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三不沾”。周總理掌握著黨和國家的大權(quán),他兢兢業(yè)業(yè)為人民大眾謀利益,權(quán)力和無私伴隨了他的一生。他給自己和身邊工作人員規(guī)定了“三不沾”:私人的事不坐公車,不沾國家的便宜;親屬來機關(guān)探親,就餐自己買票,不沾集體的財富;不得以總理的名義接待或收受禮品,不沾機關(guān)和個人的利益。
劉少奇的“四不準”。針對外出視察工作,劉少奇向身邊工作人員專門交代“四不準”:一是每到一地,不要人家接送;二是到任何地方,不準請客吃飯,鋪張浪費;三是不準向人家要東西;四是參觀時不要前呼后擁地陪同,有個向?qū)б肪托?,不要影響地方同志的工作。作為國家主席下去視察不要接送,不準請客吃飯,參觀不要陪同,怕鋪張浪費,怕影響地方同志的工作,這是劉少奇高度自覺的廉潔自律。
董必武的“三種行為”和“三不許”。董必武把自己的工作比喻為“三種行為”:當抹布、跑龍?zhí)?、敲邊鼓。這充分體現(xiàn)了德高望重、位高權(quán)重的他甘當人民的勤務(wù)員的品格情操。1949年11月,董必武因公去南京,幾名隨員想把一輛“別克牌”黑色小轎車要來帶回北京。董必武得知后,嚴肅鄭重地提出“三不許”:“不許向地方要東西,更不許以我的名義在任何部門搞活動,不許接受禮物?!睆拇?,這個“約法三章”便成了董必武和他身邊工作人員抗腐防變的座右銘。
任弼時的“三怕”。任弼時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錢多、三怕麻煩人。任弼時的這“三怕”,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黨性的生動體現(xiàn),是任弼時一生的真實寫照,是對其人生境界的褒揚。任弼時戎馬一生,征戰(zhàn)南北,兩次被捕入獄,體弱多病。按理說,他應(yīng)該享受更好的生活、更優(yōu)越的服務(wù)。但他一點也沒有追求享受,而是兢兢業(yè)業(yè)、鞠躬盡瘁。
彭德懷的“保公三訣”??姑涝陂g,祖國人民給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寄去了許多慰問品,彭德懷吩咐警衛(wèi)員全部管起來,分下去。對隨意取用慰問品的干部則給予了嚴厲的批評。他說:“管公的人就要這樣:第一,自己不貪;第二,別人不送;第三,敢把厚臉皮、熟人擋回去。有這三條,才能保得住一個‘公字?!辈⒅甘竟芾砦镔Y的干部一定要做到這三條。彭德懷說的這三條,人稱“保公三訣”。
陳毅的“三不要”。陳毅痛恨資產(chǎn)階級的假公濟私行為和利己主義。在擔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長時,他對家人尤其是子女們“約法三章”:一、穿土布衣,大孩子穿了再輪給小的孩子穿;二、不坐公家的小汽車;三、辦任何事都要嚴格按制度來。在父母回四川安家時,他對陪送的同志提出“三不要”:把兩位老人直送我妹妹家,不要驚動省委;找普通民房住,不要向機關(guān)要房子,安家事宜自己解決;不要向國家伸手。
葉劍英的“五不許”。北平解放后,為嚴防滋長不良習氣,時任北平軍管會主任兼北平市長的葉劍英,對部屬提出了五條要求:一不許談發(fā)財(批評的是升官發(fā)財);二不許姻婭同事(防止任人唯親的裙帶關(guān)系);三不許有士大夫氣(批評的是脫離實際,食古不化的封建士大夫習氣);四不許鮮衣美食(要求的是艱苦樸素);五不許空談主義(反對的是夸夸其談,不干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