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慶
(吉林警察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論辯護權對裁判權的制約
韓寶慶
(吉林警察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古代中國的辯護權順從于裁判權,近現(xiàn)代中國辯護權對裁判權有了一定的影響,但力度有限。在司法審判中,辯護權應與裁判權形成制約關系。在司法實踐中,辯護權對裁判權的制約存在三種模式:訴權控制模式、裁判權控制模式和訴權影響裁判權模式,綜合考量這三種模式的利弊,當前的合理選擇是設置實現(xiàn)辯護權的最低保障程序。
辯護權;裁判權;權利制約
辯護權與裁判權是司法審判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們分別由不同的訴訟主體所享有。辯護權的行使目的主要在于減輕或去除當事人的刑事責任,而裁判權的行使雖然應當奉行居中裁定的原則,但是司法審判的過程畢竟是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過程,因此裁判權與辯護權之間勢必存在張力。同時,享有裁判權的一方在司法審判中相對于享有辯護權的一方處于強勢地位,故辯護權對裁判權的制約顯得極為困難。
在制度發(fā)展史中,歷史與現(xiàn)實的糾葛始終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相關法律制度適合當前的經(jīng)濟社會生活,但也與傳統(tǒng)中的法律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故探究辯護權與裁判權的關系時,追本溯源實有必要。
(一)古代中國訴訟模式中辯護權與裁判權的關系
現(xiàn)代法律學者將古代中國的法律傳統(tǒng)整合、歸結為一個歷史性的法系——中華法系,其對中國的直接影響達數(shù)千年之久。“任何社會制度都是一定人群的生活紀律。”中華法系下的法律制度自然要被生活在古代中國的人們所遵守,這樣的制度甚至可以約束皇權。在中華法系訴訟模式中,裁判權與行政權不分,由行政官員處理司法事務,裁判權與行政權統(tǒng)一于一人。在此背景下,古代中國官吏所享有的裁判權力極為強大。當然,古代統(tǒng)治者也并非任由地方官吏隨意行使裁判權,其對官吏的裁判權也是有所制約的。例如,宋朝所設立的御史臺“除行使監(jiān)察職能外,也被賦予了審判監(jiān)督職能”。但是,官吏的權力是絕對凌駕于受審人及其訟師之上的,加之古代中國對訟師職業(yè)的歧視,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辯護權根本無法對裁判權形成任何制約關系。因此,在古代中國的訴訟模式中,辯護權與裁判權是一種前者順從于后者的關系。
(二)近現(xiàn)代中國訴訟模式中辯護權與裁判權的關系
封建制度消亡后,中國的法律制度進入近現(xiàn)代軌道,但畢竟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印跡還難以在短期內(nèi)完全抹去。無論是近代還是現(xiàn)代,也無論是在何種政治勢力的統(tǒng)治下,中國的法律制度依舊帶有中華法系的某些影子,直至今日仍是如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新中國律師的第一次亮相是在1976年審判“四人幫”時,彼時建國已近30年,由此可見律師之地位如何。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我國不但在經(jīng)濟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法治建設上邁出了堅實步伐。如今律師的辯護權不斷得以加強,已初步顯現(xiàn)出對裁判權一定的制約作用。但是,這樣的制約關系還是非常薄弱的,古代中國的法律傳統(tǒng)也依舊影響著當代中國的法治環(huán)境,律師的辯護權還未完全得到充分保障。
刑事司法審判由法官居中裁定,公訴方與被告方針對案件事實與證據(jù)進行質證與辯論,最終由法官做出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的判決。在這一過程中,辯護權與公訴權自然是相互制約的,那么辯護權與裁判權之間是否也應存在一種制約關系呢?回答是肯定的。雖然裁判權應當保持中立,但是在司法審判的過程中,辯護方往往需要請求法官實施符合本方利益的司法行為,利于本方辯護權的行使。此時,法官是否同意辯護方的請求并不完全取決于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有時需要結合具體事實進行自由裁量才能最終確定。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規(guī)范途徑有許多,行使辯護權便是規(guī)范途徑之一。法官是否同意辯護方的請求,不能任意為之,應當賦予辯護方一定的權利來制約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并設置一定的救濟途徑,以應對辯護方的請求得不到支持時可以尋求進一步的解決途徑。這便是辯護權與裁判權應然的關系狀態(tài),即辯護權在服從裁判權居中裁定案件的同時,也能夠對裁判權加以制約,以防止裁判權的濫用。應當認為,這樣的制約關系是有積極意義的。律師的辯護權要想真正得到保障,就必然重視律師所提出的訴訟請求。即便法官最終認為請求不合理而不予支持,也應履行一定程序后再做出決定。
就理論而言,辯護權應當對裁判權起到合理的制約作用。但在司法實踐中,出于立法規(guī)定與司法習慣等方面的原因,辯護權對裁判權進行制約的實際情況非常復雜,不能一概而論。辯護權對裁判權的制約關系大體上分為三種模式。
(一)訴權控制模式
對于辯護權與裁判權關系的處理,易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印象,即在司法審判的過程中,由被告方提出申請,法院根據(jù)申請做出是否準許的決定。此時,法院對是否準許被告方提出的訴訟請求享有不同程度的自由裁量權。但是,如果認真地考察一下被告方行使訴訟權利的方式,便能發(fā)現(xiàn)至少在一部分訴訟請求上,被告方在提出請求后,法院基本上既不會拒絕受理,也不會駁回訴訟請求,而會支持請求,甚至是無條件地支持。這便是訴權控制模式。在此模式下,律師的辯護權對法官的裁量權具有絕對的影響作用。在實踐中,處于此模式下的辯護權大體包括:其一,上訴權。對于一審裁判,法律規(guī)定了被告方能夠在特定期限內(nèi)上訴。如果被告方在特定期限內(nèi)上訴,則針對此項訴訟請求,二審法院必須無條件支持。其二,簡易程序選擇權。在基層法院受理的刑事案件中,如果被告人主動提出適用簡易程序,則法院會按照簡易程序審理案件。而在被告人提出適用簡易程序后,又打算重新適用普通程序,則法院會重新適用普通程序。即無論在簡易程序選擇適用上,還是在簡易程序向普通程序轉化上,被告人的請求往往會得到法院支持。其三,閱卷權。辯護律師的閱卷權是被我國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在審判開始前,辯護律師所提出的閱卷請求,人民法院往往都會予以支持,律師還有權摘抄與復制有關案卷材料。
(二)裁判權控制模式
與訴權控制模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種模式——裁判權控制模式,這是一種辯護權對裁判權缺少實質性制約的模式。在此模式下,被告方所提出的各種訴訟請求,對于法官行使司法裁判權基本上不會產(chǎn)生影響。通常情況下,法官對于訴訟請求既不將其納入裁判的對象中,也很少做出支持該訴訟請求的決定。即便是在極個別的情況下,法官做出有利于被告人的決定,也與被告人和律師的辯護活動沒有實質性關聯(lián),只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結果。在司法實踐中,此模式的辯護權主要包括兩種:其一,死刑復核程序中的辯護權。我國為慎重適用死刑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系統(tǒng)性機制,其中包括死刑復核制度。在法院判處被告人死刑的情況下,該刑事案件必須提交最高人民法院進行死刑復核,履行相關程序。死刑復核程序雖名曰“程序”,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最高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既不開庭審理,也很少當面聽取辯護律師的辯護意見,主要依靠閱卷和訊問被告人等方式來最終做出是否同意判處死刑的裁定。因此,一般情況下,進入死刑復核程序的案件,律師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在實踐中,律師往往會向最高人民法院提交一份書面辯護意見,律師的行為也僅能如此。最高人民法院最終做出的裁定,無論是否同意核準死刑,都不會將律師所提交的書面辯護書內(nèi)的辯護意見寫入裁定書中。因此,此時律師的辯護權對裁判權幾乎不產(chǎn)生實質性影響。其二,一審和二審過程中部分程序的請求權。在一審和二審過程中,法院對被告方提出的諸多程序上的訴訟請求,常做出不予支持的決定,并且不提示任何理由。例如,在庭審過程中,律師申請休庭,向法官要求與被告人進行單獨的協(xié)商與交流,在司法實踐中法庭往往會直接加以駁回,或者辯護方提出變更強制措施的申請,法院也往往會直接拒絕。
(三)訴權影響裁判權模式
在保障被告方有效行使辯護權的方面,上述第一種訴權控制模式賦予被告方的是絕對的訴訟控制力,第二種裁判權控制模式卻使法院獲得了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上述這兩種模式往往不屬于我國辯護制度的常態(tài)。在司法實踐中,被告方在提出訴訟請求后,法官一般均會進行受理和審查,然后做出是否準許請求的決定。這種模式便是訴權影響裁判權模式。被告方對法院的裁判行為所能施加的影響力會有強弱之分,同時,發(fā)揮影響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訴權影響裁判權模式可以細化為強影響模式和弱影響模式。
1.強影響模式
在此模式下,法院對被告方提出的訴訟請求一般都會加以受理,對其進行審查并做出附有理由的決定。換言之,在此種模式下,“被告方的訴訟請求盡管不會對法院的裁決結論具有決定作用,卻足以對法院的審判過程產(chǎn)生較強的影響力”。其主要涉及三種辯護權:其一,申請回避權。被告方可以針對審判程序中的法官、陪審員等法庭組成人員申請回避。法院在接到這樣的請求后,往往會中止審判程序,審查實際情況是否符合回避的條件。在法院駁回申請時,法律還賦予了被告方申請復議一次的權利。其二,申請采納和解協(xié)議的權利。在司法程序中,被告方與被害方有時會達成和解協(xié)議,并提交人民法院。人民法院需對和解協(xié)議的合法性與自愿性進行審查,并針對不同情況或拒絕使用和解協(xié)議,或在定罪量刑中充分考慮和解協(xié)議的內(nèi)容。其三,申請排除非法證據(jù)的權利。新的《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了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目前辯護方在適用該規(guī)則時還會遇到種種阻力。不過單從立法設計本身來看,申請非法證據(jù)排除的法定程序就是由被告方提出申請后,法院進行審查并最終做出是否準許申請的決定。
2.弱影響模式
如果辯護權對裁判權的制約力較為薄弱,則此模式便是弱影響模式。該模式與裁判權辯護模式較為相近,與之不同的是,訴權弱影響裁判權模式并不是法官直接駁回被告方的訴訟請求,有時也會做出受理并支持請求的決定,只是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在法院拒絕受理請求或受理后不支持訴訟請求時,辯護方往往缺乏對之進行救濟的途徑。此種模式的辯護權在實踐中較為常見:其一,庭審中的證據(jù)調查權。在庭審過程中,法律規(guī)定可以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這種庭審中的證據(jù)調查權多數(shù)情況下得不到保障,很少有法官會支持該請求。其二,申請二審法院開庭審理的權利。二審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既可以開庭審理,也可以不開庭審理。在司法實踐中,二審案件以不開庭審理的情況居多。由于形成了固定的司法習慣,律師在申請二審法院開庭審理時困難重重。其三,申請證人、鑒定人、專家輔助人出庭做證的權利。雖然出庭做證制度也經(jīng)過修訂,但是仍面臨適用上的困境,被告人與律師的該項訴訟請求得不到有效保障。其四,申請向偵查機關、公訴機關調取證據(jù)的權利。這項權利同樣不符合我國的司法習慣,“在申請法院調取那些被偵查部門、公訴部門所掌握的證據(jù)材料問題上,被告方的訴訟請求權對于法院的裁判權只能施加十分微弱的影響”。
通過對辯護權制約裁判權的三種模式進行考察,不難看出,保障辯護權充分并不意味著無限加大辯護權的力度,也不能空喊口號要求法院積極回應辯護方提出的各項訴訟請求。在訴權控制模式下,辯護方所提出的所有訴訟請求均應得到支持。因為這些請求往往被法律明確規(guī)定,在適用中一般不存在疑義,此時對訴訟請求的支持并不依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顯然,這種模式下的辯護權行使模式難以被廣泛運用到所有辯護權之上。即便在訴權影響裁判權模式中的強影響模式中,法院針對辯護方的訴訟請求也要啟動專門的審查程序,成本較高,過程復雜,也僅能適用于部分辯護權。當然,雖然在訴權影響裁判權模式的強影響模式中辯護權會得以充分保障,但是在當前的司法實踐中其他模式辯護權的實現(xiàn)還面臨重重困難。針對這些模式,設置實現(xiàn)辯護權的最低保障程序成為必要。最低保障程序指通過法律授予辯護方權利,約束法院受理辯護方提出的訴訟請求并進行審查,在做出是否準許請求的決定時必須附加決定做出的理由,當請求被否決時,還應當給辯護方設置救濟途徑。通過最低程序保障的設置,辯護權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行使,辯護權對裁判權的制約關系也將會處于一個更為合理的狀態(tài)。
[1]蔡樞衡.中國刑法史[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2]陳玉忠.宋代刑事審判權制約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
[3]陳瑞華.辯護權制約裁判權的三種模式[J].政法論壇,2014,(5).
[4]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
[5]李建東.論司法裁判權的制約制度[J].鄭州師范教育,2012,(6).
[6]韓旭.律師辯護權意見為何難以被采納——以法院裁判為視角[J].法治研究,2005,(4).
[7]陳瑞華.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8]張軍.刑事證據(jù)規(guī)則理解與適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劉 旸)
D915
A
1671-0541(2015)01-0086-04
2014-10-20
韓寶慶(1962-),男,吉林警察學院偵查系主任,教授,公安學科偵查學方向帶頭人,教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法學、偵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