有法不用,與無法等。如何把法令真正落到實處是古今中外政治國家都面臨的一個難題。翻開中華文明寶庫,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在強調(diào)落實法令的重要性、如何落實法令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廣泛的實踐經(jīng)驗,積累了深刻的思想認識。仔細品味這些論述和思想,對于當前正在推進的法治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有法不用與無法等
【原文節(jié)選】
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執(zhí)下。釋之而不用,是猶無轡銜1而馳也,群臣百姓投弄其上?!痘茨献印ぶ餍g訓》
【原文釋義】
法律準則是君主用來統(tǒng)治群臣百官和民眾百姓的。如果放棄不用,就好像不用韁繩嚼子、騎光背馬疾馳一樣,官員和百姓反過來會戲弄君主。
【原文節(jié)選】
令已布而賞不從,則是使民不勸勉、不行制、不死節(jié)。民不勸勉、不行制、不死節(jié),則戰(zhàn)不勝而守不固;戰(zhàn)不勝而守不固,則國不安矣。令已布而罰不及,則是教民不聽。民不聽,則強者立;強者立,則主位危矣。故曰:憲2律制度必法道,號令必著明,賞罰必信密,此正民之經(jīng)3也?!豆茏印しǚā?/p>
【原文釋義】
法令已經(jīng)公布,而不能依法行賞,這就會令百姓不勉力從公,不執(zhí)行軍令,不為國而死。如果百姓不勉力從公,不執(zhí)行軍令,不為國而死,則戰(zhàn)不能勝而守不能固;戰(zhàn)不勝而守不固,國家就不會安全了。法令已經(jīng)公布,而不能依法行罰,這就會使百姓不服從法令。百姓不服從法令,強人就要興起;強人興起,君主地位就危險了。所以說:法律制度一定要合于治國之道,號令一定要嚴明,賞罰一定要信實堅決,這都是規(guī)正百姓行為的準則。
【原文節(jié)選】
夫國有四亡:令求不出謂之滅,出而道留謂之擁,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故夫滅、侵、塞、擁之所生,從法之不立也。是故先王之治國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nèi)也。動無非法者,所以禁過而外私也。威不兩錯4,政不二門5。以法治國則舉錯而已。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詐偽;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尋丈之數(shù)者,不可差以長短。今主釋法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矣;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矣。——《管子·明法》
【原文釋義】
國家有四種危亡的表現(xiàn):法令一開始就發(fā)不出去,叫作“滅”;發(fā)出而中道停留,叫作“壅”;下情一開始就不能上達,叫作“塞”;上達而中道停止,叫作“侵”。滅、侵、塞、壅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都是由于法度沒有確立造成的。所以先王治國,不在法度外浪費心機,也不在法度內(nèi)私行小惠。所謂任何行動都不離開法度,就正是為了禁止過錯而排除行私的。君權不能由兩家占有,政令不能由兩家制定。以法治國不過是一切都按法度來處理而已。因此,有了法度的裁斷,人們就不能通過偽詐來取巧;有了權衡的稱量,人們就不能利用輕重搞欺騙;有了尋丈的計算,人們就都不能利用長短搞差錯。君主若放棄法度,按照虛名用人,群臣就背離君主而在下結黨營私;君主若聽信朋黨任官,人民就專務結交而不求工作實效。
【原文節(jié)選】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庇幸蝗酸阒?,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妒酚洝ど叹袀鳌?/p>
【原文釋義】
新法準備就緒后,還沒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動。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它搬走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事后就頒布了新法,并在全國很快得以推行。
【古今聯(lián)讀】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完善的法律規(guī)定只有真正落實下去,才能發(fā)揮其效用。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認識到令出必行的重要性,如果法律制定出來而無法貫徹下去,無法成為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和守則,那么,社會秩序就無從確立,社會的穩(wěn)定也無法得到保障,國家也將處于危亡的邊緣。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曾贊揚商鞅變法:“自古驅(qū)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蔽羧眨眺睘榱耸埂罢匦小?,采取了兩項措施。第一項措施就是“徙木立信”,取信于民;第二項措施則是對反對新法者嚴懲不貸,不分貴賤。有令出即行的決心,還有能夠保證政令暢通的手段,才能保證“政必行”。
對于依法治國,我們黨和國家進行了長期的實踐和理論探索,并將法治建設提到了新高度。在黨的十八大上,鄭重強調(diào)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fā)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首次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叭齻€共同推進”、“三位一體建設”描繪了我國法治建設在不同層面的要求和目標。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讓法律成為人們行為的守則,成為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和改革的依據(jù),成為政府辦事的準則。古代推行法令要求君、臣、民共同遵守,當代中國推進依法治國同樣也要求法成為黨、政、民共同的準則,法治思維成為黨、政、民所共同遵循的思維模式。
推行法治要有堅強的信心和決心。2014 年3 月5 日,習近平在參加全國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時說:“提到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大家有希望也有擔心。目前,首先要把這一步繼續(xù)抓好,起‘徙木立信’的作用。這件事情要牢牢抓住,善做善成,才能做其他的事情。”毋庸置疑,中央八項規(guī)定的堅決推行和反腐倡廉行動的深入推進都彰顯了新形勢下黨中央推進法治的堅定信念。
理國守法事須畫一
【原文節(jié)選】
韓者,晉之別國也。晉之故法未息,而韓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則奸多?!俄n非子·定法》
【原文釋義】
韓國是從晉國分出來的國家。晉國的舊法沒有廢除,而韓國的新法又已公布;晉君的舊法令沒有收回,而韓君的新法令又已下達。申不害做不到整齊劃一地推行新法,國家的法令不一致,奸邪的事就增多了。
【原文節(jié)選】
君有三欲于民,三欲不節(jié),則上位危。三欲者何也?一曰求,二曰禁,三曰令。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求多者,其得寡;禁多者,其止寡;令多者,其行寡。求而不得,則威日損;禁而不止,則刑罰侮;令而不行,則下凌上。故未有能多求而多得者也,未有能多禁而多止者也,未有能多令而多行者也。故曰:上苛則下不聽,下不聽而強以刑罰,則為人上者眾謀矣。為人上而眾謀之,雖欲毋危,不可得也。號令已出又易之,禮義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1又遷之,刑法已錯又移之。如是,則慶賞雖重,民不勸也;殺戮雖繁,民不畏也。故曰:上無固植2,下有疑心。國無常經(jīng),民力必竭,數(shù)3也?!豆茏印しǚā?/p>
【原文釋義】
君主對人民有三項要求,三項要求不節(jié)制,君主地位就危險。三項要求是什么呢?一是索取,二是禁阻,三是命令。索取總是希望能夠得到,禁阻總是希望能夠制止,命令總是希望能夠推行。但索取太多,所得到的反而少;禁阻太多,所制止的反而少;命令太多,所推行的反而少。索取而不得,威信就日益降低;禁阻而不止,刑罰將受到輕視;命令而不行,下面就欺凌君上。從來沒有多求而多得,多禁而多止,多令而能多行的。所以說:上面過于苛刻,下面就不聽命;下不聽命而強加以刑罰,做君主的就將被眾人謀算。君主被眾人所謀算,雖想沒有危險,也是不可取的。號令已出又改變,禮儀已行又廢止,度量已定又變換,刑法已行又動搖,這樣,賞賜雖重,人民也不勉力;殺戮雖多,人民也不害怕了。所以說:上面意志不堅定,下面就有疑心;國家沒有常法,人民就不肯盡力,這都是規(guī)律。
【原文節(jié)選】
夫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帝王之所以與天下為畫一4,不以貴賤親疏而輕重者也。今之刑賞,未必盡然。或屈伸在乎好惡,或輕重由乎喜怒;遇喜則矜其情于法中,逢怒則求其罪于事外;所好則鉆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瘢痕可求,則刑斯濫矣;毛羽可出,則賞因謬矣。刑濫則小人道長,賞謬則君子道消。小人之惡不懲,君子之善不勸,而望治安刑措,非所聞也。——《貞觀政要·卷八·論刑法》
【原文釋義】
賞罰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倡善良、鏟除邪惡,因此,帝王不能按貴賤親疏之別而有輕重之分。如今的賞罰卻并沒有達到這樣的要求。有的賞罰是出于自己的好惡,有的賞罰是出于自己的喜怒;遇到自己高興時就把感情融于法律之中,遇到自己生氣時就在情理之外無端定罪;自己所喜歡的哪怕是鉆透他的皮來也要展露出他光鮮的毛發(fā),所厭惡的即便是已經(jīng)洗清掉他的污垢了還要找出其殘留的痕跡。找到蛛絲馬跡就濫使刑罰,找出漂亮光鮮的羽翼就錯誤地獎賞他。濫刑增長了小人的氣勢,錯誤的獎賞就會使君子之道消失殆盡。對小人之惡不予懲罰,對君子之善不予獎勵,如果這樣做還指望國家秩序井然,賞罰得法,這是沒有聽說過的。
【古今聯(lián)讀】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眮喞锸慷嗟抡f過:“法治應當包括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狈ㄖ问鞘胤ㄅc良法的結合,而良法的標準之一即是在形式及內(nèi)容上整齊、劃一、一致。從我國法律體系建設狀況來看,雖然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jīng)形成,各領域基本上實現(xiàn)了有法可依,但在法律的一致性上仍有待提高。譬如,有的法律法規(guī)雖已制定頒行,但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由此造成下位法的解釋不盡相同;有的部門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規(guī)章在具體規(guī)定和立法精神上與其上位法相沖突;一些特定時期的特定政策也造成了法律運用時一定程度的失序,等等。
基于此,2009年,我國集中對現(xiàn)行法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清理,2010年又集中進行了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的清理工作。201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宣布已對單獨發(fā)布的有關刑事訴訟的司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性質(zhì)文件進行了清理,并廢止了11件司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性質(zhì)文件。誠然,法律作為社會規(guī)范,不可避免地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正如習近平指出的,經(jīng)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jīng)形成,我們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xiàn)了有法可依,這是我們?nèi)〉玫闹卮蟪删?,也是我們繼續(xù)前進的新起點。形勢在發(fā)展,時代在前進,法律體系必須隨著時代和實踐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
禁勝于身則令行于民
【原文節(jié)選】
不法法,則事毋常;法不法,則令不行。令而不行,則令不法也;法而不行,則修令者不審也;審而不行,則賞罰輕也;重而不行,則賞罰不信也;信而不行,則不以身先之也。故曰:禁勝1于身,則令行于民矣。——《管子·法法》
【原文釋義】
不以法推行法度,則國事沒有常規(guī);法度不用法的手段推行,則政令不能貫徹。君主發(fā)令而不能貫徹,那么這些政令也不能成為強制性的法律;成為強制性的法律而不能貫徹,是因為起草政令不慎重;慎重而不能貫徹,是因為賞罰太輕;賞罰重而不能貫徹,是因為賞罰還不信實;信實而不能貫徹,是因為君主不以身作則。所以說:禁律能夠管束君主自身,政令就可以行于民眾。
【原文節(jié)選】
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吨軙吩唬骸皣?,法不一,則有國者不祥;民不道法,則不祥;國更立法以典民,則不祥;群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百官服事者離法而治,則不祥?!惫试唬悍ㄕ卟豢刹缓阋?,存亡治亂之所以出,圣君所以為天下大儀也。君臣上下貴賤皆發(fā)焉,故曰“法”。 ——《管子·任法》
【原文釋義】
所謂仁義禮樂,都是從法里產(chǎn)生的。這是先圣用來統(tǒng)一人民行動的?!吨軙飞险f:“國法不統(tǒng)一,國君不祥;人民不守法,不祥;國家擅改已立的法度來管理人民,不祥;大臣們不用禮節(jié)和法制來教育百姓,不祥;管理國事的大小百官脫離法度辦事,不祥。”所以說:法是不可不永遠堅持的,它是存亡治亂的根源,是圣明君主用來作為天下最高標準的。無論君主或群臣、上層或下層、貴者或賤者,都必須一律遵守,所以叫“法”。
【原文節(jié)選】
所立于下者不廢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謂亡國,非無君也,無法也;變法者,非無法也,有法而不用,與無法等。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于天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故禁勝于身,則令行于民矣?!痘茨献印ぶ餍g訓》
【原文釋義】
要求下層民眾遵循法律,那么上層君主百官也應遵循法規(guī);禁止百姓民眾不能做的事,那么君主自身也不能做。這才叫法制社會。所謂“亡國”,不是說這個國家沒有君主,而是說這個國家沒有“法”;現(xiàn)在說變更法制,并不是沒有法,而是有法不用,等于沒有法。因此,君主立法,首先自己要作出執(zhí)法守法的榜樣,這樣法令就能施行于天下??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彼?,還是一句話,君主如能用法嚴格地約束自身,那么法令政令就能夠在百姓中施行無阻。
【原文節(jié)選】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於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2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zhàn),怯於私斗,鄉(xiāng)邑大治?!妒酚洝ど叹袀鳌?/p>
【原文釋義】
法令在民間運行幾年后,秦國有數(shù)千民眾都反映說法令造成了各種不便。正在這時,太子犯法了。衛(wèi)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的人士觸犯它?!币虼?,決定依新法處罰太子。但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依照法律是不能施以刑罰的,于是就處罰了監(jiān)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zhí)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生活幸福,路上沒有人將別人丟的東西拾到后據(jù)為己有,山林里也沒了盜賊,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斗,鄉(xiāng)村、城鎮(zhèn)社會秩序安定。
【古今聯(lián)讀】
律人必先律己。在我國古代法治思想中,提出了君王“以身作則”對“法令”落實的重要示范作用,將“有無法”提升到等同于“國家存亡”與否的高度,提出“君臣上下貴賤皆發(fā)焉”的觀點,蘊含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可貴思想,提出要注重維護“法”的權威性、嚴肅性,蘊含了法律公信力建設的內(nèi)容,等等。當然,古人提出的這些思想,仍然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場,為維護封建君王統(tǒng)治服務的,沒有也不可能成為當時社會統(tǒng)治的主流思想。然而,在君王專權的人治時代,這些觀點和思想尤為難能可貴、熠熠生輝,需要我們加以批判地繼承。
回顧歷史,展望明天。面臨更加錯綜復雜的經(jīng)濟體制改革轉(zhuǎn)型環(huán)境,我們必須用法治而非人治、遵法理而非徇私情的手段去解決改革事業(yè)中出現(xiàn)的矛盾和問題,才能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事業(yè)的順利進行?!傲挤ㄐ枰祭粜小?。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引領著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潮流,其行為也直接影響著群眾的行為選擇。在法治建設領域,推進依法治國關鍵是要發(fā)揮各級黨委政府尤其是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的垂范作用。正如習近平最近強調(diào)的,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從依法治國角度審視,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shù)”,手中的權力既是政治責任,更是法治責任。所以,廣大領導干部必須扎扎實實按照習總書記的指示要求躬行實踐, 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帶動全黨全國一起努力。這樣,一個崇尚法治權威、恪守法律準則的法治環(huán)境必將形成,公平正義、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必將激發(fā)人民群眾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中國夢”的實現(xiàn)必將有了更加堅實的法治根基。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
責任編輯:梁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