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杰
(文山學院 人文學院 ,云南 文山 663000)
?
生態(tài)審美視域中的中希地母神話比較
羅 杰
(文山學院 人文學院 ,云南 文山 663000)
地母主題存在于中國和希臘民族的神話傳說中,但同一文學主題在不同的民族神話中呈現出不同的生態(tài)審美意蘊。從現代生態(tài)審美視域和跨文化比較的角度,運用現代生態(tài)文藝學的批評方法來探析在中希文化語境中地母神話故事的審美精神,分析其中蘊含的文化異質特性、生態(tài)審美意識以及文學隱喻,透析出中希地母神話故事在書寫地母形象上敘事模式、精神內涵的異同。
中希地母神話;生態(tài)審美;跨文化;自然隱喻
在希臘和中國都廣泛地存在著地母神話故事,地母神話成為兩個不同民族卻有著相似生態(tài)審美因素的文學現象,地母崇拜是在中希的文化土壤中萌生演化出極為復雜的神話精神和生態(tài)理念?!按罅康膶嵶C材料表明,土地崇拜同土地觀念一樣,并非單一的、地域性的宗教現象,在世界各地先后出現的農耕文化都可以看到此類崇拜的表現,因為這是同農業(yè)生產方式相應的人類普遍經驗的宗教性投射。”[1]因此對中希地母神話探析時要考察其中的宗教觀念與哲學觀念是如何互相滲透到文學觀念中,從而在中希地母傳說中呈現出不同的文學隱喻和審美精神??梢赃\用生態(tài)審美視角和生態(tài)批評方法對中希地母神話進行新的嘗試和辨析,挖掘出其深藏的生態(tài)審美意蘊及在跨文化語境中的當代價值,探析中希地母神話的差異性,對于理解當下西方盛行的生態(tài)審美理論提供了一種雙向闡釋和互相為參照的視角。
地母或土地主題是中希臘神話傳說中出現的共同主題,此類文學主題折射出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共有的一種心理訴求,它將人類在與自然困難抗爭的歷程中謀求得到了生存空間的理想通過書寫呈現為文學幻像,同時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特殊關系及相應的生態(tài)審美理念。如希臘的《德墨忒爾贊美詩》和中國的《山海經》等文學作品中展現的文化空間,是一種自然隱喻,此中存在的自然隱喻或是文學幻像。美國學者阿蘭·鄧迪斯指出:“神話是關于世界和人怎樣產生并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神圣的敘事性解釋……其中決定性的形容詞‘神圣的’把神話與其他敘事性形成,如民間故事這一通常是世俗的和虛構的形式區(qū)別開來。”[2]神話不僅僅可以成為創(chuàng)作主體借助文學所使用的象征符號,也可被當成生態(tài)審美意識認知的領域,尤其是從現代生態(tài)審美的視域來審視中希地母呈現的文化空間,其在文學作品中呈現出新穎奇譎的形象層面和蘊含豐富的生態(tài)文學隱喻。
(一)希臘地母為重生隱喻
在古希臘神話和史詩《德墨忒爾贊美詩》中的德墨忒爾意思為地母,它是文學隱喻中的母性和女性精神。德墨忒爾蘊含著希臘文化寄寓的豐富的文學隱喻和自然觀念,其中的母親形象有著豐富的詮釋潛能,她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密度,而且從現代生態(tài)審美視域來觀照,希臘地母神話呈現女性的信仰,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建立在母性經驗,此關系最緊密的母女聯結。
1. 教誨功能。希臘地母有兩大功能:谷物豐收和來生幸福,其中來生幸福的成為希臘母系社會的具有女性精神的教誨功能,即關注女性的心靈世界,回歸土地,親近自然。地母女神是代表正面的力量而不是陰柔的力量,這就是希臘地母的文學幻像。
2.敘事結構的獨特。希臘地母的女神精神敘事結構不同于希臘英雄史詩的線性結構,英雄史詩專注于男性英雄成長歷險的終極人生目標而展開敘事,而女性史詩的圓環(huán)形結構隱喻著母性來生幸福與生命回歸的終極意義。女性史詩敘事以生命的輪回為潛在線索,讓女性在婚姻與幸福的追求過程中實現安身立命之道,在與男性抗爭的活動中創(chuàng)造人類的福祉,體現了女性的美德。女性史詩的敘事結構相對來說能夠建構起情感的密度,更好地表現女性的情感經驗,細膩地書寫出父權體制下母性社會的女性體驗,更能融合地母的女神精神內涵。
3.母女聯結與生態(tài)意識。地母神喻示著種子回歸土地后帶來谷物豐收,史詩中女性在經歷婚姻后成為女人,肉體死亡帶來精神重生,地母與其女兒是在來生幸福的前提下接受了重聚的命運;母女關系的聯結是在生命可選擇性的分離與團圓,此間是最原始的母女關系,通過母女最終團圓,萬物同時更新。以宙斯為代表的男性的侵犯行為,讓自然秩序混亂,地母尋找失蹤的女兒即表達了一種情感化的自然觀,母女重聚時即是萬象更新時,重新恢復自然的正常秩序,從而構建起了終極性的重生意義,地母整合了自然與審美化的生態(tài)意識是一種文學隱喻。
(二)中國地母為造物幻像
從萬物有靈的原始思維的角度來看,女媧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隱喻中的大地母親形象。以女媧為代表的中國地母形象有其豐富的文化詮釋潛能,作為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架構中建構起的形象,她蘊含著中國女性思維的特征,而且從現代生態(tài)審美視域來觀照,中國地母呈現女性思維的邏輯肯定,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建立在母性經驗上,而自然是母性的回歸。
1. 教化功能。女媧的造物力量成為中國母系社會的教化功能,即隱喻著她們是人類的始祖卻是單育生殖,慈愛的女神是中國地母的文學幻像,體現了中國地母女神造化的力量。中國地母神話關注女性的生育及承載的群落的道德功能,女性的情感世界卻是以獨特的男女關系為核心,以此賦予其一個倫理道德觀念。
2.敘事結構的特色。由于中國地母神話系統(tǒng)主要以女性思維為主輔以隱性結構和化生并行,融合了四季輪回的環(huán)形化生結構,將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通過地母的化生來隱喻,敘事結構簡單明了。它是母系社會中情感文化心理優(yōu)勢于男性理性文化心理的情感書寫,女性社會地位的至高與現實社會中男性社會地位形成對比后,書寫著被壓抑的原始自然情感的表露與反映。
3.母性回歸。中國地母隱喻著原始生態(tài)的自然作為萬物的始祖,大地母親以造物的萬能開啟新生、生長和養(yǎng)育生命,而且生于土又回歸于土地的文學隱喻,是一切生命的輪回。女媧是原始群落先民對于母系社會中女神精神的一種回憶,將母系社會中女性在兩性關系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突顯,因盛行女性崇拜心理,女性被象征地幻化為慈愛女神和造物女神,成為一種造物幻像,體現了人類對大地、母性的特殊情感和傳達心理需求思維方式。
中希地母神話的文學隱喻正是出于自體生命的保存和生存環(huán)境的關注,產生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生存信念,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的地母幻像。女神精神是基于現實生活的生命困境與文學世界的信仰構建起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德國學者舍勒曾說:“女人是更契合大地、更為植物型的生物,一切體驗都更為統(tǒng)一,比男人更受本能、感受、愛情左右,天性上保守,是傳統(tǒng)、習俗和所有古舊思維形式和意志形式的保護者?!盵3]中希地母都承載著這種對人類生存空間關注的情感,對失去的女神精神更因文學隱喻而讓此類生命體驗具有特定的生態(tài)審美精神內涵,審美價值指向一定生態(tài)審美文化建構的維度。
(一)啟示人生:希臘地母
希臘地母的生態(tài)審美內涵是讓人類重新審視在男神“尚武精神”未出現之前的女神精神,重新確立人與整個自然的關系的和諧關系的生存維度,從生態(tài)審美視域回歸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抗爭以男性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地母神話中隱喻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幻像都是用女神,女神精神是生態(tài)審美精神內涵的核心。
1.人和自然和諧的關系。希臘地母的生態(tài)審美內涵中有著類同于中國古代文化強調的天人和一的和諧關系,以膜拜地母為主、尊重自然、萬物平等的和諧關系。人和自然和諧的關系是出于早期希臘先民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自覺或非自覺的認知,同時也反映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利害關系,是通過地母的精神內涵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以地母崇拜的方式可以更合理地調適人與自然的關系。
2.人和自然的聯結關系。希臘地母文化中有延續(xù)性非階層制,形成的是女神生態(tài)審美精神為“聯結模式”,即農業(yè)文明的新人生觀念,與希臘當時崇拜地母的埃萊夫西斯密教及核心教義相符,人與自然的聯結關系如同是人類在面對死亡時的思考一樣應視死亡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臘地母與其女兒從被迫分離到重聚的故事,以及宗教儀式上重演此段故事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女性本身獨特生命特質,從而使地母在一定時期內代表了人與自然的聯結關系。
3.互動協(xié)調的社會結構。希臘地母體現了當時社會結構中人與人的關系,在母系社會中彼此之間是伙伴關系,每個生命個體本身就有精神,每個個體都是共同維系著社會結構的力量。德墨忒爾為尋回女兒而與男神宙斯抗爭的文學隱喻是為母系與男權的爭辯,為人與自然的正常秩序的恢復提供平臺和社會活動約束力。
(二)生命指向:中國地母
中國地母神話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意識和尊重生命等生態(tài)審美思想,其生態(tài)審美精神內涵是維持人與自然的之間的平衡關系,將生命輪回、依存自然的生存維度建構在地母信仰的基礎之上,并在終極生命意義上即包含著生命的延續(xù),以及為其以后成為中國文學中的文學隱喻有著緊密的聯系,中國女神依然是生態(tài)審美精神內涵的核心。
1. 凝結著先民對自身和自然的思考和感受。中國地母體現的是早期人類對自然與人之間關系的認知上的一種觀念,先民對土地的厚實生命力量崇敬和神秘生殖力量崇拜的心理傾向,凝結著先民對自身生命個體的生存的思維模式,同時也是對人與土地的聯結的思考與感受。它體現了先民基于農耕活動基礎上的生命感受,農耕活動中借助于對地母的信仰而傳達出對生命體悟、生命輪回、種族生存的思考,并幻化出女神的重生精神。
2.人和人的關系,有一定的階層社會地位差別。地母在中國傳統(tǒng)農耕社會中的地位,體現了在農耕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聯系著人和人的關系。而中國造人神話中反映了女性與男性有一定的階層社會地位差別,農耕社會中伴隨著農業(yè)實踐活動的發(fā)展,母性經驗和地母信仰逐漸成為農耕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彰顯了女性在農耕社會的地位,同時建構起了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的依存,樹立起和諧的生態(tài)審美觀念,偏重于女性思維的文化心態(tài)。
3.肯定女性延續(xù)種族作用。女性對種族的延續(xù)的作用源于在耕種過程中發(fā)現生命輪回與自然萬物的生長過程類似,將土地與母性聯系在一起,是生命意識的萌生和生命體悟的感受,體現了先民對生命的探求,因而女媧形象在中國文化中與生命的聯結也比較多,在中國文學中由此而演化出有奇異神通、慈愛、勤勞女性形象。以母性與土地、女性與生命的自然關聯,詮釋的是中國人對生命的崇敬與追尋,用地母的豐富精神內涵為追尋生命的永恒提供了審美指向。
中希地母由于其關注生命、敬畏自然的信仰成為現代生態(tài)審美視域中值得探析的新角度,美國學者貝爾指出:“現代主義的真正問題是信仰問題。用不時興的語言來說,它就是一種精神危機,因為這種新生的穩(wěn)定意識充滿了空幻,而舊的信念不復存在了,如此局勢將我們帶到虛無?!盵4]重新審視地母信仰是探尋現代社會中日趨嚴重的信仰危機問題,是回歸到土地崇拜和地母信仰的生態(tài)審美視域中思考,也是為人類如何從過去的信念中找到審美觀照生命提供新參照。
(一)希臘地母:追求完整的自我生命
從現代生態(tài)審美視域來審視希臘地母中呈現的生命模式是追求完整的自我生命的聯結模式,在此模式中,自然萬物源自土地的生命因地母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文化,象征著母性的博大,視地母為自然萬物與人依存的生命整體,回歸土地就是回到母親懷抱,代表的是審美追尋的寓意。
在贊美詩中德墨忒爾尋回女兒的過程象征著尋回她自己生命的歷程,德墨忒爾與女兒共同構成一種體現著生命與死亡的聯結模式,而且這種承載著原初女性經驗的母女聯結意味著如何反抗男神的暴力入侵,透過地母尋女的過程,母女重聚,萬物重生。藉由此聯結模式人們可以喚起對生命體驗的追尋的實質,將地母的精神內涵提升為追尋完整的自我生命,只是借助于文學隱喻可以很好地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現實世界提升到神話世界后又向現實生活轉換。希臘地母追尋的自我生命的生態(tài)審美視域為:追尋的生命是從自我對死亡態(tài)度的轉變?yōu)槠鯔C,經由母女的聯結轉化為面對受破壞的自然和諧關系的生命體悟,地母對生命的追尋是對代表破壞自然和諧的男神精神的反思,從生態(tài)女性主義角度來看,是說明了男神人格中的女性層面的發(fā)展,地母聯結模式即女性生命追尋完整的自我和關注自我生命的完整性。這就是希臘地母的生態(tài)審美特質和精神內涵,她積淀著希臘民族在對自然認知過程中的文化心理積淀和生態(tài)觀,形成的是女性意識覺醒后的生態(tài)審美思想,通過把自我與自然的生命體驗化來實現自身的生命追尋。
(二)中國地母:孕育美德的原初生命
中國地母的生態(tài)整體性是將地母與自然融合為和諧整體,體現了中國先民對土地的信仰,是對土地的一種母性情結,認為人的生命就是與地母孕育相關,特定的自然地域環(huán)境和人文精神造就了中國地母的美德模式。她構成了美德女性意識和思維,象征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需要通過地母的美化來修復,中國神話故事中賦予了女神造人和補天的力量,這兩種功能逐漸被借用于來修復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正因為地母的陰性特征與母性特質,正好符合了中國人的心理趨向,柔性地來對待日趨對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地母作為人類的生命之源,與人的生命體驗和精神慰藉息息相關,對于生命的感悟在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中得到提升,藉由此美德模式喚起對生命感知追尋的實質,將地母的精神內涵提升為追尋圓滿的自我生命,文學隱喻將地母幻像與生存維度進行轉換。中國地母追尋的自我生命的生態(tài)審美視域為:追尋的生命是從自我對母性偉大與女性美德聯系在一起,女性與生態(tài)審美意識融合一起。從生態(tài)女性的角度來看,尊重女性是源自喚起了潛意識中女性的美德作用,其可以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建構起由對地母的信仰而修復起人與自然的程度關系,并喚醒我們對自然的情感與認同。
總之,中希地母神話是伴隨著各自文化空間的確立,都具備了土地和特定意義之間的聯系,對于土地的書寫幻化成了文學空間,創(chuàng)造出內在文學隱喻世界,有著中希兩個民族自身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人作為書寫的主體,往往帶著這樣有關土地的記憶或想像而發(fā)展,在文學作品中呈現出地母的形象層面。透過生態(tài)審美視域來觀照中希地母隱喻的異同,諸如生與死,分離與團圓,生育與造物等等。因而對其學理性研究通過探析后發(fā)現更深層次的生態(tài)審美精神內涵,并將之與現代生態(tài)審美理論共同構建完整體系。
[1]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59.
[2]阿蘭·鄧迪斯,編.西方神話學論文選·導言[M].朝戈金,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l.
[3]馬克斯·舍勒.資本主義的未來[M].北京:三聯書店,1997:89.
[4]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書店,1989:74.
[責任編輯:黃儒敏]
2015-01-26
2013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廣南地母文化的原生態(tài)特性及其生態(tài)審美文化價值研究”(2013Y583)
羅杰(1980-),男,云南廣南人,碩士,湖南文山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中外文學文化比較。
I0-03
A
1007-9882(2015)02-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