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朱海燕:女,本科,主管護師
隨著醫(yī)學檢驗水平的不斷提高,血氣分析在臨床治療特別在危重患者搶救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臨床上判別患者呼吸、循環(huán)功能狀態(tài),糾正酸堿平衡紊亂的重要方法和可靠依據(jù)[1],也是指導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失衡患者進行氧療的重要手段[2]。橈動脈、股動脈、足背動脈可作為血氣分析采血的備選動脈。前臂橈動脈屬于淺表動脈,但穿刺部位局部肌肉較少、伴有筋膜、痛覺較敏感,患者難以接受。股動脈雖是大動脈,但穿刺中易誤穿靜脈及損傷神經(jīng),對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易導致血腫的發(fā)生和血栓的形成[3]。而足背動脈易被觸及且搏動明顯,我科近年來對需進行血氣分析患者選用足背動脈采血,在全院進行推廣使用后發(fā)現(xiàn),效果較為理想,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 年6 月~2014 年1 月在我院住院治療且需進行血氣分析檢查的患者90 例為研究對象,男67例,女23 例。年齡27 ~76 歲,平均(55.3±16.1)歲。入組患者原發(fā)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48 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16 例,胸廓及胸膜腔疾病15 例,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7 例,代謝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4 例。入組排除標準:穿刺部位外傷、感染的患者;出現(xiàn)休克、循環(huán)障礙的患者;糖尿病足的患者。在動脈穿刺前對每位患者的穿刺部位進行評估,隨機等分為A 組(足背動脈)、B 組(橈動脈)、C 組(股動脈),三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原發(fā)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護理人員的配備 由科室護士長擔任小組長,由動脈采血經(jīng)驗豐富的副主任護師作為小組的培訓導師,對床位責任護士進行動脈采血技術輔導培訓,對培訓合格的護士加以考核,成績優(yōu)異者進入動脈采血小組。
1.2.2 動脈穿刺前的準備 (1)患者宣教。對采血的目的、意義向患者詳細說明,對于語言聽力障礙者可采用肢體語言、或文字進行溝通,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2)物件準備。準備動脈采血器、碘伏、棉簽等。(3)消毒準備。嚴格按六步洗手法洗凈雙手,消毒穿刺區(qū)皮膚直徑范圍>5 cm。
1.2.3 穿刺采血方法 (1)橈動脈?;颊呱现潘善椒?,操作人員左手示指、中指、拇指在橈骨小頭內(nèi)側1 cm 處可觸及動脈,右手用動脈采血器以約30°角穿刺橈動脈,待動脈采血器抽出2 ml 動脈血后迅速拔針。(2)股動脈。操作人員左手示指、中指觸及股動脈搏動點,右手用動脈采血器垂直從中指、示指間進針,待動脈采血器抽出2 ml 動脈血后迅速拔針。(3)足背動脈。操作者用左手示指、中指觸及足背動脈搏動最明顯處,通常以第二足趾中點為起點沿直線到足背2/3 處左右為穿刺點,右手持動脈采血器,在搏動點最明顯處以約20°角穿刺足背動脈,待動脈采血器抽出2 ml 動脈血后迅速拔針。每個動脈采血器采集完標本后均立即用橡皮塞封閉針尖,使動脈血與空氣隔絕,快速進行血氣分析檢驗。采血完畢后用棉簽按壓穿刺部位10 min 直到不出血為止。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患者不同采血方法的主觀疼痛發(fā)生例數(shù)、一次性采血成功例數(shù)、血腫發(fā)生例數(shù)、誤穿靜脈發(fā)生例數(shù)。穿刺成功后對患者進行滿意度調(diào)查,共發(fā)放90 份,均有效回收。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2 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多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三組患者不同采血方法的效果比較(例)
動脈血氣分析是檢測血液中參與氣體交換及與呼吸有關的氧和二氧化碳的重要指標,是對呼吸衰竭、酸堿平衡紊亂及機械通氣患者的觀察療效和判斷預后的重要依據(jù)[4]。通過血氣分析檢查可直接了解患者酸堿平衡狀態(tài)、肺功能和血液氧合情況,對判斷呼吸循環(huán)的類型和程度有重要的臨床價值[5]。因此,快速有效地采集標本是每個呼吸監(jiān)護室護理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而臨床護理中采取相對安全可靠的動脈采血方法,是保證血氣分析采血安全和結果準確的重要前提。血氣分析常規(guī)的備選動脈主要有橈動脈、股動脈、足背動脈[6]。筆者通過三種動脈進行血氣分析采血發(fā)現(xiàn),足背動脈采血較其他兩種動脈采血法在主觀疼痛的發(fā)生例數(shù)、一次性采血成功例數(shù)、血腫發(fā)生例數(shù)、誤穿靜脈發(fā)生例數(shù)、患者滿意度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分析其原因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1)足背動脈為下肢末梢動脈,下肢血管的血液循環(huán)影響較小,即使是反復的動脈穿刺也極少會導致血栓的形成,如若穿刺出現(xiàn)血腫也會很快吸收,血管恢復也很快。(2)足背動脈旁無較粗的靜脈伴行,基本上不存在誤穿靜脈事件的發(fā)生,且穿刺在淺表位置,穿刺后按壓時間較短。(3)足背動脈位于足部的淺表部位,只要患者的血壓正常其動脈搏動很容易被觸及,此外足背部皮膚比較緊繃將動脈包裹,觸摸時不易滑動,增加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從而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而且患者只需在仰臥體位進行操作,即使穿刺時間偏長,也不會明顯影響患者的情緒,增加患者的痛苦。
橈動脈比較淺表,較易滑動,穿刺難度大,極易導致血腫的形成,此外橈動脈屬于上肢的淺動脈,但采血部位局部肌肉較少、伴有筋膜、痛覺較敏感,所以很多患者不易接受。股動脈采血首先必須暴露腹股溝,毛發(fā)較多的患者穿刺前還需備皮,在某種程度上侵犯了患者的私隱,因此有些患者拒絕在此部位進行穿刺。另外股動脈屬于大動脈,距離皮下深度一般在3 ~5 cm 左右,且距離股靜脈只有0.5 cm 左右[7],如僅依靠臨床經(jīng)驗進行穿刺,經(jīng)常會導致血腫的形成、血栓的產(chǎn)生甚至誤穿刺股靜脈,增加患者的痛苦及感染發(fā)生率。對于股動脈穿刺造成的血腫的形成和血栓的產(chǎn)生等風險,會出現(xiàn)該肢體的血運障礙或缺血缺氧,嚴重的會導致栓子脫落,隨血流脫落在各組織臟器,引發(fā)肺栓塞和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利用足背動脈進行血氣分析穿刺采血的方法,有利于縮短操作時間,從而減輕工作量,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醫(yī)療護理的質(zhì)量和準確率,進而增加患者及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是我科近期貫徹落實“三好一滿意”活動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足背動脈穿刺是進行血氣分析采血的首選部位,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 王新莉.動脈血氣標本的采集進展[J].天津護理,2012,20(2):119-120.
[2] 金利萍,戈道永,許茂蓮.足背動脈穿刺法在新生兒采血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72-173.
[3] 吳秀玲,傅用婷,李連慶,等.足背動脈穿刺采血法在ICU 患者血氣分析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4):123-124.
[4] 喬麗珍,李柳芝.成人動脈血氣分析采血技術護理進展[J].全科護理,2012,10(25):2382,2389.
[5] 俞翠英.經(jīng)股動脈與橈動脈采血在新生兒中的應用對比[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應用,2013,7(23):190-191.
[6] 張莉敏,杜建龍,錢亞芬,等.足背動脈穿刺在全身麻醉蘇醒期患者血氣分析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3,20(10B):56-58.
[7] 朝艷玲,王惠蘭.循證護理在新生兒動脈采血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