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坐落于堪薩斯城雕塑公園中心。園內(nèi)陳列著眾多當代藝術家各具特色的作品,包括亨利·摩爾的鑄銅雕塑、亞歷山大·考爾德的動態(tài)雕塑、喬治·西格爾的波普風格人物雕塑、馬克·迪·蘇維洛的抽象派雕塑等等。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出自瑞典公共藝術大師克拉斯·歐登伯格與妻子古斯·范·布魯根之手的四個高達5.5米的羽毛球雕塑,它們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羽毛球雕塑,被喻為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標志之一。
單看照片是不足以為之折服的,要真正走近它們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站在雕塑底部仰頭望去,仿佛仰望的是一支被熊熊烈焰托起的蓄勢待發(fā)的火箭,只要白云一聲輕喚,火箭便會拔地而起,沖向塵喧之外,飛入璇霄丹闕。這里不僅是游客們的必經(jīng)之地,而且是新人婚禮的黃金取景點。天清氣朗時,欲與雕塑合影的人會排成長隊,保安也會忙著維持秩序并阻止人們觸摸雕塑。
禁止觸摸是有原因的,由于雕塑整體為淺色,加之體積龐大,所以維護起來十分困難。設計師曾與館方簽訂協(xié)議,要求館方每兩年重新粉刷一次雕塑,但考慮到過多的粉刷會覆蓋雕塑表面逼真的羽毛紋理,博物館負責人便選用了一種特殊油漆有效地延長了維護周期。這種油漆由環(huán)氧底漆、聚亞安酯中間層和熱固性聚合物溶液面漆三層結構組成,可以保質十五年。即使如此,維護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試想若把每根羽毛用吊車和鏟車卸下來,然后運到車間清洗、修補、上漆、晾干,再運回來重新組裝,要花多久呢?由最近一次維護記錄可知,這四個龐然大物耗費了館方整整四年的時間。
不光是維護,這些雕塑從設計到誕生也經(jīng)歷了一番周折。其實羽毛球并不是克拉斯與古斯的最初創(chuàng)意。根據(jù)二人1980年的手繪本,他們的靈感來源于倒立的絨球針織帽、踮起腳尖的長筒棉襪及單腿站立的秋褲。三年之后,手繪本上的造型逐漸演變?yōu)橐粋€籃球筐和一只即將從籃框底部墜落的籃球,它被賦予的意義是“捕獲和釋放”(Caught and Set Free)。由于這個造型看起來頗似一只倒立的羽毛球,加上古斯一直對印第安人的傳統(tǒng)羽毛頭飾情有獨鐘,于是兩人將它最終定型為羽毛球,旨在表現(xiàn)漂浮、旋轉、飛翔并以不同姿態(tài)落地的自由。
轉眼到了1994年,大功告成的雕塑頃刻之間掀起輿論界軒然大波。以《堪薩斯星報》為代表的評論家們眾口一詞抨擊該雕塑根本就不是藝術,而是又大又俗氣的白色垃圾。克拉斯與古斯夫妻也飽受了諸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之類的揶揄。不過他們并不在意,而是繼續(xù)致力于復制并放大日常用品的美學研究。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開始漸漸喜歡上這些充滿活力的羽毛球了,它們以簡潔的造型、明亮的顏色和宏大的氣勢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擁護者,并最終180度扭轉了評論界的觀點。這無疑印證了克拉斯與古斯超前的藝術理念——尋常之物往往蘊涵著悠長的傳統(tǒng)與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當我們無法辨清某件事物或者某個現(xiàn)象的優(yōu)劣時,不妨放手將其交給時間,因為時間是最好的裁判?;蛟S今天它是“白色垃圾”,而明天就成為了“藝術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