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峰
中國.河南省信陽市精神醫(yī)院 464000 E-mail:xylxf8010@126.com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精神疾病。有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癥由陽性癥狀、陰性癥狀、情感癥狀、解體癥狀和認知損害5種癥狀組成。認知功能障礙是精神分裂癥的主要功能缺陷,即使在緩解期也表現(xiàn)的較為明顯[1]。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社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2]。文獻報道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氯氮平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有一定的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多[3]。本研究使用齊拉西酮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與氯氮平對照,觀察其對患者的療效以及認知功能的影響。
選取2013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首發(fā)年齡18~35 歲,病程1~24月;③入組前兩個月未用過抗精神病藥;家屬或患者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排除嚴重軀體疾病、顱腦器質(zhì)性疾病、無酒精依賴、藥物濫用、妊娠、哺乳期婦女及藥物過敏者。共8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齊拉西酮﹚和對照組﹙氯氮平﹚各40例,研究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21.3±5.4)歲,平均病程(3.3±5.2)月,平均受教育程度(9.5±2.7)年。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22.2±5.8)歲,平均病程(3.5±5.9)個月,平均受教育程度(9.7±2.9)年。以上兩組各項資料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P >0.05)。
1.2.1 治療方案 對照組:氯氮平初始劑量為50mg/d,第1~3 天后根據(jù)病情和不良反應逐漸加量,劑量范圍為300~500mg/d,平均﹙ 350±36)mg/d;研究組:齊拉西酮起始劑量為40mg/d,第1~3 天后根據(jù)病情和不良反應逐漸加量,劑量范圍為120~180mg/d,平均(140±22)mg/d,治療12 周,治療期間不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藥,確有嚴重焦慮及失眠者可合并服用苯二氮卓類藥物,有錐體外系不良反應者給予鹽酸苯海索。
1.2.2 療效評定 在治療前、治療后使用陽性與陰性癥狀評定量表(PANSS)評定臨床療效,PANSS 減分率≥75%為臨床痊愈,≥50%為顯著進步,≥25%為進步,<25%為無效。在治療前、治療12 周末使用韋克斯樂記憶測定(WMS)評定記憶力,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WCST)評定執(zhí)行功能。
采用SPSS 10.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治療12 周末研究組有效31例,無效9例,有效率77.5%;對照組有效32例,無效8例,有效率80.0%,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χ2= 0.07,P >0.05)。治療12 周末兩組PANSS 總分比較差異無顯著(P >0.05),見表1。
治療12 周末認識功能測試比較顯示W(wǎng)CST 測驗中的完全分類數(shù)、錯誤應答數(shù)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0.01);WMS 中的聯(lián)想、再生、理解、背數(shù)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0.05)。研究組與對照組在治療12 周末完成分類數(shù)、錯誤應答數(shù)、再生、聯(lián)想、理解、背數(shù)方面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0.05),見表2。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2/40(30%)例,頭痛、頭暈4例,胃腸道反應3例,失眠、多夢3例,焦慮、心煩3例,嗜睡,乏力2例,體重下降2例,反應程度均較輕,無需特殊處理。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3/40(57.5%)例,頭痛、頭暈12例,嗜睡、乏力10例,體重增加8例、焦慮、心煩4例,錐體外系反應3例,胃腸反應3例,個別反應需對癥處理或減少藥量。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χ2= 6.14,P <0.05)。
表1 治療前后兩組PANSS 評分(±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PANSS 評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1,下同
項 目 研究組(n=40)對照組(n=40)治療后總 分 80.51±11.33 42.21±6.45** 79.16±11.53 42.11±6.64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陽性癥狀 23.15±4.36 11.18±3.22** 24.21±4.56 10.38±3.43**陰性癥狀 25.26±5.28 11.33±3.54** 25.41±5.31 12.10±3.67**一般病理癥狀 44.27±7.32 32.51±6.45** 45.26±7.68 32.51±6.39**
表2 治療前后兩組WCST、WMS 評分(±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WCST、WMS 評分(±s)
注:兩組間比較△P <0.05
?
精神分裂癥的認識功能障礙是獨立于陽性癥狀,陰性癥狀之外的一組核心癥狀[4]。涉及到大腦的額葉、顳葉以及與其密切相連的皮質(zhì)下區(qū)域。在發(fā)病前就已經(jīng)存在,主要表現(xiàn)在執(zhí)行功能、言語、注意、記憶力、運動協(xié)調(diào)性等方面[5]。其機制可能與前額葉和顳葉的多巴胺(DA)功能下降及5-羥色胺(5- HT)能、去甲腎上腺素(NE)能、乙酰膽堿(Ach)能等神經(jīng)遞質(zhì)功能紊亂相關[6]。國內(nèi)外研究顯示[7-9],精神分裂癥的認識功能障礙與陽性癥狀、陰性癥狀顯著性相關,與陰性癥狀關系更密切,而且隨著陽性癥狀與陰性癥狀治療的好轉(zhuǎn)而改善。但也有研究認為抗精神藥物改善認知功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與精神癥狀沒有一定的關聯(lián)[10]。
齊拉西酮是一種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是多巴胺D2 受體、5-HT2A、5-HT2C 和5-HT1受體的拮抗劑,5-HT1A 受體的激動劑,同時還是5-HT 和NE 的再攝取抑制劑[11],因而,對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均有較好的療效。由于能選擇性阻斷中腦- 皮質(zhì)和黑質(zhì)- 紋狀體通路5-HT2A 受體,促進前額葉皮質(zhì)多巴胺受體功能,從而可更好的治療陰性癥狀,改善認識功能[12]。
本研究顯示,治療12 周后研究組有效率77.5%,對照組有效率80.0%,兩組PANSS 評分無顯著性差異,說明齊拉西酮與氯氮平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均有效好的療效,且療效相當。治療12 周末研究組在WCST 的完成分類數(shù)、錯誤應答數(shù)以及WMS 的再生、聯(lián)想、理解、背數(shù)方面的改善顯著性高于對照組(P <0.05),表明齊拉西酮對精神分裂癥認識功能的改善要優(yōu)于氯氮平。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0.0%顯著性低于對照組發(fā)生率57.5%(P <0.05),研究組無需特殊處理,而對照組部分患者需減量處理,但兩組整個觀察過程中均無脫落。
綜上所述,齊拉西酮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能顯著的改善患者的認識功能,不良反應輕,安全性高。
[1]譚莉,王金成,劉建新,等.精神分裂癥的認知功能障礙[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5):799-800
[2]向云.精神分裂癥與認知功能障礙[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2005,14(7):620-622
[3]鄒德梅.氯氮平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影響的研究[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0,27(6):1554-1555
[4]孫北明,孫學禮,王故,等.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障礙與精神癥狀的關系[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3,27(1):23-24
[5]Keefe R S,Eesley C E,Poe M.Defining a cognitive function decrement in schizophrenia[J].Biol Psychiatry,2005,57(6):688-689
[6]董琳琳.阿立哌唑與喹硫平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療效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2,18(6):507-508
[7]王錦霞.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損害與陰性癥狀的關系[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1,11(5):346-347
[8]Milev P,Ho B C,Arndt S,et al.Predictive values of neurocognition and negative symptoms on functional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A longitudinal first-episode study with 7-year follow-up[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5,162(3):495-506
[9]Tohnson D E.The role of muscarinic receptor,antagonism in antipsychotic-induced hippocampal acetylcholine release﹙T﹚[J].Eur J Pharmacol,2005,505:209-219
[10]劉曉偉,劉亮,鄒凱,等.帕利哌酮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和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11):1613-1614
[11]潘桂花,李華芳.新型抗精神病藥一齊拉西酮[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3,22(12):746-747
[12]Meltzer H Y,Sumiyoshi T.Does stimulation of 5-HT 1A receptors improve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J].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2008,195(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