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艷
夢回童年
——親子共讀提高孩子寫作能力
文/張艷
小學階段的孩子基本生活在學?!彝ァ娨暋娔X的循環(huán)中,讀書也是自己讀自己的,沒有交流、沒有探討的讀,收獲甚微。自從孩子上了中學,我覺得和孩子交流越來越困難,為了不影響孩子學習,我也告別了肥皂劇轉而改成了每天晚上都讀書。五柳先生云:“好讀書,不求甚解?!蔽艺沁@樣的人,沒事的時候端著本書,草草一看,意境已經(jīng)不僅在書中了。
讀了幾本實用性的書之后,手頭沒有可讀之書了,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女兒借的書,書非借不能讀也,韓愈早就有論斷,孩子借的書無非一些兒童文學的,最近讀的系列是曹文軒的《草房子》系列。逐漸的,我驚奇的發(fā)現(xiàn),孩子發(fā)現(xiàn)我在讀書,也偶爾推薦她讀過的書給我看,并和探討一些書中的問題。于是我決定以此為契機打開和孩子的交流之門。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在親子共讀,我感到有以下幾點收獲:
首先,閱讀重在感悟。
不帶著任務去讀書是讀書的最大樂趣,這是我的感受之一。因此,讀書的時候不必正襟危坐,不必焚香洗手,讀了就是讀了,樂之就繼續(xù)讀,不樂就放置一邊,率性而為。
最近女兒讀的是《細米》,讀曹文軒的文章最大的感受就是熟悉,讀著讀著,一種早就熟悉的味道和影子不禁浮現(xiàn)在眼前,有時候還會為那書中孩子氣的做法和語言會心一笑,有些心照不宣的默契。
文章呈現(xiàn)的應該是蘇北農(nóng)村的景象,雖說是蘇北,和我們隔著山東、安徽,但是對于小時候那幅原野秋色、或原野春色的畫卷,與我們小時候大致無二。文章的意境并不悠遠深邃,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并無深度,但是那種熟識的氣氛緊緊地包圍著你,書中的景象,原野、河汊、池塘、樹木,無不近在眼前,就連書中描寫到的每一個孩子都近在眼前,拖著兩條鼻涕的“朱金根”——三鼻涕、跟在哥哥后邊的紅藕、干凈細膩的下鄉(xiāng)知青梅紋做了老師,孩子們那仰慕的眼神,仿佛在小時候的校園里每個人都能使你對上號,確實在你身邊存在存在著這個人,你不禁會想到,這個“三鼻涕”不就是小時候的那個誰嗎?可是想來想去,又覺得不太像。這樣孩子讀得多了,家長度的也多了,找到了共鳴,可以互相討論得到的感悟體驗,比說教來得更有效。
其次,貼近生活的場景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文中的每一個場景也都那么熟悉,你甚至完全能想得起——根本不是想象,是回憶,三鼻涕家住進女知青時那得意的神態(tài),甚至從板凳上一頭栽到地下,那種齜牙咧嘴的痛著但是仍然在心理上有一種滿足感的表情,都在你眼前;教室外,孩子們瘋跑、跳繩之后的塵埃在陽光的照射里顯出一道道光痕;散發(fā)著土味的場院里,似乎就是你自己躺在那草垛上曬著太陽;河汊里游泳的,是不是也有你?狗刨累了,就仰面躺在水上,飄飄蕩蕩的,最后帶著一身臭泥在大人的呵斥聲中戀戀不舍的離開池塘,還不忘記回頭看一眼,甚至向某個剛才跟你打鬧的人扔一把土坷垃或者臭紫泥;外出砍菜拔草,不忘記惡作劇的往水井里扔磚頭、哪兒不如意了就無根據(jù)的在路上攔著人家、小孩子的那種嫉妒、打架,你難道忘得了嗎?好作品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遠離枯燥的說教,一個個看似平常的身邊的事例和場景,慢慢的使孩子的心靈得到凈化,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逐漸的,親子間的交流多了起來,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
再次,情商的提高是閱讀無聲的教育
人情與人性永遠是文章的主題,再美好的場景也不過是點綴,誰說細米不言不語就不能洞悉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也表現(xiàn)在受到梅紋賞識后的那種依戀,毫不顧忌的在帶著梅紋去看塔上風景的時候不帶上紅藕,而是任由她在河岸上喊叫,半夜睡在水塘邊,看似絕情的事,小時候誰沒有干過?紅藕又略施計謀就奪得了送夜間巡視學生做家訪的梅紋回家的權利,那種小小的得意雖然很快被獨自回家的路上的恐懼所代替,但是她仍然不肯放棄,以及失去這個權利后的細米的那種小小的失落——在孩子看來已經(jīng)是很大的失落了,無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章節(jié)都那么使你沉醉其中,就連麥收的場景,都會是你聯(lián)想起那個在田埂上送飯的少年,恍惚間就是自己。緊接著就會叫你聯(lián)想起關于那個場景的一些細節(jié),有一些不禁使自己啞然失笑。麥收的時候,是最累的時候,也正是各家青黃不接的時候,這個時候經(jīng)過嚴冬的煎熬,人們的身體正到了最疲乏的時候,為了應付這繁重的麥收,各家都盡力準備了一些好的食品來應付這難熬的季節(jié),有的是一壇糖蒜,過得稍微好點的還有一壇咸雞蛋,不像現(xiàn)在地里麥浪翻滾,聯(lián)合轟鳴,地頭上啤酒一瓶就算過麥收了,那時候真的需要一鐮刀一鐮刀的把麥子割下來、一車車的運回家。于是就聯(lián)想到自己偷吃了一枚雞蛋被追到學校打,和文章中提到的“三鼻涕”偷了家里的雞蛋換糖吃被打,簡直是異曲同工。有一次,女兒不肯吃雞蛋,我就用這個故事教育她——我小時候偷吃了一枚雞蛋被你奶奶追到學校打,現(xiàn)在這么好的雞蛋你竟然不肯吃!女兒的回答使我們不得不噴飯——偷吃個雞蛋還至于挨揍?我要是偷吃一個雞蛋還不把你們高興死(她平時不肯吃雞蛋)?想想也是啊,時過境遷,那些美味已經(jīng)不復為美味了。通過親子共讀,家長的童年慢慢呈現(xiàn)在孩子面前,孩子最煩家長“我們小時候……”的嘮叨,從美麗純凈的文字中流淌進孩子的心里,拉近了親子之間的距離,使溝通變得順暢,那些“你要理解我們”之類的說教也就大可不必了。
童年的那一縷青煙般的種種回憶在書中無不能找得到共鳴,就連書中反復提到的幾個地名稻香渡,以及離稻香渡20里的油麻地,都仿佛就是我們村和鄉(xiāng)政府之間的關系,因為,在《草房子》里,桑桑家住在油麻地小學,桑桑的爸爸就是小學的校長,到了《細米》里,細米就是稻香渡中學校長的兒子了,并且同樣住在學校里。
童年的那些或幼稚或天真的想法做法,都在讀這些書的時候如天邊那縷輕煙般的被重新記起,猶如一本很久沒有讀的書本那樣被翻動開來。家長的心里童年的往事如一縷縷青煙般被喚起,孩子的心靈也得到了滌蕩,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親子共讀給我們開辟了一條新的交流途徑,使得孩子和家長共同受到美文的影響、共同進行哲理的思考,共同探討成長的困惑。
G78
A
2095-9214(2015)02-0022-01
河北省泊頭市河東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