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凱林
十全七美
◎ 王凱林
在地球范圍內(nèi),十全十美的人書上有過,現(xiàn)實中卻從未有過;十全九美的人非圣即賢,極為稀缺;十全八美的人為數(shù)不多,運氣好的話,你有可能在步行街偶然遇見;十全七美的人在我們身邊就能找著。
兩年前,在中建五局的企業(yè)文化展室,我看到董事長魯貴卿總結的“七成定律”,覺得很有道理——
“看一個人,七成是優(yōu)點,三成是缺點,就算是優(yōu)秀人才。
“知一個人,要用七成的注意力去發(fā)現(xiàn)人的長處,三成注意力發(fā)現(xiàn)短處。
“用一個人,具備應征崗位七成的要求后就可以使用。
“管一群人,七成的人符合職位要求,工作盡心盡力,就是不錯的團隊。做一個人,七成的人認可就可以了。
“容一個人,花七成的精力去反思自己,花三成去考慮別人的意見是否合理。”
家長教育孩子,也可借鑒這個“七成定律”。
我與女兒伊美有過一次“交鋒”——我批評她懶,不做家務,她說那是不添亂,不添堵,不幫倒忙;
我批評她嘴饞,愛吃零食,她說那叫胃口好;
我批評她磨蹭,她說那是從容不迫;
我批評她頑皮,喜歡鬧騰,她說那是活潑;
我批評她注意力渙散,腦子里經(jīng)常跑野馬,她說那是想象力豐富。
為了讓伊美走出這種自我認知的誤區(qū),我便請了外公、外婆、兩位姨媽、兩位姨爹做評委,這叫“旁觀者清”。由他們評定她的優(yōu)點和缺點,這比父母的評定更具說服力和公信力。從此,她的狡辯就不那么理直氣壯了。有時候,她會這樣為自己尋找臺階:“在你們看來,這就叫磨蹭?那我狠踩油門了,讓你們多吃點尾氣!”
孩子的自知一旦初露端倪,父母的提點就會事半功倍。
鄰居家有個小男生,父母在家時,不許他玩游戲;父母不在家,他就沒日沒夜地玩,廢寢忘食。父母想了許多獎懲辦法,也沒能引導他脫癮。
后來,還是做父親的拿定主意,帶他參加各種興趣班,終于找到了可以替代游戲的興趣點——圍棋。
而在另一個單元,有個孩子成績很好,父母管教甚嚴,放學回家就自覺學習,很少見他下樓跟其他同齡人玩。后來,孩子考上全市最好的重點中學,卻不幸患上抑郁癥。父母非常懊悔,講了一句掏心窩子的話:
“對孩子,我們管束太緊。他像一只不合群的孤雁,與人相處格格不入。”
對于女兒,我愿意采用“七成定律”——凡事做好七成就行,優(yōu)點達到七成就夠,成績超過七成同學就順利過關。我不要求她獨占鰲頭,也不要求她名列前茅。
定律是僵的,問題是活的。
伊美沒吃完飯,我不許她離桌,浪費糧食可恥,她頂嘴道:“老爸,你看清楚啊,我吃完七成了!”
伊美的作業(yè)沒做完,她想偷懶,糊弄過去,我責令她立刻補齊,她抱怨道:“我都做完八成了,你的定律不管用了嗎?”
經(jīng)過一段試行,我將“七成定律”簡化為:“七成優(yōu)點、七成績效、七成認可、七成反思?!边@樣的目的純粹是為了降低操作難度,提高執(zhí)行效率。
女兒能夠做到十全七美,我就心滿意足了,晚上做夢都會笑醒。
所以,當你覺得難以忍受的時候,不妨用用“七成法則”
(摘自《今晚報》圖/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