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紅,王 棟(鹽亭縣人民醫(yī)院 中醫(yī)科,四川 綿陽 621600)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臨床觀察
劉方紅,王 棟
(鹽亭縣人民醫(yī)院 中醫(yī)科,四川 綿陽 621600)
目的: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將58例腎病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28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西藥治療,應用強的松、抗凝、降脂、保護胃黏膜、利尿、ACEI制劑等;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采用中藥治療。結果:經過治療,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6%,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5.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腎病綜合征;辨證施治;中西醫(yī)結合
腎病綜合征是由多種病因、多種病理類型組成的原發(fā)于腎小球的一組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癥、高血脂、水腫等。筆者對58例腎病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58例腎病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2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3例,年齡26~70歲,平均年齡42歲;病程8個月至3.6年,平均病程為2.08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尿蛋白大于3.5g/d;②血漿白蛋白低于30g/L;③水腫,血脂升高。其中①、②兩項為診斷所必需。同時排除狼瘡性腎病、糖尿病性腎病等繼發(fā)性病變。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西藥治療,應用強的松、抗凝、降脂、利尿、胃黏膜保護劑、ACEI制劑等。其中激素治療方法:起始足量,常用藥物為潑尼松1mg/kg·d,口服8周,必要時可延長至12周;緩慢減藥,足量治療后每2~3周減至原用量的10%,當減至20mg/天時癥狀易反復,改為緩慢減量;長期維持:最后以最小有效計量10mg/天,再維持半年左右。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加中藥治療。氣陰兩虛者:參芪地黃湯加味,藥物組成:黨參、黃芪、麥冬、當歸、生地、山藥、茯苓、女貞子、旱蓮草等。陰虛陽亢者:知柏地黃湯加味,藥物組成:知母、黃柏、生地、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何首烏、女貞子、旱蓮草等。濕熱蘊結者:上焦?jié)駸?銀翹散加味,藥物組成:金銀花、連翹、黃芩、玄參、麥冬、桔梗、牛蒡子、前胡、板藍根、桑白皮、蘆根等;皮膚瘡瘍熱毒,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合加味,藥物組成:麻黃、連翹、赤小豆、桑白皮、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菊花等;中焦?jié)駸岣篂a,葛根芩連湯加味,藥物組成:葛根、黃芩、黃連、木香、茯苓、澤瀉、白術、藿香、佩蘭、甘草等;下焦?jié)駸?八正散加味,藥物組成:木通、車前子、萹蓄、瞿麥、滑石、枝子、大黃、白茅根、當歸、白芍、牛膝、益母草、甘草等。脾腎氣虛者:舉元煎合歸腎丸加味,藥物組成:黨參、黃芪、白術、山藥、茯苓、薏苡仁、澤瀉、熟地、續(xù)斷、桑寄生、杜仲、巴戟天、當歸、甘草等。脾腎陽虛者:右歸飲加味,藥物組成:熟地、山藥、山茱萸、白術、黨參、茯苓、澤瀉、肉桂、兔絲子、熟附片等。腎絡瘀滯者:桃紅四物湯加味,藥物組成: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熟地、白芍、丹參、益母草、牛膝等。
1.4 療效判定標準
完全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無水腫,3次以上測定尿蛋白量為0.3~2.0g/24h,血漿白蛋白>30g/L,血脂及腎功能正常,病情穩(wěn)定;部分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無水腫,3次以上測定尿蛋白量為0.3~2.0g/24h,血漿白蛋白與治療前相比有較大幅度上升,但<30g/L,所觀察各項指標基本達到正?;蚪咏?病情穩(wěn)定;無效:患者水腫消退不明顯,尿蛋白定量及血漿白蛋白較前變化不大,甚至有加重趨勢者[1]。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經過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腎病綜合征屬于中醫(yī)“水腫”“虛勞”“腰痛”等范疇。因脾主升清、運化水谷和津液,肺主氣、司呼吸、朝百脈、主治節(jié)、通調津液,腎主藏精、蒸騰氣化津液,故與肺、脾、腎關系密切。常由外感或內因作用于機體,導致肺失宣肅,通調失司;脾運不健,脾氣下陷;腎虛精氣不固,升運封藏失職而致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癥、高血脂、水腫等。臨床多表現為肺、脾、腎虛兼夾風濕、水腫、濕濁、濕熱、血瘀等本虛標實之候。故《景岳全書》云:“凡水腫之證,乃肺、脾、腎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畏土,故其制在脾……分而言之,而三臟各有所至,然合而言之,則總由陰勝之害,而病本皆歸于腎?!迸R證觀察,其虛證有陽虛、陰虛、氣虛、血虛之分,其邪實有風邪、濕熱、濕濁、寒濕、血瘀、食滯之別。單純西醫(yī)治療效果常不甚理想,其糖皮質激素可能是通過抑制炎癥反應、免疫反應、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影響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等綜合作用而發(fā)揮其利尿、消除尿蛋白的療效[2],但患者大劑量應用后常產生免疫力低下,誘發(fā)或加重感染、血栓、類柯興綜合征、高血壓、誘發(fā)精神癥狀等。激素為陽熱之品,在大劑量激素應用的早期機體常表現為陰虧陽亢,產生陰虛火旺證,表現為滿月臉、痤瘡、潮熱、盜汗、多食善饑、情緒激動,激素減量或停用后患者常表現為腰膝酸軟、食欲減退、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等脾腎氣虛或陽虛之候,以至病情反復。單純中醫(yī)、中藥治療腎病綜合征療效較緩慢,一般主張與激素及細胞毒藥物聯(lián)合應用[2]。筆者根據腎病綜合征的病機特點將其分為氣陰兩虛型、陰虛陽亢型、濕熱蘊結型、脾腎氣虛型、脾腎陽虛型、腎絡瘀滯型等,在臨床治療時遵循“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虛則補之,補虛之中佐以驅邪;實則瀉之,瀉實之中毋忘補虛”[3]的原則,分別從氣陰兩補、滋陰清火、清熱利濕、補脾益腎、溫腎健脾、活血通絡等法論治或數法并施,在與激素使用過程中的機體陰陽變化相結合來治療,既發(fā)揮了中西醫(yī)各自的優(yōu)勢,又避免了激素帶來的副作用,從而達到了調整陰陽,減少愈后復發(fā)率。本研究表明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臨床推廣運用。
[1] 朱文玲.內科疾病診斷與療效標準[M].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6:128.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3] 沈慶法.當代中醫(yī)腎臟病臨床經驗精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魏 曉)
2015-01-15
劉方紅(1970-),男,四川省鹽亭縣人民醫(yī)院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內科。
R256.5
A
1673-2197(2015)11-0112-01
10.11954/ytctyy.20151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