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吹
不論清早、夜晚,我在這條長長的胡同里,有時往東,有時往西,走著走著的時候,總是聽到寓所斜對面高樓的窗口里,傳出一陣陣好聽的琴聲─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那窗口掛著的榴紅色的窗簾,倒很湊趣,不時地飄出窗口,仿佛是它把好聽的琴聲像恭送尊貴的客人似的送了出來。
春天的日子多雨,雨常常淅淅瀝瀝地下著。只要琴聲一響,雨點就輕松活潑起來,輕輕細細地灑在樹葉上,灑在馬路上,灑在行人的雨傘上,也灑到人家關(guān)著的玻璃窗上……灑得長長的胡同里稀濕稀濕,耀出一片亮光來。它們多么淘氣呵,跳著快樂的集體舞,跟著琴聲的節(jié)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老是在想,這個彈琴的人是誰呢?
夏天的黃昏,屋子里還滯留著一股熱氣。人們都到街頭、湖濱、廣場、公園里去乘涼,然而在那搖曳著荷綠色窗簾的窗口里,仍然不斷地傳出好聽的琴聲─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在長長的胡同里走著,聽著,想著,欽佩著這個彈琴的人,“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秋天天高氣爽。晴朗的夜里,月牙分外清明。它悄悄地掛在樹梢,靜靜地傾聽著悠揚的琴聲。頑皮的星孩子們,一刻不停地眨著眼睛,逗著那個彈琴的人??墒窍褚共莅愕?、流水般的琴聲,卻一直從飄動著菊黃色的窗簾的窗口里傳出來─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贊美著這個彈琴的人,“鍥而不舍”??!
冬天的寒夜,有時刮風,有時飄雪,我夜深回來,走進這條長長的胡同,沒遇見過一個人,可是一陣熟悉的、使人感到安慰的琴聲,卻來迎接我這個風雪夜歸人─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感謝著這個彈琴的人。
日子過得飛快,不是幾天、幾星期、幾個月,而是整整一年了吧,這“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琴聲,仿佛一直在耳邊響著。它從來沒有缺席過。
“彈琴的是誰呢?”我非常非常想知道“他”,并且想見一見“他”。
一天,音樂界的一位朋友,給我捎來了一張入場券。那晚所有歌唱的、彈琴的都是好手,每一個節(jié)目演完,鼓掌聲都像春天的驚雷、夏天的陣雨。到最后一個節(jié)目了,那是第三次的鋼琴獨奏。一個年紀小小的、脖子上系著紅領巾的小姑娘,每支曲彈完,謝幕總是欲罷不能地一次又一次。
我疑惑起來,這琴聲那樣優(yōu)美、輕松,有甜味兒,卻又是那樣親切、熟悉,如逢故友?!半y道彈琴的就是她?”
事情真巧,隔不上半個月,有一個黃昏,我剛從街東口進來,又聽到了琴聲,就踏著“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拍子,走得真輕快。忽然琴聲陡地停止了,我不知不覺地快走到自己家門口了,猛抬頭一看,在那窗口掛著紫羅蘭色窗簾的樓下,一個臉蛋俊秀的、似曾見過一面的、脖子上系著紅領巾的小姑娘,扶著一個頭發(fā)已全白、臂彎里挾著一疊琴譜的老教師,慢慢走出來。
我愣住了。“原來就是她!”
我才回到家里,剛在書桌旁坐下來,“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琴聲,又響了起來,傳進我的耳朵里,灌注到我的心里。
(選自《語文世界》)
品讀
讀完這篇文章,小朋友們的耳邊是不是也響起了“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琴聲?“叮咚!叮咚!叮叮咚咚……”在文章中多次出現(xiàn),大概有這樣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這種聽覺上的客觀感受可以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第二,正是這琴聲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這個句子反復出現(xiàn),可以引導讀者跟作者一起來探究彈琴的人,使文章自然地進行下去。
是誰在彈琴呢?作者好奇,是因為琴聲優(yōu)美、動聽。有多動聽呢?拿多雨的春天來說吧,下雨的日子聽到琴聲,雨點都變得“輕松活潑起來,輕輕細細地灑在樹葉上,灑在馬路上,灑在行人的雨傘上,也灑到人家關(guān)著的玻璃窗上”。作者好奇,還因為彈琴的人勤學苦練,從春彈到冬,讓他心生敬佩。即使是刮風或飄雪的冬日,作者也能聽到熟悉的琴聲。
“謎底”最終還是揭曉了。作者寫小姑娘送老教師出來的舉動,既是解疑釋惑的需要,更是揭示小姑娘“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原因的一處妙筆。
作者在表達他對彈琴的姑娘的贊美、感謝時,似乎也告訴我們,只有鍥而不舍、不斷努力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