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晗
基于翻轉課堂模式下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方法研究探討
文/楊晗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高校內的很多課程在教學方法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队嬎銠C文化基礎》作為高校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雖在課程內容方面進行了不斷的更新,但教學方法基本還是停留在“以教師面授為主,課后上機練習為輔”上面。本文就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關的改進意見。
翻轉課堂;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方法;研究探討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日漸的多樣化,這必將促使教育方式方法做出相應改革。近年來,基于信息技術的“翻轉課堂”教學方式風靡中國教育界,很多人都在嘗試采用這一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改革。但是由于地域、經濟和資源等方面的差異,不是每個高校都能夠提供足夠的信息化條件來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改革,因此不得已而繼續(xù)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否照搬美國的“翻轉課堂”模式?如何理解“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本質內涵?如何賦予“翻轉課堂”新的內涵來適應各種不同的實際情況?本文將以《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為例,闡述并探討基于翻轉課堂模式下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的開展。
1、學生基礎水平和學習興趣差異大
學生自身對計算機知識的興趣程度也有較大差異。一部分學生天生就對計算機知識有濃厚的興趣,如果再加上靈活和發(fā)散的思維,便能將計算機知識和計算機對學習、生活的服務聯(lián)系起來,便能夠大大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另一部分學生在經歷了小學到高中的十二年“填鴨式”教育后,都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一定的抵觸情緒,缺乏學習的自主能動性;還有一部分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頗,片面的認為計算機就是休閑娛樂工具,對計算機的熟練操作僅局限于游戲、聊天、看電影等方面,沒有建立對計算機的學習興趣,就連計算機課程的考試也僅僅是出于應付; 甚至有極少數學生大學以前幾乎就沒接觸過計算機,一開始就對計算機有恐懼感、抗拒感、甚至是自卑感,對與計算機有關的知識學習都會產生一種排斥的心態(tài),自然也不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模式簡單
《計算機文化基礎》不僅僅是介紹與計算機有關的知識,更需要總結后將知識變成實際的動手操能力?,F在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主要依靠教師闡述,例題講解,學生聽講、記筆記,并結合一定量的上機操作練習來進行的。部分硬件條件較好的學校采取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tǒng)進行教學,但仍然沒有脫離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同時,絕大多數高校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因此出現了教學班的人數較多、學時分配不合理,上機練習的學時數不夠、機房計算機臺套數不足等現象,這從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多樣化發(fā)展。
1、教學過程“生動化”
絕大多數學生在上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后最直觀的映像就是“枯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方面要下一定的功夫,使得教學過程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
例如:在講計算機硬件的時候,可以到附近的電腦市場去找一些宣傳資料,在課前先發(fā)給學生看,讓他們根據不同的參數配置選擇心目中理想的電腦,在課堂上讓同學們分組討論自己選擇的電腦為什么好,然后再通過不同硬件之間的對比去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講解(比如:計算機是由哪幾部分構成?哪些是輸入設備?RAM是什么意思?等);在講解操作系統(tǒng)的時候不要一來就進入Windows部分,試著通過學生們所熟悉的手機操作系統(tǒng)android和ios來引入,進而再進行Windows部分的講解;在講“Word”之前,自己和學生都用“Word” 各自做一份簡歷,然后將師生之間的電子版簡歷交換、瀏覽。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之間簡歷的不同完成方式進行討論,再就“Word”中的知識點進行進一步講解……
2、教學內容“視頻化”
實施翻轉課堂前,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和有選擇性地把包含知識點的教學內容錄制成視頻,也可以利用其他教師對該知識點講解的優(yōu)秀視頻資料,學生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網絡終端在課前觀看視頻進行學習。教師在制作視頻不但需要合理安排內容,還應注重合理的引導,每一段視頻不宜超過20分鐘,在視頻中還應提出相應的問題和課后小測試,以此可以引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和進行學習效果的檢查。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課外觀看視頻的情況,還可以借助特定的網絡學習平臺進行學習跟蹤,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及時回答和學習評價。課堂上,教師可利用小組討論、成果匯報等方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實時反饋,有助于學生客觀的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以便在課后充實不足之處,并適當調控好自己的學習進度。
“翻轉課堂”不僅僅局限于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視頻教學,它是根據實際情況多樣化的。開展翻轉課堂并不意味著視頻取代了老師,而是老師根據教學的要求,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課前的主動學習提供條件和幫助;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學生課前學習反饋回來的信息,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通過課后知識的拓展,進一步引導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到主動的研究,從而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
[2]馬秀麟,趙國慶,鄔彤.大學信息技術公共課翻轉課堂教學的實證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1):19-85.
[3]蔡曉麗,陳舜青.翻轉課堂在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研究[J].福建電腦,2013(9):57-59.
[4]劉桂花,陳智敏.翻轉課堂在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20):176-178.
[5]陳怡,趙呈領.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設計及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9-54.
[6]張國榮.基于翻轉課堂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新思路[J].大學教育,2013(7):135-137.
G
A
2095-9214(2015)02-0176-01
西南石油大學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