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爆炒楊麗娟追星被問責
年近30歲的甘肅省蘭州市女子楊麗娟從16歲開始癡迷劉德華,此后輟學瘋狂追星。13年前楊麗娟還是一個花季少女,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據(jù)說還是優(yōu)秀班干部。她自稱那年2月的一個晚上,一個奇怪的夢從此把她和劉德華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夢里有一張劉德華的照片,照片兩側寫著:你這樣走近我;你與我真情相遇。夢醒后,楊麗娟發(fā)誓 “不見劉德華,我決不嫁人”。從此,電視上劉德華的演唱會成了楊麗娟每天的必修課,房間的墻上貼滿了從各種娛樂雜志剪貼下來的劉德華的照片。
此后,為見劉德華,楊麗娟先后與父母6次進京,3次赴港。高額的費用讓這個家庭不堪重負,債臺高筑。家里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易主,由于居無定所,楊家數(shù)次搬家,一直在 “流浪”。其父楊勤冀甚至產(chǎn)生了賣腎的念頭,因為被告知非法而作罷。
自2006年開始,媒體開始對楊麗娟的瘋狂追星行為廣泛報道。2006年3月22日,《蘭州晨報》刊登《蘭州女孩楊麗娟苦追劉德華12年》一文,這是對楊麗娟的首次報道。次日, 《蘭州晨報》稱此報道影響全國,吸引央視、東方衛(wèi)視、《南方都市報》等媒體前往蘭州,并稱將聯(lián)合眾報刊登楊父寫給劉德華的《請愿書》。
面對楊麗娟的瘋狂舉動,劉德華的回應大多是斥責楊麗娟 “不忠、不孝”,并通過經(jīng)紀人向香港報章表示,如果他的歌迷利用不正確、不健康的方法與他見面,他決不理會。
2007年3月中旬,楊勤冀舉債隨妻女赴香港求見女兒苦苦追尋了13年的劉德華。3月25日,楊麗娟在華仔歌迷會見到劉并與其合影,但劉未能騰出專門時間與楊麗娟交談。次日晨,68歲的楊勤冀被發(fā)現(xiàn)投海自殺身亡。
楊勤冀死后留下兩頁遺書,譴責劉德華的無情和冷漠。楊麗娟在其父慘死之后依然不改追星初衷。
慘劇發(fā)生后,社會各界開始反思其發(fā)生根源,拷問媒體責任。
【評 點】
楊麗娟的 “追星歷程”以及楊父之死,都是社會的悲劇,也是精神思維中的悲劇,雖然社會上說法諸多,但很多事情不能用道德和法律單純地去衡量對錯。在此事件中,家長和社會教育的誤區(qū),政府救助的缺失和方法的不當?shù)鹊纫鹆松鐣V泛的關注和討論。最為激烈的反思是——媒體的責任心在哪里?在目前的新聞領域,娛樂報道基本上是自由的;而自由,就應該意味著更大的責任,更嚴格的自律。但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媒體人沒有起碼的判斷,手握公共權力卻不從公共利益出發(fā),沒有社會責任感,過度追求可讀性與商業(yè)利益,這些正是造成楊麗娟悲劇的根本原因之一。
【觀 點】
●復旦大學新聞學教授李良榮:我們的媒體瘋狂了。走到這一步,受眾完全有權利指責我們的媒體,居其位不謀其職,棄社會擔當于不顧。媒體人沒有起碼的判斷嗎?我不信。你們無非是報一個所謂的猛料,把楊麗娟當成一個怪物,展示給大家看。
●李曙明 (新聞評論員):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楊麗娟又出來了。還想著劉德華,還盼著得到劉的青睞??磥恚职职衙钌?,并沒有讓她清醒一點。走到這一步,她自己當然要負主要責任。不過,如果自始至終沒人理她,沒有媒體 “推波助瀾”,她或許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過分。所以,盡管很多人帶著 “只當看耍猴”一樣的心態(tài),想看到有關她的報道,盡管有關她的報道會吸引不少眼球,但從對她負責考慮,我還是懇請同行:離她遠點,再遠點。
●社會教育的缺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去年10月, “楊麗娟事件”被各大媒體報道而為公眾廣泛知曉,但沒見任何一個部門或組織進行過問和起碼的干預,更談不上什么幫助,以至于釀成了今日我們不忍看到的悲劇——我們集體充當了一次近乎無聊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