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前,居住在獨龍江峽谷的獨龍族女性沿襲著一個奇特的習俗,女子“繡面”,就是現(xiàn)在人們常說的紋面,直到現(xiàn)在,仍有46位“紋面女”生活在獨龍江流域,為究其紋面的由來,我前往獨龍江,去追尋最后的獨龍族“紋面女”。
獨龍族是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流域的一個特少民族,人口僅有五千余人。婦女紋面,是獨龍族十分奇異的習俗,對于這一習俗,其原因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父母逼迫、也有人認為是逃婚、還有人認為是尊重民族習慣和為了漂亮,至今仍是一個未解開的謎。
為揭開獨龍族紋面習俗的謎底,我拜訪了攆代、齊秀蓮等獨龍族紋面老人。攆代說,整個紋面的過程是先用鍋底灰,在眉心、鼻梁、臉頰和嘴的四周描好紋形,然后請紋面技師用竹簽蘸上紋汁,一手持紋面用的植物刺,一手拿拍針棒沿紋路打刺。每刺一針,即將血水擦去,敷上鍋底灰與幾種樹皮共同熬制成的“紋汁”。紋面時不使用任何麻醉藥物,臉部相繼會疼痛難忍,皮泡眼腫,而且這種疼痛和紅腫將會持續(xù)一個星期。獨龍族紋面總的分為全紋和局部紋兩種,全紋指的是整個面部都紋面,局部紋指的是眉心、鼻梁、臉頰或嘴唇部位局部紋面。局部紋面的部位不同,紋面的紋形也不盡相同,眉心、鼻梁多用“X”符號紋成菱形,臉頰、嘴唇紋形多為蝴蝶狀和胡須狀。
既然紋面是一種痛苦的煎熬,為何那個時代的獨龍族女孩子長到一定年齡,就非得自愿或不自愿地紋面呢?
紋面老人齊秀蓮向我回憶了昔日獨龍族年輕女性別無選擇、必須紋面的生活境地。她說生活在她們那時代以及以前的獨龍族女子,長到十二三歲,父母親或大家庭的家長就會說服女兒紋面,并從其他村寨請來技術嫻熟的紋面師傅,為女兒刺青。疼痛、紅腫只要忍過一個星期,等到創(chuàng)口脫痂,皮肉上就會呈現(xiàn)出青藍色的斑紋,成了永遠也擦洗不掉的紋面。
為什么紋面的說法很多。從紋面的原因分析,父母逼迫、自愿紋面,為了漂亮都說得過去,但為了逃避當時土司的欺壓而紋面,既然是不愿為奴而毀容,為什么要請人把紋面圖案紋得那么精致,那么漂亮呢?這些圖案,紋路細膩清晰,圖形規(guī)則有序,沒有經(jīng)過培訓是紋不出來的。加之,大多數(shù)人紋面時,除了要請紋面師吃飯外,還要給一定的實物,如果真的是為了毀容,何必那么麻煩。因此,可以說,獨龍族紋面的產(chǎn)生、發(fā)展、直至消亡,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經(jīng)過幾百年的演變,紋面才漸漸演變成了當?shù)氐拿褡屣L俗習慣,變成了衡量姑娘是否漂亮的標志之一,或者說是變成了獨龍族少女成人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