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時間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它匆匆地流逝.見證著歷史的發(fā)展,見證著我們的成長.但它卻從不說話。它以它特有的厚重感敲打著人心,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反思,我們嘆息,我們成長……
選文1
沒有春天
張抗抗
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幾年,總覺得每年都找不到春天。就連北方人也說:北方?jīng)]有春天。
冬末時節(jié),早早地盼著天氣轉(zhuǎn)暖。眼看著天長了、風柔了,青草躲在墻角悄悄綠了,陽光也一日日燥熱起來,心里便喜滋滋將厚重的冬裝收起,換上了開春的毛衫和風衣。卻突然襲來一場雨雪或是寒流,氣溫井繩般地直直落下去.弄得你好一陣手忙腳亂,只得乖乖地重新回去過冬。暖氣剮停的日子,瞧著外面的陽光可人,屋里卻陰濕冰冷的,外出脫衣,進門穿衣,室內(nèi)室外壘然兩個季節(jié)。更衣感當然又把人帶回冬季,不過反向而已。還有一早一晚大幅度的溫差,任是白天如何的溫暖和煦,夜半依舊寒意逼人。那冬天老人的棉袍就像是筍殼做的,脫了一層還有一層。
北方的冬天,可不是過也過不完嘛。
等到猛烈的春風熱辣辣地刮起來的時候,滿心期待著大風也許能有所作為。北方的大風倒是每年都來勢兇猛,整個城市都在風中搖撼,瑟瑟顫抖。大風有時能一口氣刮上三天,稍事歇息,去西伯利亞蒙古一帶轉(zhuǎn)個圈回頭又來。春風如磨盤似的,不用驢拉,來來回回使勁地碾著北方的土地,卻是螺旋式的,轉(zhuǎn)著轉(zhuǎn)著,偏偏就與春天擦肩而過。等到風停了,睜眼定神看看,樹綠了,草已高,繽紛的鮮花謝了,凋零的花瓣掉了一地;時鮮的蔬菜已琳瑯滿目,大街上已是裙裝翻飛——春風終于向更遠的北方撤退時,這里已是驕陽當空的夏天。
北方的天氣是個跳遠的高手,用大風做跳板,能一家伙直接從冬蹦到夏。
所以北方?jīng)]有春天。
時而會有一種讓風雨和天空戲弄之感,或是被春天從頭頂跨越的失落。
更有一種似曾相識的心情,在沒有春天的春天里,感嘆一代人的命運。
那是我們老三屆①整整一代人啊。
那個青春花季的年齡,十年也許更多,恰是一個人生命的春天。稚嫩的花蕾被嚴冬的風霜雨雪侵襲,許多本應燦爛本該絢麗一季的花朵.都沒有等到春天。那冬天是過于嚴酷和漫長了,且固執(zhí)地徘徊不去,碾磨似的一輪輪回風不止。待到終于氣息奄奄地鳴金收兵,大地已是春老紅殘。即使偶有堅忍的花芽挺過寒冬,噩夢初醒時,只見草木葳蕤,花葉繁茂,滿目是仲夏的蒼翠,沒有了種子的位置。
與同齡人交談,時時有青春不再的悲涼,絲絲縷縷地浮升上來。
曾被嚴寒肆虐,又被春風所誤,何處去尋回屬于我們的日子?
只能自憐自慰地解嘲,說沒有春天,也躲去了春情依依的煩惱;沒有春天,陳年的老傷不易發(fā)作;沒有春天,更可體察夏的輕裝與輕松;沒有春天,也許不種瓜而得豆——君不見,知青后代如今已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個個咄咄逼人?
盡管我們可將未度的春天當作落紅掩埋,但我們心底,依然眷戀春天。
就不能把秋天當作春天來過嗎?
若是細細品味,再把煩雜瑣碎的日子重新一一梳理,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夏末的暑熱終于隱去,涼爽的秋風習習吹來時,和煦的艷陽之下,草木依然青蔥——那些初秋的好日子里,我們心中充滿春天重歸的喜悅。春裝在短暫的秋季重新風光一時,秋天豐碩的果實給予我們五月花蜜同質(zhì)的滋養(yǎng)。況且,秋天晴朗少雨卻無春的浮塵,能養(yǎng)護和修補我們曾被寒風和烈日毀壞的肌膚,使我們重新交得滋潤乖充實。
秋的容顏里可有春的心態(tài)。何況,當下還正是盛夏時節(jié)呢。
創(chuàng)造和珍惜我們自己的春天吧,朋友。心里的春天,剝奪也難,衰老更難。
(選自《追述中的拷問》)
[注]①老三屆:1966、1967、1968屆的高中畢業(yè)生,處于文革的開端時期,基本都當了下鄉(xiāng)知青。
含英咀華
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寄托于對北方?jīng)]有春天的感慨之中,讓我們懂得挫折和困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痛苦,而是會沉淀下來的對歲月和人生的思考。言簡意深,耐人尋味。
思考練習
1.下列對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第一自然段寫北方人也說“北方?jīng)]有春天”,印證了作者在北方多年找不到春天的感覺,自然引出下文對北方春天的描寫。
B.第二自然段以“氣溫井繩般地直直落下去”,突出了北方春寒料峭、溫差大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北方天氣的不適乖不滿。
C.第五自然段“能一家伙直接從冬蹦到夏”一句,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北方天氣乖季節(jié)變化的快速,頗有情趣。
D.第十自然段寫“稚嫩的花蕾被嚴冬的風霜雨雪侵襲”,說明惡劣環(huán)境對人的摧殘之大,也暗喻一代人的不幸累及下一代。
E.本文以春天喻指人生的青春階段.在對季節(jié)更替變化的描寫中巧妙融入作者的人生感悟與思考,給予人生活的啟迪。
2.第十二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3.請根據(jù)全文,分析“秋的容顏里可有春的心態(tài)”這句話的含意。
選文2
時間的作品
韓少功
那一次艱難的夜行,山路泥濘,冷雨瓢潑.簡直讓人覺得已經(jīng)在地獄里死過一次。但隨著時間的推穆,夜行也許會在回憶中逐漸變得輕松,有趣,夸人回味無窮,甚至成為自我夸耀的資本,事情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一位混上了官職的庸才.到任之時讓人們驚訝與刺眼.但只要他把這個官一直當下去,若干年以后就可以讓人們心平氣和,一旦責夸他去職,有些人甚至反而會不習慣,甚至會為坐到臺下去的他感到委屈。在這一過程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同一次夜行,在數(shù)年前與數(shù)年后,已經(jīng)味道大異;同一個庸官,在數(shù)年前和數(shù)年后,也已經(jīng)是印象迥異,時間就是這樣一個魔術師,它可毗使苦難交得甘甜,可以使荒唐變成正常,它還可以撫平傷痕,深化仇恨,磨損心態(tài),銷蝕良知,甚至使真實消失無痕,使幻象堅如磐石。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是可靠的嗎?公正的嗎?毗為善行都得善報,而惡行都得惡報,這一套岱平交易足尺實秤的市井規(guī)則,與一筆歷史的糊涂賬有什么關系?
我們總是在時間里,一切所為也總是被時間之手操控。欲速不達,事緩則圓,是指辦事切忌求快。兵貴神速,夜長夢多,則是指辦事務必求快。這都是對人類活動的各種不同時間變量的描述,出自人們雜亂無章無定規(guī)的時間經(jīng)驗.于是,“時機成熟”便成為一句讖言密咒似的日常用語.常常聚焦著人們決策時的全部直覺和全部思慮。“時”與“機”,一是時間,二是機緣。如果說機緣是可以觀察,可以分析,可以把握,可以創(chuàng)造的各種具體條件,那么時間則常常承擔著不可捉摸的神秘命運,或者說是實現(xiàn)著人們無法窮知的無限因果之網(wǎng)對我們的暗中規(guī)定。
事情就是這樣:處于特定的時機,正義可能遭到踐踏,謠言可能奉為真理,誠實可能遭到唾棄,惡俗可能蔚為時尚,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一切好心人在這個時間只能接受自己虛弱無能和四處碰壁的“生不逢時”。但同樣是因為特定的時機,不可一世的強權轉(zhuǎn)眼間不攻自潰,眾口一詞的欺騙轉(zhuǎn)眼間云散煙消,多少顯赫逼人的風云人物不知不覺就成了垃圾,而多少智慧不凡的忠告穿過歷史的巖層重新被人們聆聽。種種時間的作品實屬奇跡。考慮到這一點,一切在逆境中的好心人其實無須氣餒。如果說,他們以善抗惡常常沒有什么現(xiàn)實優(yōu)勢的話,那么他們至少還可寄希望于一個最后即最大的優(yōu)勢:時間,日久見人心者,日久得人心也.他們必須明白,不僅中國人抗擊日本侵略者需要“持久戰(zhàn)”,世界上一切有價值的事業(yè)從根本上來說都是“持久戰(zhàn)”的事業(yè),從來都需要以時間積累作為制勝的籌碼。
在這個層面上來說,歷史又是可靠的和岱正的.因為各種對歷史的扭曲和誤讀無論怎樣有效.但總是面臨著一定的極限,即難以完壘失真乖永遠失真的極限,瓦釜雷鳴或指鹿為馬,往往只能得逞于一地一時,一切超過失真極限的歷史虛構.特別是有悖于大多數(shù)人正常利益目標的歷史虛構,往往經(jīng)不住時間的沉淀和淘洗。在這里,我們至少可以半樂觀主義地說,歷史常常顯得既公正又不公平:岱正于大體,不一定公正于小節(jié):公正于久遠,不一定公正于短暫:公正于群類,不一定公正于個人.也許這就是歷史的_雙重品格,這與任何概率只能顯現(xiàn)于大數(shù)統(tǒng)計而無法驗證于局部個別的兩重性,是差不多的道理,但這有什么不好嗎?站在一個千年的終結之處,我們回望身后一代代人的戰(zhàn)爭、革命、勞苦建設以及后來種種毀譽褒貶,感慨歷史之劍多少次及時劈開了人間正道,但也感慨歷史這霧多少次遮蔽了人們的雙眼——而且還有多少不公正的個人故事可能將永遠深埋于歷史的塵埃之下,多少個基督、佛陀、老子、柏拉圖、馬克思、愛因斯坦作為歷史的小數(shù)已被刪除,永不為我們相識.也許這正是歷史的悲哀所在.但這也正是歷史得以燦爛動人的前提。
又一個千年即將到來,我們面對滾滾而來的無限光陰,不知道時間這一透明的流體還將怎樣改變我們的記憶和想象,不知道自己還會遭遇怎樣的驚訝和醒悟。聽著滴答的聲音,我們等著。
(選自《韓少功自選集》,有刪改)臣
本文通過運用一些具有警示性和典型性的事例,并對其進行深刻的剖析,引發(fā)了人們對時間的思考.語言雋永深刻,富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思考練習
1.文章開頭對一次“夜行”和一位“庸才”的敘述,作用何在?
2.文章第六自然段說:“也許這正是歷史的悲哀所在.但這也正是歷史得以燦爛動人的前提”,結合前文,概括說明原因。
3.文章題為“時間的作品”.用一個詞概括這個作品的特性。綜合全文,分析作者對這一作品的情感態(tài)度。
4.你是否認同作者對“時間”的認知?為什么?試結合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或了解的歷史知識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