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感知力是鋼琴教學中一項至關重要的內(nèi)容,也是常常被忽視的內(nèi)容。本文從提高聽覺能力、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重視基礎理論學習、擴充知識量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以期促進鋼琴教學的發(fā)展。提高學生對鋼琴演奏藝術的正確認識。
【關鍵詞】音樂感知力;音樂聽覺;理性認識;感性認識;詮釋音樂
所謂感知力,顧名思義就是感覺與知覺的結(jié)合。感覺通過感官獲得對聲音、色彩、冷暖等的感覺。知覺就是人大腦的感覺信息進行組織和闡明的一種心理過程。而感知力就是知覺對感官刺激賦予意義進行認知的水平,取決于感官對認識的敏感程度,經(jīng)驗和知覺決定對刺激的判斷。那么音樂感知力是什么呢?所謂音樂感知力,本人認為就是人通過人體的聽覺器官對所要詮釋的音樂作品中:節(jié)奏、織體、和聲、曲式、力度、速度、調(diào)性等變化的辨別能力。音樂感知力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樂感”。
在現(xiàn)今的鋼琴演奏中,過多的追求鋼琴演奏的技術、技巧,一味的去追求怎樣彈的“更快”、“更響”。忽略了演奏中對音樂的表現(xiàn)。那么怎樣幫助學生在鋼琴演奏中懂得更多的去詮釋音樂呢?這就引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力”這一問題。在鋼琴教學實踐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力”一直是一個困擾著大多數(shù)教師的問題。教師遇到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每個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理解力、傾聽力、反應能力、悟性都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發(fā)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認識到音樂詮釋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把培養(yǎng)“音樂感知力”放在首位。以音樂帶動技術,做到音樂與技術共同發(fā)展,最終達到理解音樂,詮釋音樂的目的。
一、提高聽覺能力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提高學生聽覺的敏銳性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知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要求學生去聽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作曲家、不同體裁的作品。例如:歌劇、交響樂、室內(nèi)樂、藝術歌曲等,多去聽音樂會,多去聽著名鋼琴演奏家的音響資料。從中去感受,藝術家們對音樂風格的把握,對聲音色彩的詮釋,對音樂意境的描繪,對音樂性格的刻畫。以此去豐富腦中的聲音形象。比如:演奏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就可以在演奏之前多聽聽莫扎特的歌劇。因為莫扎特非常喜愛歌劇,所以在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很多歌劇的手法。隨著豐富多彩的音響慢慢的在腦中積累,教師要去引導學生傾聽每個聲音的不同,聲音的變化,使學生具備辨別聲音好壞的能力,提高音樂聽覺的敏感度。
二、找出音樂語言的共性,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是通過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和聲、速度、力度、強弱等手段表達人類內(nèi)在的情感。這些手段根據(jù)表達內(nèi)容的不同,可以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組合形式。雖然我們無法計算出有多少表現(xiàn)手段可以去詮釋音樂,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總結(jié)出一些音樂表現(xiàn)手段上共同的規(guī)律。從節(jié)奏這一表現(xiàn)手段來看:律動鮮明,速度較快的作品可以表達熱情洋溢、明朗歡快、激動緊張等情緒。速度較慢,節(jié)奏舒展的作品可以表達甜美如歌、親切安詳,也可以表達憂傷惆悵等情緒。從旋律這一表現(xiàn)手段來講,旋律也有它的一般規(guī)律。比如:上行純四度進行,好似鼓舞人們?nèi)タ範幍囊粽{(diào)(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下行小二度進行,具有嘆息、哀傷的音調(diào),好似人在哭泣(例:李斯特《但丁幻想奏鳴曲》)。從力度這一表現(xiàn)手段講:大量強有力的演奏可以表現(xiàn)氣勢恢宏、雄壯勇猛、激動悲憤等情緒。大量的弱奏可以表現(xiàn)哀傷憂郁、溫暖平靜、自然甜美的情緒。隨著學生練習曲目量的增加,教師幫助學生逐漸的總結(jié)鋼琴演奏表現(xiàn)手段的一般規(guī)律,使學生從理性認識逐漸轉(zhuǎn)移到感性認識上,慢慢的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三、引導學生重視基本理論課的學習
要彈好一首鋼琴作品,離不開基本理論課程的學習。眾所周知,鋼琴演奏專業(yè)的學生除了上鋼琴專業(yè)課外,還有視唱練耳、和聲、曲式、復調(diào)等基礎理論課的學習。這些理論知識對演奏好一首鋼琴作品至關重要。比如:要想彈奏好巴赫的賦格作品,就要在演奏作品之前,分析出賦格中的主題、對題、答題、在哪里,作品中是否出現(xiàn)了倒影、逆行、模進等創(chuàng)作手法。通過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作品后。再從理性過度到感性認識。例如:作品中模進的片段是否是音樂情感的遞增。主題的密接合應片段是否是為了把作品的情感推向高潮的寫作手法等等??傊鸦A理論課上所學到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到鋼琴演奏中。從而對作品進行更好的、更科學的分析與詮釋。
四、教育學生擴充知識量,加強對音樂的理解力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就要讓學生增加知識含量。多去研究學習音符以外的知識信息。在拿到一首新的作品時,不著急去練習作品,而是要通過多種途徑查閱關于作品的相關信息。比如:搞清楚作品所處的年代、作品在作曲家創(chuàng)作生涯的哪個階段、作曲家創(chuàng)作這首作品的背景等。來幫助詮釋作品。例如:李斯特的《但丁幻想奏鳴曲》是李斯特在讀完但丁《神曲》后有感,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那么學生在演奏這首作品之前,就要去讀一讀但丁《神曲》,了解《神曲》是一部詩體形式的巨著,詩中描寫了歷史中的許多人物,并對這些人物做出了評價?;剡^頭再回到李斯特的作品中,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作品主題中,大量密集的八度和弦加之五個小節(jié)換一次踏板的和聲共鳴,是為了描寫地獄中恐怖、混亂的場面??傊?,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每部作品,都傾注了滿滿的心血與情感,對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做到從理性的理解到感性的認知,從而更加準確生動的詮釋作品。
五、結(jié)語
總之,對“音樂感知力”的培養(yǎng)是鋼琴演奏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內(nèi)容,只有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才能使學生在鋼琴演奏學習中“技術”與“音樂”共同發(fā)展,真正理解鋼琴演奏藝術的精髓所在。
參考文獻
[1]樊禾心.鋼琴教學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2]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3]約瑟夫-迦特著,刁紹華,蔣長斌譯.鋼琴演奏技巧[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關聰(1988-),女,滿族,黑龍江寧安人,碩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