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南
一說起Hacker(黑客),一般人們便會聯(lián)想到一群玩弄計算機于股掌的神秘人物,他們像幽靈般在互聯(lián)網的世界里神出鬼沒,一發(fā)現程序漏洞便發(fā)起惡意攻擊,以毀損(breaking)彰顯自己的存在。
在美國硅谷,當你與技術大拿們這樣討論“黑客”,他們會搖搖頭,這樣的搗蛋鬼們并不是黑客,而是Cracker(駭客,諧音“害客”)。真正的黑客沒有貶義,是以making(創(chuàng)造)有意思的東西為最高追求的人,實為maker(創(chuàng)客),與極客(geek)的意思相近。
為了玩得盡興,黑客們還發(fā)明了一項名為Hackathon(黑客馬拉松)的新運動。六年前,黑客馬拉松正式進軍美國高校,它的到來立即捕獲了大學生們的“芳心”,形成了黑客馬拉松大學文化。之后,黑客馬拉松向北進軍加拿大,漂洋過海扎根歐洲。2013年,黑客馬拉松登陸中國高校。
誰還會去“害”
最早的黑客可以追溯到創(chuàng)立于1946年的麻省理工學院鐵路模型俱樂部(The Model Railroad Club),這是一群愛好鐵路模型的技術發(fā)燒友,他們崇尚“技術解決問題”,這句話奠定了黑客文化的基礎。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麻省理工學院開發(fā)了大型計算機,自此計算機代替了鐵路模型,成了麻省學子的夢寐玩物。鐵路模型俱樂部位于麻省20樓,而昂貴的計算機在26樓。一旦能接觸計算機,學子們會連續(xù)30個小時編程,該上的課也翹了。
1962年還在上大一的Richard Greenblatt(通用計算機Lisp Machine發(fā)明人)是麻省這一時期的極致代表人物,他在一段時間內幾乎不睡,也不洗漱,喝著飲料,吃著糖果棒,聲稱要編寫國際象棋程序,打敗人類。有人說,Richard Greenblatt是黑客文化的化身。
進入1980年代,美國出現了Warelords、414s等黑客組織,他們潛入“地下”,攻擊政府或企業(yè)的計算機系統(tǒng)。1982年,美國《新聞周刊》以“當心:黑客在行動”(Beware: Hackers at play)為封面文章,報道了414s及其攻擊的行為。之后,電影《戰(zhàn)爭游戲》也廣泛宣傳了“黑客集團”414s。自此,黑客這個詞有了攻擊、破壞的含義,并逐漸成了社會的一般認識。
硅谷不樂意了,在這里,黑客仍是好人,他們另造一詞“Cracker”給這群攻擊性強的搗蛋鬼,以此表明立場。
從1980年代至2000年間的近二十年,Cracker在社會上大行其道,直到計算機不再昂貴,免費開源軟件流行,越來越多的技術菜鳥成了技術達人,他們發(fā)現利用開源軟件也能做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白约耗茏鲂聳|西(making),誰還會去‘害(breaking)”成了技術達人自愿向黑客站隊的口號。
IT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孵化器、大學……它們也有目的地組織黑客們,不定期地舉辦比賽,把黑客們的創(chuàng)意變成現實。Hackathon就此誕生了,這個詞源于hack(黑客,動詞)和marathon(馬拉松),即黑客馬拉松。
Hack+Marathon=Hackathon
在美國,黑客馬拉松最早出現于IT企業(yè)。微軟、谷歌……都有自己的黑客馬拉松。IT公司員工一般一年只做一二個項目,但是每個人都身懷技術和奇特的想法,他們希望利用周末實現好玩的想法,公司要是覺得員工玩的東西好,說不定會大大地獎勵,成為公司未來的一個項目。
創(chuàng)業(yè)孵化器和風投企業(yè)也會舉辦黑客馬拉松,與公司的黑客馬拉松不同(只針對公司內部員工),任何人都可以參加。2010年,專注科技新聞和創(chuàng)投消息的獨立博客TechCrunch舉辦了黑客馬拉松,從中殺出了群聊服務GroupMe,2011年它被Skype以8500萬美元收購。
當然,黑客馬拉松的主力軍是大學生。小規(guī)模的黑客馬拉松很早就有,麻省理工學院幾十年來一直延續(xù)著黑客文化,每個周末都會舉辦黑客馬拉松(只是沒自稱黑客馬拉松而已),一幫學計算機或機械工程的童鞋,聚在一起比賽,做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東西;牛津大學的Computer Science(計算機科學)學生組織,每周末晚上都舉辦Geek Night(極客之夜),或舉辦小規(guī)模的黑客馬拉松做有趣的東西,或邀請Facebook或Google的技術大拿分享經驗。在美國高校,大規(guī)模的黑客馬拉松(參賽選手100人以上)起始于2009年的賓夕法尼亞大學PennApps。經過幾年的發(fā)展,100人以上的黑客馬拉松已算不上大規(guī)模,2014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黑客馬拉松Cal Hacks吸引了1500多名參賽選手,號稱史上第一黑客馬拉松(不要得瑟,這個紀錄很快就會被打破)。
不論是公司、風投,還是校園內的黑客馬拉松,黑客馬拉松的比賽標準是統(tǒng)一的:必須做出好東西,體現hack精神。這個好東西絕不是一份商業(yè)計劃書,也不是一份PPT,這些都太虛了。比賽要的是“實物”,比如制作相似基因交友的網站,那么在比賽結束時(通常24~36個小時)就得把網站雛形及其各項功能展示出來。
黑客馬拉松比賽不提倡一個人作戰(zhàn),最好由三四名參賽選手組成作戰(zhàn)團隊。這個團隊個個都是精兵,要么有想法,要么有技能(英語六級可不算),想法和技能都沒有想打醬油,那得看有沒有團隊接收。所以,參加黑客馬拉松不需要有錢(比賽期間的吃喝和除計算機外的大多數技術設備都由主辦主提供),也不要高智商,唯一的門檻是想法或技能,想法不需要太抽象能產生讓聽者眼前一亮(俺怎么沒想到)的效果即可,技能卻要看得見摸得著,會做搜索引擎、設計電子游戲、會美工設計、會產品設計……千萬不要被技能門檻嚇倒,免費開源軟件越來越多,學會制作網頁的基本技能并不需要太多時間。這是學習觀念的問題,技術門檻越來越低,其實,文科生通過自學,完全能玩黑客馬拉松了。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在不長的時間內,擅于利用有限的資源做一個產品,或提供一項服務,從而解決現實中的一個問題,這是黑客馬拉松最基本的精神。對于大學生而言,黑客馬拉松的獨特性在于:一段時間內完全集中注意力,與團隊一起hack(創(chuàng)造)一件非常有意思的東西。
Hackathon已入咱們校園
幾年前,中國的企業(yè)就舉辦了黑客馬拉松,2013年上海紐約大學第一次舉辦黑客馬拉松,揭開了中國大學黑客馬拉松的序幕。2014年11月,上海紐約大學迎來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黑客馬拉松,我與同伴們參加了這次比賽,創(chuàng)作了Hackathon Ideas Board(黑客馬拉松創(chuàng)意網頁)。之后,我在清華大學舉辦了THacks黑客馬拉松。
在清華,黑客馬拉松文化已有一定的基礎了,但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們并不熱衷“黑客”一詞,更喜愛中性詞“創(chuàng)客”(避免了黑客的歧義)。2014年12月12日~14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了“全球創(chuàng)客馬拉松”。如今每個星期,清華大學貓頭鷹實驗室都會舉辦20人左右規(guī)模的Dora Hacks。
目前,中國大學玩黑客馬拉松的整體數量還較少,我預計,未來的兩三年,數量將大幅度增長,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及其周邊(蘇州和杭州)、廣州和深圳的高校。
上海紐約大學第一屆黑客馬拉松吸引了50多名參賽選手,而第二屆的參賽選手已超過200人,參賽選手回到各自的大學,也許會組織各自大學的黑客馬拉松。上海交通大學在2014年10月舉辦了自己的黑客馬拉松比賽。企業(yè)也紛紛與大學合作,開展黑客馬拉松比賽,比如百度——浙大直達號黑客馬拉松比賽。
責任編輯:尹穎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