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以來,截至2014年12月29日,已有62名省部級以上高官落馬,其中2014年達42名,2014年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反腐年。在查清問題之后,他們將依照黨紀國法,接受處分和懲處。
可以預見的是,在2015年度,上述62名高官中相當部分將陸續(xù)進入司法程序,審判將成為2015年的政治熱詞。審判這些高官的過程,不僅將檢驗和體現(xiàn)依法治國的落實,而且對人民樹立對法治的信仰關系甚大,這是因為:
其一,中國素有深厚的“以吏為師”傳統(tǒng),官員的一舉一動,深刻影響著公眾的價值評判。社會風氣的敗壞,往往從官場敗壞開始;而良好的社會風氣,很大程度上從吏治澄清發(fā)端。對這群落馬高官的查處和審判,是執(zhí)政黨澄清吏治的最大努力,是給公眾以信心。
其二,這些落馬高官在位時,有的發(fā)表反腐敗講話時口若懸河,說到腐敗痛心疾首;有的上午還在做反腐報告下午就被帶走。通過2015年度的司法調查和審判,可以讓公眾知道,腐敗分子完全可以穿上廉潔自律的華服眩人耳目,而清明的政治不是講出來的,真正能夠預防和反擊腐敗的,絕對不是花哨的言語,是每一條法律規(guī)定被遵守后構建起來的法治精神。
其三,在審判中,必定會有讓人瞠目結舌的腐敗案情被披露,這是清理“人治”思維的一次良機。通過對這些落馬高官的審判,可以告訴公眾,哪怕是那些曾經為公眾做過一些有益事情的人,人的缺點和弱點必須通過包括法律在內的制度加以有效約束,才不至于對公眾造成危害。
2015年的審判,是通過大案要案,踐行和宣示依法治國理念的少有良機,全世界的目光都會聚焦于此。這是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中國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會走多遠,建立法治中國的決心有多大。(澎湃新聞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