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策劃/閆麗華
近期,本刊對省城各大商場、超市的衣物洗滌用品消費情況進行了市場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人們一改幾十年來的消費習慣,像洗衣粉、肥皂這種傳統的洗滌用品不再是購買時的首選。80%的消費者表示常選擇洗衣液作為衣物洗滌用品,排在被調查人數的首位,其次才是洗衣粉和肥皂,更有18%的消費者會選擇洗衣凝珠之類的新式高端洗滌用品。
調查中有3 成消費者購買衣物洗滌用品的價格區(qū)間為20 元~30 元。統計表明,高端洗滌用品的環(huán)保性能、洗滌效果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超過6 成的消費者大約一至兩個月會購買一次衣物洗滌用品,8 成以上的消費者經常更換洗滌用品品牌,體現了消費者愿意“嘗鮮”的心理和消費升級的趨勢。
當下,人們的消費需求正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其對衣物洗滌用品的功能要求已不再僅僅是去除污漬。在對產品功能訴求的調查結果中,有64%的消費者首選了“去油污”,有56%的消費者選擇了“不傷手”,有52%的消費者選擇了“殺菌”,有48%的消費者選擇了“清香”。此外,選擇易漂洗、柔順、不掉色的消費者均占4 成左右,認為漂白功能最重要的消費者最少,占32.61%。這說明,消費者對衣物洗滌用品的選擇越來越傾向于多功能復合型產品。
除了對產品大類功能的訴求外,人們的消費需求還呈現出日趨細分態(tài)勢。例如,有58%的消費者喜歡具有“清香”效果的洗滌用品,有49%和35%的消費者喜歡“花香”或“果香”,另有21%的消費者選擇“無味”。
在關于“購買洗滌用品時考慮的主要因素”調查結果中,雖然產品功效、品牌、價格居于前三位,但值得關注的是,分別有36%和21%的消費者將環(huán)保因素和節(jié)水作為考慮對象;另有56.47%的消費者在購買時會注意洗滌用品是否含磷。由此可見,洗滌用品的綠色環(huán)保功能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
(1)起泡多未必去污強
在衣物洗滌用品方面,消費者易存在認識誤區(qū)。有近半數的消費者認為液體洗滌劑泡沫越多越好。實際上,起泡性差并不等于去污力差,這是兩個概念;而且過多的泡沫使衣物不易漂洗。
還有很多消費者不清楚洗滌用品的用量,完全憑感覺放。據了解,洗衣粉在使用一定量后,去污力不僅不會隨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強,反而可能對衣物和皮膚造成傷害。
(2)忽略保質期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3 成多的消費者在購買洗滌用品時不會或者只是偶爾關注保質期,更有消費者驚呼:“洗衣粉又不是食品,還有保質期?”其實,洗滌用品也是有保質期的。例如,洗衣粉在規(guī)定的儲存條件下,一般可以保存兩年左右;而添加了特殊成分的洗衣粉,使用年限可能達不到兩年。另外,保存洗衣粉時,最好放在有蓋子的塑料瓶或罐子里,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避免洗衣粉吸濕結塊,另一方面也能避免香氣散發(fā)。
(3)對于濃縮環(huán)保洗滌用品缺乏了解
濃縮洗滌產品以其節(jié)水經濟、去污高效、環(huán)保等特點早已成為發(fā)達國家的消費主流,但在國內洗滌市場,其卻是行業(yè)新寵。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7.9%的消費者了解濃縮概念的洗滌產品。這表明,企業(yè)需要在這方面加強消費教育和市場引導。未來,隨著消費者環(huán)保意識的提高,濃縮型洗滌用品無疑將成為市場的熱點。
這些消費誤區(qū)的存在,需要相關機構進一步加強對消費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并通過科學的消費教育,引導消費者做出正確的選擇。
簡單來說,洗衣粉和洗衣液都是靠表面活性劑和特殊功能的添加劑來完成對織物常見污垢的清洗功能。
(1)兩者由于形態(tài)的不同,所以配方結構有所不同。洗衣粉是固體的,可以加很多固體的填充物,這些填充物可以起到助洗滌的作用;洗衣液一般都是液體的原料或者可溶的原料,沒什么摩擦劑。
(2)洗衣粉溶于水,堿性比較強,溶解過程放熱,脫脂傷手;而洗衣液溫和不傷手,溶解也快。
(3)沉積性。洗衣粉由于含很多固體助劑沉積在衣物上使織物發(fā)硬,而洗衣液的表面活性劑水溶解性好,易沖洗,沉積少。
(4)去污力。由于洗衣粉中含磷助劑、摩擦助劑、堿性助劑、酶助劑的存在,使得洗衣粉的去污力強于洗衣液,洗衣液如今也有很少的加酶,但去污力還是達不到洗衣粉的效果?,F在人們的衣服由于洗得勤快,再加上本身也不臟,洗衣液完全可以完成洗滌功能,所以洗衣液取代洗衣粉也是合情合理的。
(5)方便性。洗衣粉使用過程中容易弄臟洗衣機周圍家居環(huán)境,洗衣液則使用方便、清潔。
(6)高檔性。洗衣液本身的定位就是高檔的洗滌劑,對于優(yōu)質的衣服人們都會選擇洗衣液而不會選洗衣粉來清洗。
有關專家介紹,洗滌用品可能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危害。
目前最常見的衣物洗滌劑有洗衣皂、皂粉、洗衣粉和洗衣液?!霸谶@幾種產品中,洗衣皂對人體的危害最小。”北京化工大學理學院院長萬平玉介紹說。洗衣皂屬肥皂的一種,主要成分是脂肪酸鈉,是由天然油脂經皂化反應制成,不僅去污能力強,而且對人體無毒副作用。洗衣粉則是健康隱患最大的一種。它是一種堿性的合成洗滌劑,溶解在水里的洗衣粉,可通過皮膚吸收進入人體內,長期積累易損害肝臟功能。天津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紅珠指出,人手經常接觸洗衣粉,容易使皮膚角化和皴裂,如果漂洗不凈,還容易刺激皮膚,皮膚敏感的人甚至會患上過敏性皮炎?!敖橛趦烧咧g的是皂粉和洗衣液,其中也添加了化學合成成分,雖然比洗衣粉溫和,但也不宜長期接觸皮膚?!崩罴t珠說,手洗衣服最好用洗衣皂;機洗時,皂粉是不錯的選擇。
● 外觀
質量上乘的產品均勻粘稠,無肉眼可見雜質或分層,次品有下濃上稀的分層。
● 色澤
優(yōu)質的洗衣液顏色穩(wěn)定,長期放置不變色;質量較差的則會有色散、褪色現象。
● 溶解性
合格的洗衣液能迅速溶解于水,難溶于水或需長時間攪拌,只起局部清潔效果的是質量不過關的產品。
● 香味
好的洗衣液香味純正、持久;差的會偏酸,帶點澀味。
● 家用效果
添加優(yōu)質多元復合酶的洗衣液綜合效果明顯,可以清除汗?jié)n、泥漬、青草漬、奶漬、食物污漬等,pH 值接近中性,容易漂洗,不傷衣物;質量不好的洗衣液則會對衣物造成損害,還存在漂洗難、易殘留等問題。
對于普通的成人衣物,從經濟實用的角度來看,使用全效護理洗衣液就可以,使用范圍廣,而棉、麻、絲等高檔面料,則建議選擇高效潔凈護理洗發(fā)液,洗發(fā)液洗真絲等面料能深入衣物纖維,去除更多種頑固污漬。
(1)認準“國標”
洗衣粉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洗衣粉具有一定毒性,如果侵入人體,會導致溶血、胸腺損傷、機體抵抗力下降,還能引起腹瀉、體重下降、脾臟萎縮等。所以只有選擇合格產品才能用著放心。
按照國家標準生產的洗衣粉,包裝上通常標有數字和文字兩種性能標志:
表示性能的數字型號標志
數字型號標志是表示洗衣粉表面活性劑含量的,表面活性劑含量高低是去污力大小的主要決定因素。如30 型,即表示其表面活性劑含量是30%,屬高檔洗衣粉,可洗滌毛料和絲綢;20 型表示其表面活性劑含量是20%,屬低檔堿性洗衣粉,適于洗滌麻織物等。
表示性能的文字標志
主要分5 類:①高泡型(普通型),適用于手工洗滌;②低泡型,含有聚醚和肥皂成分,效力高而泡沫少,易于漂洗,是洗衣機專用的 ;③漂白型,含有硼酸鈉或過碳酸鈉,在60℃以上的熱水中有漂白作用,適于洗白色衣物;④加酶型,含有生物催化劑,可分解衣物上的汗?jié)n、奶漬和血污,在45℃水中使用效果最好;⑤增艷型,含有熒光增白劑,白色衣物可增白,彩色衣物可增艷。
質檢專家建議消費者購買洗衣粉最好認準“國標”。采用國家標準生產的合格產品其包裝上會標有“GB”的標志。如果消費者無從判定該產品是否使用“國標”,則最好選擇免檢產品、品牌產品等有質量保障的洗衣粉,做到一要認明商標,對那些不印有明顯地名或廠名的不買;二要注意外觀挑選;三是不要在無證經營的小攤上購買,以免上當。
(2)鑒別優(yōu)劣
從包裝上區(qū)分,品牌優(yōu)質洗衣粉包裝袋印刷清晰,無錯版及油墨污染現象;假冒名牌洗衣粉,包裝多數印刷質量低劣,有錯版及油墨污染現象。
從外觀上區(qū)分,優(yōu)質洗衣粉為類似小米粒的空心顆粒狀,裝袋蓬松飽滿,手摸袋有滑松感,顏色純正,顆粒分布均勻;假冒偽劣洗衣粉則夾雜粗顆粒或硬結塊,裝袋后不滿,袋空隙較大,手摸袋有滯澀感,粉色灰黃。
從使用上區(qū)分,優(yōu)質洗衣粉放入水中溶解快,手觸溶液無燒手感,溶液清而滑爽,發(fā)泡量多,去污力明顯,用量少而洗滌效能明顯,氣味不刺鼻。而假冒偽劣洗衣粉放入水中溶解慢,水溶液渾濁,盆底有沉淀物,手觸溶液有燒手感,泡沫量很少,去污力差,加大量后,其洗滌效能仍很低,氣味有刺鼻的堿性味。
肥皂作為洗滌劑,大多是在手工搓洗的情況下使用,所以,高品質的肥皂不但需要有優(yōu)良的洗滌性能,還需要有一定的硬度和形狀,便于手握。肥皂的品質可以從外觀品質和理化指標兩方面判斷,但由于理化指標的測定需要一定的條件,所以一般是通過對肥皂外觀品質的檢查來判斷。
(1)色澤。洗衣皂正常的色澤應為淡黃色。淡黃色說明所用油脂較純,并經過很好的脫色,松香油的品質好,用量適當。這種衣皂不易酸敗,使用不發(fā)黏,泡沫力高,去污力強。
(2)外觀形狀。洗衣皂的外規(guī)形狀要端正,表面字跡要清楚。要求收縮均勻,不得有歪斜、變形、缺邊或缺角等現象。
(3)硬度。洗衣皂的硬度要求適中,用手指捏一下皂體表面,如果剛好能顯示出手指印跡,說明軟硬合適,否則就是太硬或太軟。太硬的肥皂溶解度小,使用時不易擦下;太軟的肥皂容易糊爛,不耐用。
(4)氣味。洗衣皂應有淡淡的香味,不能有油脂的腥臭味。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肥皂配方起源于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指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大約在公元前3 000 年的時候,人們便將1 份油和5 份堿性植物灰混合制成清潔劑。
在歐洲關于肥皂起源的傳說很多,一說古羅馬的高盧人,每遇節(jié)日便將羊油和山毛櫸樹灰溶液攪成稠狀,涂在頭發(fā)上,梳成各種發(fā)型。一次,節(jié)日突遇大雨,發(fā)型淋壞了,人們卻意外發(fā)現頭發(fā)變干凈了。又傳說,羅馬人在祭神時,燒烤的牛羊油滴落在草木灰里,形成了“油脂球”。婦女們洗衣時發(fā)現,沾了“油脂球”的衣服更易洗干凈。這都說明了人們使用動物脂肪與草木灰(堿)皂已有千年的歷史。
考古學家在意大利的龐貝古城遺址中發(fā)現了制肥皂的作坊。說明羅馬人早在公元2 世紀已經開始了原始的肥皂生產。中國人也很早就知道利用草木灰和天然堿洗滌衣服,人們還把豬胰腺、豬油與天然戌混合,制成塊,稱“胰子”。
早期的肥皂是奢侈品,直至1791 年法國化學家盧布蘭用電解食鹽方法廉價制取火堿成功,從此結束了從草木灰中制取堿的古老方法。1823 年,德國化學家契弗爾發(fā)現脂肪酸的結構和特性,肥皂即是脂肪酸的一種。19 世紀末,制皂工業(yè)由手工作坊最終轉化為工業(yè)化生產。
肥皂之所以能去污,是因為它有特殊的分子結構,分子的一端有親水性,另一端則有親油脂性,在水與油污的界面上,肥皂使油脂乳化,讓油脂溶于肥皂水中;在水與空氣的界面上,肥皂圍住空氣的分子形成肥皂泡沫。原先不溶于水的污垢,因肥皂的作用,無法再依附在衣物表面,而溶于肥皂泡沫中,最后被整個清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