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晶 許維東
【摘要】沈傳薪,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他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云南民歌五首》注重音樂的情感表達與旋律的樸實,非常有特色。作曲家在作品中將民歌旋律與西方和聲技術進行結合,主要表現(xiàn)在西方和聲的中國化風格處理上。文章從和弦的音響結構、調性的發(fā)展以及和聲織體這三個方面來探究其將民歌旋律與西方和聲技術的結合。
【關鍵詞】沈傳薪;《云南民歌五首》;和聲分析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地區(qū),民歌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幾乎滲透到生活巾的各個領域。因此,以云南民歌為素材改編的鋼琴曲,在中國鋼琴音樂中別具一格。沈傳薪,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創(chuàng)作r鋼琴曲《云南民歌五首》,包括《耍燈調》、《山歌》、《打夯號子》、《白族夜歌》、《放馬曲》。于1982年刊載在《音樂創(chuàng)作》雜志,后被各家出版社多次出版發(fā)行。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JVC唱片公司邀請香港鋼琴家順國權先生演奏并錄制成立體聲唱片,全球發(fā)行。著名鋼琴家朗朗曾在音樂會上多次演奏該作品,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好評。
一、和弦音響結構的中國民族化
這個內容主要包括附加音的二度疊置和弦,四、五度疊置和弦,對中國特殊樂器音色的模擬以及弱化和弦的功能性。其中附加音的二度疊置和弦,四、五度疊置和弦音響的改變,主要是加進了大二度和純四度音程。而這些音程又都包含在中國五聲音階之內,并且也是中國彈撥樂常用的音響。其音樂結構理論與中國五聲音階的“橫生縱”有關,五聲調式旋律中各音作各種縱向結合而構成的各類和弦結構。
(一)在西方原有的三度疊置和弦基礎上加附加音
下方譜例巾的第一和第二小節(jié)低聲部和弦就是附加六度音和弦,使原來的“hsi-re-fa-hsi”和弦變成“hsi-re-fa-sol”和弦。第二和第四小節(jié)是附加四度音和弦“do-fa-sol”和“sol-do-re”,這些和弦都是由五聲凋式旋律中各音縱向結合而成(譜例1)。
(二)改用四、五度疊置和弦
下方譜例巾第2和第4小節(jié),四、五度疊置和弦搭配使用,構成有八度重復的協(xié)和音響,烘托巾夜幕降臨的優(yōu)美意境?!斗篷R曲》中,主旋律陳述時,低聲部是四度疊置和弦“l(fā)a-re-mi-la”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譜例2)。
(三)模仿打擊樂的音響
為了模仿巾圍打擊樂音響,在許多作品的和聲中,不僅加入了二度音響,甚至還摻有小二度等更不協(xié)和的音響,均屬于色彩性潤飾(譜例3)。
上方譜例中將含有大二度音程“hsi-do”、“fa-sol”對中國鑼鼓音響進行模擬,并輔以打擊樂常用的節(jié)奏型?!斗篷R曲》引子的前兩小節(jié)是a羽調式的下屬和弦附加小二度音程,力度是ff,給人聽覺上強烈的感染力。
(四)弱化和弦的功能性
出于中國線性音樂的表現(xiàn)需要,各種平行和弦(包括四、五度平行和弦)和五聲化、線條化的低音進行做法也很常見。它們雖然弱化了和弦的功能性作用,卻有利于增強音樂的中國色彩和旋律的線性表現(xiàn)作用(譜例4)。
上方譜例巾,主旋律在高聲部,低聲部是平行的二和弦連續(xù)下行,弱化了和弦的功能性,增強了低聲部旋律的線性表現(xiàn),形成了小字二組的c音劍小字組a(調式主音)的旋律線條。譜例2《白族夜歌》片段,兩個聲部連續(xù)的平行八度,這種寫法一般為表現(xiàn)一些特定的景物或意象而用的,增加了旋律的線條性,給人以空靈、幽靜的感覺。
二、和聲功能序進的民族調式化
在《云南民歌五首》中,西方大調和聲功能體系與中國調式的融合,使和聲功能序進民族調式化。常見的做法是有兩種:通過轉位和弦或使用替代音的方法力求和聲功能低音進行的五聲化;采用異詞配置的方法獲得和聲進行與民族調式的融合。在《打夯號子》的引子中,平行的純五度在D羽調式上,和聲低音旋律進行五聲化。在《耍燈調》的樂段B中,上方是bE宮調式主旋律。下方式F羽調式伴奏聲部,通過附加二度音程與和弦低音的線性進行構成和聲基礎,層次分明,啟發(fā)了聽眾想象音樂捕繪的場面,這也是傳統(tǒng)樂曲所要表現(xiàn)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中國農民來說,他們聽得就是個熱鬧(譜例5)。
這段以平行五度為基礎的“鑼鼓”段落,上方是F宮凋式。下方是F羽凋式,交替進行,色彩鮮明,在音樂情緒的表達上形成了藝術的升華。
三、和聲織體的民族化
作者在在《云南民歌五首》中,對于作品和聲織體的選擇與創(chuàng)作主要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
(一)注重體現(xiàn)中國音樂獨特的審美意識和情趣
中國的音樂作品在音樂內容可能的范圍內,應突出主要旋律的線性表達,和聲色彩與織體虛實相問。下方譜例既突出了主旋律的情感表達,低聲部的和聲下行的五聲化,節(jié)奏上疏密相見,營造出了類似中國水墨畫般的風格意境,而不是一味地“濃墨重彩”(譜例6)。
(二)模仿傳統(tǒng)樂器的演奏織體
創(chuàng)造和選擇與中國傳統(tǒng)樂器演奏法相近的織體音響,使人感到極具中國韻味。中國許多彈撥樂器的演奏技巧具有多聲性表現(xiàn)力,如揚琴、箏等樂器經常使用琶音。所以,在和聲巾模擬這些彈撥樂器演奏織體是很容易的事情,《白族夜歌》巾的分解和弦,就是對琵琶演奏的模仿。中國各種打擊樂器不儀有特定的音色,也有許多特定的音型節(jié)奏。譜例3《耍燈調》(12——15)小節(jié)和譜例5《耍燈調》(1——5)小節(jié)都是對鑼鼓打擊樂節(jié)奏的模仿。
《云南民歌五首》白創(chuàng)作以來,受到大家的廣泛歡迎。作者在這部作品巾對西方和聲的中國化實踐上,做了大膽創(chuàng)新。即運用了西方作曲技術又挖掘了民族音樂內涵。注重作品音樂內容的表現(xiàn)與情感的抒發(fā),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要求,值得我們在創(chuàng)作巾學習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