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
1916年9月,李大釗的一位朋友請他題寫對聯(lián)。稍加思索后,李大釗提筆寫下“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十個字。從此,這十個字便一直用來形容敢于匡扶正義、擔當重大責任的有志之士。
時至今日,在從嚴治黨的新常態(tài)下,這句話也提醒每一名官員:要“擔道義”,光有理想和志向還不夠,還要有一副能夠“擔道義”的“鐵肩膀”。惟有如此,才能履行好職責,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厚望和期待。
“鐵肩膀”是一種勇氣,一種能力,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是實事求是的科學(xué)精神,是解決問題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鐵肩膀”是一種講究“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不為政績蠻干、不求表面光鮮的境界;“鐵肩膀”是一種思想作風,是無論面對好干的工作還是難啃的“骨頭”,都堅持一抓到底、善始善終的作風,是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擔起千斤重擔的踏實。
電視劇《鐵肩擔道義》中,李大釗的故事告訴我們:“鐵肩膀”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實踐中摸爬滾打、砥礪磨煉出來的。要想練就一副“鐵肩膀”,就必須多做幾次“熱鍋上的螞蟻”,在考驗中時刻不忘肩上的責任,時刻心系一方平安,時刻心懷一方發(fā)展,時刻心憂百姓冷暖。如此,肩膀才會越來越硬。
明代清官海瑞在給一名新任縣令的帖子中寫道:“知縣者,知一縣之事。一民不安,一事不理,皆知縣之責也?!币幻癫话玻皇虏焕?,就是工作沒有做好、沒有做到位,是為官者作為不力、擔當不足。可見,為官不僅要“當為”,還要自覺擔當責任、真有作為,才能不辜負人民群眾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