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敏
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曾任《南風窗》執(zhí)行主編,美國國務院領導力項目訪問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學者
他早在很多年前,李光耀就已名滿天下。美國前總統(tǒng)喬治·布什相信他是“本世紀真正有遠見的國家領導人之一”。法國前總統(tǒng)雅克·希拉克傾倒于他的“天才”,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則認為他“從來沒有犯過錯誤”。另一位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更將李光耀和丘吉爾相提并論,認為他是“小國的大政治家”,惋惜他生活在新加坡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否則還可以有更大的作為。
李光耀是一位罕見的人物,這一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在1965年被馬來西亞“休”了之后的艱難歲月里,他領導新加坡迎難而上,把一個沒有任何資源的南洋小國,建設成一個廉潔、富裕的花園國家。而因為在民主、全球治理等方面的洞察力,他的影響力超越了新加坡地理和人口的局限,而具有了世界意義。
到這里,問題就來了,如果讓李光耀和當代最會選舉的政治家奧巴馬在今天同臺競選,結果會怎樣?
我想,多半是奧巴馬贏。原因如下:
首先,李光耀只會做事,不會討好選民,豈止不會討好,他還時常對民眾冷嘲熱諷、潑涼水。他相信優(yōu)生論,認為一個人是否是可造之才在出生那一刻早已注定。他勸說新加坡人擇偶要實際一點:“我們對配偶長相的要求應該實際。你只要看一看自己的兄弟,自己的表親,一般人的長相也不外如是。如果你以電視劇演員為標準,你就麻煩了,一輩子都在尋找十全十美的丈夫,而這位標準丈夫是不存在的;或是尋找絕色美女,而這夢想中的伴侶除了靠化妝打扮,根本就不存在?!?/p>
盡管李光耀實際上并無惡意,但這樣一種態(tài)度,在今天這個時代是完全行不通的。社交媒體和網絡論壇給每個人造成了一種自己可以“話事”的虛幻感覺。于是,今天的人民要求領導人不僅要把事情做對,還要用民眾能接受、讓他們開心的方式來做,領導人的好玩有趣甚至比正確更重要。李光耀這樣的“嚴父”對他們來說太沉重了,他們要的是讓他們輕松愉快、永遠寵溺、肯定他們的“同伴”。
而奧巴馬就不一樣了。盡管他政治經驗缺乏,但相貌堂堂,辯才無礙,善于利用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媒體進行政治動員,一句“change”“yes,we can”就讓美國年輕人熱血沸騰,鞍前馬后為其效力,最終突破了希拉里和麥凱恩兩個重量級政治人物的圍追堵截當選總統(tǒng)。當選之后的幾乎所有演講,也都離不開“希望”“改變”“夢想”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匯,坐在臺下的人瞬間產生了自己很重要的幻覺,對奧巴馬的好感又增加了一分。
其次,和奧巴馬相比,李光耀顯然很boring。在李光耀那個時代,媒體還不發(fā)達,民眾最多只能聽到領導人的聲音,因此選舉基本是在拼實力、拼政綱。到了1960年,電視介入選舉,尼克松因為形象比不上肯尼迪而落敗,這意味著領導人的選拔標準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到了今天這樣一個互聯(lián)網時代,一個領導人本身是什么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競選團隊能讓他呈現(xiàn)什么形象。這樣一來,個人形象、口才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得以放大,政綱等實質性的東西反而因為太悶而無人關心,領導人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淪為一種媒體選秀。
而李光耀是一個在今天看來頗為無趣的人,他是一個工作狂,沒有女人,沒有音樂,沒有酒,沒有藝術,沒有電影,沒有小說,唯一的娛樂就是定期打一次高爾夫球。和今天的領導人事事把人民掛在嘴上、時時不忘和人民握手的做派不同,李光耀始終和人民有距離。他會做最有利于他們長遠利益的決定,但你讓他抱抱孩子以示親民,no way!
形式大于內容,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現(xiàn)實。而正因為是靠駕馭媒體和民意而脫穎而出的,因此今天的領導人在制定和實施政策時往往過多考慮政治和選舉因素,精于進行能帶來立竿見影現(xiàn)實利益的短線政治操作,迷信宣傳,忙于贏得選舉,維護權力,而對有利于國家長遠利益但可能得罪人的政治決定退避三舍。能力平平但形象討巧的領導人多了,敢于堅持己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領導人少了,于是,領導力的危機就成了普遍現(xiàn)象。環(huán)顧世界,政治領袖民望低迷、施政阻力重重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高支持率往往只存在于選舉結束后很短的一段時間,之后就難以為繼。奧巴馬也是如此,當選時的豪情已成往事,民調顯示他如今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受歡迎的總統(tǒng)。那么,誰該為當初的選擇負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