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華
(安慶師范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黃梅戲語音的地方性特色初探
胡榮華
(安慶師范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黃梅戲是安徽省安慶市一項重要的文化資源。戲曲語言是戲曲的靈魂,而語音的地方性又是戲曲語言的精髓所在。黃梅戲語音在語音的聲、韻、調(diào)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地方性特色,如:部分字的聲母發(fā)音部位后移、韻母的“圓唇化”傾向、中古入聲聲調(diào)的地方性保留。
黃梅戲;語音;安慶;地方性
有關黃梅戲的源頭眾說紛紜,稱其起源于湖北黃梅采茶調(diào)的說法比較符合客觀實際。湖北黃梅縣屬于亞熱帶氣候,適合種茶。人們在采茶的過程中抒發(fā)情感,即興發(fā)揮,形成了各種歌謠。人們把從湖北黃梅傳出的各種民歌、小調(diào)都稱作“采茶調(diào)”或“黃梅采茶調(diào)”。清乾隆年間鄂東黃梅發(fā)大水,逃水荒的災民帶著采茶調(diào)從湖北黃梅來到安慶懷寧,他們在逃往懷寧石牌的路上以賣唱為生。1931年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發(fā)生了數(shù)十年不遇的大洪水,懷寧石牌一帶被淹,大量黃梅戲藝人隨著災民涌入安慶市區(qū)。安慶為當時的安徽省的省會,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地帶,這為黃梅戲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提供了絕佳的舞臺。為迎合市場需求,老一輩黃梅戲藝術家們吸收了大量的安慶方言作為創(chuàng)作材料,使黃梅戲語言具備了鮮明的安慶地方特色。安慶處于吳楚域內(nèi),而吳楚文化有“勇于開拓、活潑浪漫、傳奇幽默、麗質(zhì)秀色”的特質(zhì),黃梅戲在吳楚文化的影響下,具備了細膩靈動的個性特征。
黃梅戲與安慶有著剪不斷的聯(lián)系。“安慶和黃梅戲之間的關系是那樣密切,以至于你想到安慶,耳邊不由得響起黃梅戲的旋律;聽到黃梅戲,就不由得想起安慶?!闭Z音是語言的物質(zhì)外殼。語言的交際作用是通過代表一定意義的聲音來實現(xiàn)的。下面分別就聲、韻、調(diào)三方面分別討論黃梅戲語音的安慶地方特色。
安慶方言在聲母特點上與普通話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其中的差異性特點更值得我們關注。例如像“講”、“街”、“鞋”、“家”等字的聲母若按照普通話發(fā)音規(guī)則來看,其聲母的發(fā)音部位為舌面前音。在安慶方言中,它們的聲母俱為舌面后音,聽起來類似喉音,這是中古聲母在安慶方言中得以保留的結(jié)果。安慶方言的這一特點在黃梅戲語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如:在吳瓊與張輝版的《羅帕記》中,有一處汪錦龍對王老爺哭哭啼啼說:“回去,我非對我媽媽講,哼,哼,我非跟我媽媽講……”句中的“講”字,汪念成了“[kɑ 214]”?!洞合泗[學》里“王先生,我跟你講,我春香有個怪脾氣,不睡就不睡,一睡好幾天都不得醒呢。”其中“講”也是被念成了“[kɑ 21 4]”。這是很具有安慶特點的讀法。
又如黃梅戲經(jīng)典名劇《七仙女》中,七仙女唱出“他那里落淚,我這里心酸”,及董永念道“大姐,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你三番五次攔阻于我,是何道理?”中的“我”字的聲母在黃梅戲中的念唱都是舌面后音,與安慶方言中“我”的發(fā)音相符。
類似的還有許多,如《夫妻觀燈》中黃梅戲演員將“家去”念作“嘎氣([k 55][t‘i51])”,“街上”念作“該上([kai55][sɑ 51])”,“眼睛”念“按金([55][t i 55])”等,無一不體現(xiàn)著黃梅戲語言中部分字的聲母發(fā)音部位與安慶方言一致性地發(fā)生了后移。
傳統(tǒng)漢語音節(jié)分析法把音節(jié)里聲母后面的部分叫做韻母。在韻母特點上,黃梅戲語言也深受安慶方言影響。
黃梅戲經(jīng)典劇目《女駙馬》中,當馮素珍父親提到為素珍講好的一門親事就是劉大人的公子時,一旁的小孩子插話道:“就是我的姨表哥哥。”此處的“哥”字被念成了安慶話里的“哥[kuo55]”;同樣在《女駙馬》中,春紅勸說馮素珍參加科舉考試時說:“憑你的才學,說不定就能考個頭名狀元呢!”此處的“學”字,春紅讀為“[uo35]”;馮素珍中狀元做駙馬成親的晚上有句唱到“她那里一心一意結(jié)同心,她那里假把詩書讀”里的“讀”被唱成了“[tou35]”?!读_帕記》里的塞金說“今日你來看看我,十八年苦日月,女婢身一貧如洗,從頭亮到腳后跟?!崩习迥镎f:“啊喲,你要把我氣死著!你才是那洗腳水!”其中的兩個“腳”字都被唱成“[t uo35]”。像“哥、學、讀、腳”這樣的韻母“圓唇化”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例子都說明黃梅戲語言中一些字的韻母有“圓唇化”趨向,這與安慶方言中語音的韻母表現(xiàn)一致。
此外,在黃梅戲語言中的一些韻母如“i”和“ei”、“ang”和“ong”,以一些字的前鼻音和后鼻音并不像普通話那樣分得很清楚。這是因為在一定的韻律制約下,一些字保留了安慶方言的語流音變特色。如《女駙馬》中春紅描述她看到很多人在看“皇榜”時激動地說:“我走過城門口哦,看許多人圍著,我心里想,這許多人做么事情呢?也許能找到大公子哎,我就擠著進去一看,原來這些人在看招考的皇榜。所以我就回來晚著。”這一段是春紅興奮時用較快的語素說出的,其中“里”字被發(fā)成了“[ni]”,“的”字被發(fā)成了“[lei]”,以及“榜”字被讀成了“[ban]”。人們在情緒激動時容易說出自己的家鄉(xiāng)話。這些字的韻母在語流中產(chǎn)生的音變體現(xiàn)著安慶方言的特點。
語音是決定地方戲風格的主要因素,其中聲調(diào)的作用尤為突出。聲調(diào)是漢語音節(jié)結(jié)構(gòu)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每一個音節(jié)都有一定的聲調(diào),聲母、韻母相同的音節(jié),往往靠不同的聲調(diào)來表示不同的意義。
眾所周知,普通話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類聲調(diào),而安慶方言中還包含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入聲聲調(diào)。與普通話相比,安慶方言在陽、上、去三個聲調(diào)上與普通話相比無多大區(qū)別,只是降與升的幅度較小,較平。差異較大的表現(xiàn)在陰平和入聲兩大調(diào)類中,而這樣的差異被原汁原味地保留到了黃梅戲語言中。
黃梅戲《牛郎織女》中,“我曉得你的心思”中的“心”和“思”等陰平字,在普通話中為高平調(diào),而在安慶方言中這些同樣的陰平字,正好與普通話相反,一律為低平調(diào)。這是因為,一些陰平字在安慶方言中,調(diào)值與普通話中的發(fā)音相比,變得更低,而且富于變化,而這種差異被保留到了黃梅戲語言中。再如,同樣在《牛郎織女》中,“兄弟,你還年輕,要分出去,這日子可怎么過哦!”中“輕”被念成了低聲調(diào),近似去聲。
古入聲字在今天的普通話中分別被派入四聲之中,而安慶方言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入聲字,需要單獨為一類,這些入聲字被運用到黃梅戲中,調(diào)值高而短促。例如《春香鬧學》中“我的同窗學友能坐”和《女駙馬》中“憑小姐的學識”中的“學”字。
調(diào)值上的這兩個特點使得黃梅戲入聲字的高平調(diào)反過來更好地襯托了陰平字的低平調(diào),造成語音聲調(diào)與音樂旋律上相輔相成的關系,使黃梅戲聽來鮮活明快。
本文簡要論述了黃梅戲語音三要素的地方性特色。黃梅戲語言的安慶地方特色是顯而易見的,其原因在于中古語音的地方性保留和戲曲的借用。安慶人一聽到黃梅戲,就覺得是家鄉(xiāng)人在臺上演唱,感覺特別親切。黃梅戲最大的特點是其與廣大人民群眾深刻的親和力,這也是黃梅戲語言最有生命力的地方。黃梅戲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質(zhì)樸清新,這一特質(zhì)決定了黃梅戲是一種平民化和民間化的語言演唱及表演藝術。為了讓黃梅戲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而用普通話演唱的說法只能削弱黃梅戲的藝術魅力和地方特色。黃梅戲在發(fā)展過程中要充分保留其民間化的特色,做到堅持以安慶地區(qū)的方言為基礎,尊重黃梅戲自身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理性地美化和規(guī)范黃梅戲語言。
[1]陸洪非.黃梅戲源流[M].合肥:安慶文藝出版社,1985:1-26.
[2]王長安.黃梅戲通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381.
[3]周潔群.略論黃梅戲的科學發(fā)聲方法和安慶方言技巧的有機融入[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1(4).
[4]莫邪.就是那調(diào)調(diào)兒[J].文藝爭鳴,2004(3).
[5]胡裕樹.現(xiàn)代漢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胡虧生.黃梅戲風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8-19.
H030
A
1008-7508(2015)01-0155-02
2014-4-29
胡榮華(1988~),江蘇南京人,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一年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