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勤
(許昌技師學院,河南許昌 461000)
《計算機基礎與應用》課程改革探究
李松勤
(許昌技師學院,河南許昌 461000)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飛速發(fā)展,對職業(yè)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結合《計算機基礎與應用》課程教學實際,對職業(yè)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提出了改革,使培養(yǎng)的人才具有更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職業(yè)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職業(yè)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內容設置、教學資源、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以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結合本人多年的《計算機基礎與應用》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
《計算機基礎與應用》作為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及其他相關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素質,為將來應用計算機知識與技術解決自己專業(yè)中的問題打下堅實基礎。但在《計算機基礎與應用》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
(1)生源計算機知識參差不齊。由于計算機課程沒有納入中、高招考試范圍,部分中學只是把它作為一門選修課來開設,甚至不開設這門課程,加上受辦學條件、家庭環(huán)境和學生興趣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城市學生計算機水平相對較高,薄弱地區(qū)學生計算機知識欠缺。新生計算機知識水平的參差不齊,給《計算機基礎與應用》課程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
(2)學生上機實踐操作不足。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更新?lián)Q代,學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造成部分學校計算機實驗設備落后、學生實驗機房數(shù)量不足,導致《計算機基礎與應用》這門專業(yè)課程的上機實踐操作較少,不能滿足學生邊學邊練的要求,“教”、“學”、“練”相互脫節(jié),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不強。
(3)教學方法手段相對落后。由于受教學實驗設備不足、師資業(yè)務能力不強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教師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板書”+“講解”的授課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沒有體現(xiàn)出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應以實踐學習為主、學生為主體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不高。
(4)評價考核手段比較單一。目前《計算機基礎與應用》對學生的評價考核主要采取以學生作業(yè)完成情況和一次考試成績等為主的評價方式。這種以考試成績?yōu)橹饕罁砼袛鄬W生計算機水平高低的評價方式,過分地強調了“甄別”與“選拔”功能,過分注重結果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改進與激勵功能,不利于幫助學生自我認識和健康成長。
職業(yè)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以就業(yè)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培養(yǎng)具備綜合職業(yè)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計算機基礎教育應以實踐應用為目的,培養(yǎng)熟悉本專業(yè)知識、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1)優(yōu)化課程結構,革新教學內容。由于計算機已成為各個行業(yè)的必備工具,對于學生來說,除了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之外,還要根據專業(yè)特點學習相應的計算機應用軟件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對不同專業(yè)所需要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各種計算機應用軟件課程進行取舍,以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專業(yè)特點。同時選擇先進、合適的計算機應用軟件進行教學,使教學內容緊跟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
(2)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較強,只有讓學生有更多的上機實踐練習,老師負責指導答疑,才能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很好地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從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技能入手,采用“精講多練,實訓指導”的教學策略,通過“演示+操作+講解”(即邊講邊練)的授課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邊學邊練,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交流、互動、共同成長的雙向過程。課時安排上,實現(xiàn)實踐課時與理論課時基本達到1:1的比例,滿足學生對課程的實踐性要求,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操作,便于計算機知識的掌握、鞏固和實踐技能的鍛煉、培養(yǎng),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3)堅持以人為本,做到因材施教。教師要重視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實行分層次教學,滿足不同學科、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對計算機水平層次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對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學生可是適當加深知識深度,直接從應用講起,以上機操作為主。對計算機基礎較差的學生,從基礎知識開始講授,深入淺出,循序漸進,使每位學生都能達到熟練應用計算機,為學習后繼課程及就業(yè)打下扎實的基礎。
(4)運用先進手段,優(yōu)化教學效果。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計算機實驗室、校園計算機網絡等現(xiàn)代教學資源進行多媒體教學,注意聲、文、圖、動有機結合,將抽象內容形象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發(fā)揮網絡教學的輔助作用,利用學?,F(xiàn)有的硬件設施資源和搭建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實現(xiàn)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網絡教學三位一體。
(5)改革考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應是整個學期發(fā)展狀況的總體評價。教師要把學生在學期中的活動、實驗、制作、探究、實踐等方面的表現(xiàn)納入評價范圍,包括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等。把考核成績分為平時作業(yè)、上機考試、參加競賽、期末考試等部分,按一定比例設置分值進行全面評價,使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總之,《計算機基礎與應用》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教學改革應面向應用、注重實踐,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學生主體、實踐為先”的理念,不斷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基本素養(yǎng)和技能。
[1]白雪林.談高?!队嬎銠C應用基礎》課程改革.
[2]何思文.高職院?!坝嬎銠C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