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陌
大城,這個名字非常普通的地方,在去之前我對其沒有任何印象。出了曼谷,一路的田園風光,低厚的云層飄蕩在曠野之上,顯得遼遠而廣闊,這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心里多少有些疑惑。
抵達之時,撲面而來的是一股熱鬧小鎮(zhèn)的氣息,烈日下,三輪車混跡在喧鬧的人群中橫沖直撞。抬頭望向遠處,藍天下能看得到廢棄的古塔孑然而立的樣子,那便是我們的目的地。我們找了一家租自行車的店,按照店主給我們的簡易地圖,踏著陽光的碎影和一路繁花,向著古遺址進發(fā),心情如當時的陽光般燦爛。
騎車不久,喧鬧便被拋于腦后,磚紅色的古大城遺址以安靜的面貌呈現(xiàn)在藍天白云之下,踏進第一座寺廟拉查布拉那寺(Wat Ratchaburana)時,只有三三兩兩的游客。烈日炙烤著殘破的院墻和佛塔,被戰(zhàn)亂或大火損毀的佛像絕大部分沒有了頭部且通體黝黑。殘垣斷壁之間,幾條疲憊的瘦狗時走時歇地喘著粗氣。我們穿梭在這荒寂的景色里,充滿了好奇。比起臥佛寺等金光閃閃的佛塔和大殿,我更偏愛這里的殘敗。這讓我想起在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踏訪埃皮達魯斯考古遺址、奧林匹亞遺址、阿波羅神廟遺址時的情景,這些有著深刻時光印記的遺址,雖然不像自然美景那樣一下子給人帶來感官上的愉悅,卻能讓人沉靜下來,心生敬畏。在這里不論是一尊佛像,還是一棵樹、一塊磚,似乎都有著命途多舛的過往。
拉查布拉那寺一旁是著名的瑪哈泰寺(Wat Phra Mahathat),如果說拉查布拉那寺是寂寞的,那么瑪哈泰寺則是熱鬧的。而它的熱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個奇妙的小景致:一棵幾百年的老榕樹盤根錯節(jié),樹根深深地扎進殘破的磚墻里與之融為一體,同時把一個佛首牢牢地纏住。很多人懷疑樹根纏繞著佛首是人為的景致,而事實是時光流逝、歲月更迭的產(chǎn)物。所以,這幾乎成了大城的一張名片,無數(shù)人因為這個景致而來大城,低頭尋覓。在大城王朝遺址的這段時間,其他寺廟很少見到團隊游客一擁而至的場面,只有在瑪哈泰寺遇到了幾撥。其實除了這個最吸引人的景點之外,瑪哈泰寺的規(guī)模也不小,而且有幾尊比較大的佛像較好地保留了下來,值得慢慢觀賞。
瑪哈泰寺與拉查布拉那寺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圖景。主次佛塔高低有序、遠近參差,似共同呈現(xiàn)著那段輝煌的過往?,F(xiàn)在的大城并不大,但它曾經(jīng)卻是一個王朝的所在地,并在湄南河畔輝煌了400多年。泰國的歷史并不長,也就700多年,泰族人約在公元1238年時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國家,先后經(jīng)歷了素可泰王朝、阿育塔雅王朝、吞武里王朝和節(jié)基王朝。而大城就是阿育塔雅王朝的所在地,所以更多的人叫這個地方為Ayutthaya。和中國一樣,曾經(jīng)作為都城的地方往往會有城墻、護城河等比較規(guī)整的城市結(jié)構(gòu),大城也被一條明顯的護城河所包圍。在護城河以內(nèi)以及沿岸,寺廟遺址幾乎可以說是不計其數(shù)。
一路上,我們經(jīng)過了很多寺廟,有些根本連名字都不知道,最后來到有三座高塔聳立的普斯里善佩寺(Wat Phra Si Sanphet)。如果僅僅從視覺感受來講,普斯里善佩寺是大城寺廟里氣勢最宏偉的,三座灰白色的佛塔呈直線排開,身形高大,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也難怪,這座寺廟在大城王朝時期緊鄰著皇宮,是皇家寺廟,地位相當于現(xiàn)在曼谷大皇宮的玉佛寺,所以不僅規(guī)模宏大,塔也造得特別高,入口處不遠,還有根據(jù)遺址情況復原的原寺廟模型,不得不讓人想起我們的故宮,也是墻圍著墻、院套著院、殿挨著殿。只是看過前面幾座古老寺廟之后,現(xiàn)場還在施工的普斯里善佩寺不免讓人有些意興闌珊。之后去了一座曾經(jīng)在電影《泰囧》宣傳片花里出現(xiàn)過的寺廟——亞柴蒙考寺(Wat Yai Chai Mongkon)。
這座位于城外的寺廟并不好找,它獨立居于護城河外,我們騎了近半個小時才抵達。一進入就被那成排的佛像給震懾住了,比起拉查布拉那寺和瑪哈泰寺,它要年輕許多,所以保存得也更加完整,一座座佛像并不像瑪哈泰寺那樣已經(jīng)被燒毀且沒有了佛首,反而還身披嶄新的黃色袈裟,更加讓人眼前一亮。這座泰語里意為“勝利之廟”的佛寺,始建于14世紀,是為了紀念在與緬甸的戰(zhàn)爭中殺死緬甸王子而修建的,所以泰國人對這座寺廟格外珍視,要知道,整個大城王朝的結(jié)束,就與緬甸軍隊的入侵有關(guān)。雖然要厘清歷史上很多戰(zhàn)爭的對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個曾經(jīng)輝煌了400多年的王朝轟然滅亡,恢宏廟宇在戰(zhàn)火中灰飛煙滅,作為泰國人,想起這段歷史時,心里一定還是有著很多放不下的東西,所以亞柴蒙考寺雖然遠離市區(qū),卻格外受到信眾的愛戴。
回到大城并不大的市區(qū),熙熙攘攘,很多學生在雙條車上歡歡喜喜地等待離開,也有不少回曼谷的車在吆喝著,畢竟,如今已是曼谷時代,那里的樓宇更繁華,那里的街燈更明亮,那里的生活更多彩。而大城,作為一個王朝的背影,卻顯得蒼老而滄桑,但我更喜歡這種氛圍,這種似乎還沒被人擾亂陣腳的安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