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炳奎 楊 敏
中國.焦煤集團中央醫(yī)院三分院精神科(河南焦作) 454000 E-mail:1541421042@qq.com
強迫癥作為一種常見的、難治的精神障礙類疾病,其發(fā)病率不斷上升,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反復(fù)出現(xiàn)的強迫動作和強迫意識,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同時存在,二者強烈沖突而讓患者無比痛苦和焦慮,但卻無法擺脫這種強迫思維[1]。精神分裂癥亦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精神障礙類疾病,病程遷延,強迫癥狀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常見癥狀之一,且可能以該癥狀為首發(fā)而就診,其發(fā)生率約為13.0%~29.4%[2],常會導(dǎo)致臨床誤診為強迫癥,然而,兩組的發(fā)病機理和治療方案均不相同,誤診誤治不僅會延誤患者治療,而且會給患者預(yù)后帶來不良結(jié)局[3]。因此,有必要對兩者進行鑒別診斷,然而,目前國內(nèi)外對二者的研究重點側(cè)重于癥狀鑒別及治療方案的探討[4-5],少有從二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社會功能方面進行研究。本研究利用評價量表對強迫癥和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zhì)量和社會功能進行評估,探討二者的不同,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基礎(chǔ)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在我院就診的強迫癥和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病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的第3 版(CCMD-3)》關(guān)于強迫癥和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并由兩位精神科主治醫(yī)師以上職稱分別診斷確診;②精神分裂癥患者伴有強迫癥狀,但排除藥源性所致;③所有患者病程均>1年。同時排除存在腦部器質(zhì)性疾病者及其他精神障礙類疾病者。共入選237例病例,其中,強迫癥患者125例,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12例。強迫癥患者組男性61例,女性64例,年齡15~61 歲,平均(30.8±10.9)歲,病程1~28年,中位病程6.8年;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男性58例,女性54例,年齡17~63 歲,平均(31.7±11.2)歲,病程1~37年,中位病程8.2年。同時,從健康體檢中心招募志愿者作為對照組,選擇標準:身體健康,沒有軀體或精神方面疾病史,家族中無精神病史。共選取90名健康者,其中,男性47名,女性43名,年齡18~54歲,平均(29.6±8.7)歲。3組對象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均衡可比。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監(jiān)護人均進行知情同意。
1.2.1 生活質(zhì)量評估 利用生活質(zhì)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I-74)[6]進行,該問卷共包括74 個條目,各條目1~5 級評分,包括4 個維度: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zhì)生活,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zhì)量越好。
1.2.2 社會功能評價 利用WHO 殘疾評定量表(WHO-DASII)[7]對3組研究對象社會功能進行評價,該量表為半定式量表,共36 個條目,各條目1~5 級評分,包括6 個分量表:身體移動、理解與交流、自我照料、生活活動、與他人相處、社會參與,得分越高則說明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
1.2.3 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估 利用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GI)中的疾病嚴重程度分量表(CGI-SI)[8]對3組研究對象病情進行評估,根據(jù)具體患者與同一研究內(nèi)的其他組同類患者進行比較,采用8級積分法,分別記0~7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癥狀越嚴重。
利用SPSS 21.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xué)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 檢驗,變量間相關(guān)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guān)分析,P<0.0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3組研究對象在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zhì)生活和總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經(jīng)LSD-t 兩兩比較,強迫癥組和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zhì)生活和總分均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社會功能評分低于強迫癥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見表1。
表1 3組研究對象生活質(zhì)量評估情況比較(±s)
表1 3組研究對象生活質(zhì)量評估情況比較(±s)
注:與健康對照組相比,* P <0.05,與強迫癥組相比,#P <0.05,下同
組 別 n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物質(zhì)生活 總計強迫癥組 125 34.2±4.9* 35.9±3.3* 25.3±2.9* 46.3±3.4* 34.7±2.8*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 112 33.7±3.6* 26.7±4.8* # 24.9±3.1* 45.7±5.2* 33.4±4.2*健康對照組 90 52.5±5.7 56.4±6.5 55.8±6.1 59.4±6.9 56.8±7.9 F 568.314 936.032 1819.747 204.339 811.339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組研究對象社會功能和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經(jīng)LSD-t 兩兩比較,強迫癥組和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社會功能和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均高于健康對照組,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社會功能和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均高于強迫癥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見表2。
經(jīng)Pearson 相關(guān)分析顯示,所有患者(強迫癥組+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與生活質(zhì)量維度中的社會功能呈負相關(guān)(r =-0.381,P <0.05),而與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物質(zhì)生活及總分無關(guān)(P >0.05);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與社會功能評分呈正相關(guān)(r =0.317,P <0.05),見表3。
表2 3組研究對象社會功能和臨床癥狀嚴重程度情況比較(±s)
表2 3組研究對象社會功能和臨床癥狀嚴重程度情況比較(±s)
組 別 n 社會功能 臨床癥狀嚴重程度強迫癥組 125 96.7±7.2* 3.68±1.05*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112 114.5±10.6* # 4.47±1.14* #健康對照組 90 45.7±7.8 0.95±0.42 F 1434.813 363.305 P 0.000 0.000
表3 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和生活質(zhì)量、社會功能評分相關(guān)(r)
圖1 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與社會功能評分相關(guān)性分析
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和生活質(zhì)量、社會功能評分分別進行相關(guān)分析,強迫癥組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與生活質(zhì)量、社會功能評分均無相關(guān)性(P >0.05),而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與社會功能評分呈正相關(guān)(r=0.251,P <0.05),見圖1,而與生活質(zhì)量評分無關(guān)(P >0.05)。
強迫癥是精神科常見的一種復(fù)雜的精神障礙類疾病,具有遺傳傾向,正常人群終身患病率約為1%~3%,而患者直系親屬患病率則會增加10%~22%[9],目前,該病的具體病因尚未研究清楚,臨床治療依然十分困難[10]?;颊叱1憩F(xiàn)為無法控制的強迫行為及強迫思維,使患者感到痛苦和焦慮,是全球十大最嚴重的致殘性疾病之一,給患者生活質(zhì)量和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11]。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常見的重性精神病,人群終身患病率約1%,遺傳度達81%[12],具體發(fā)病機制和致病因素尚不十分清楚,患者會出現(xiàn)認知功能損害,給患者生存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13],其中,12%~25%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還可能伴有強迫癥狀,且這部分患者較不伴有強迫癥的患者更難治療[14],一些患者出現(xiàn)在精神分裂癥發(fā)病早期,缺乏典型的臨床特征,有的強迫癥狀又會表現(xiàn)出難以理解和荒謬,與強迫癥往往難以鑒別,給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極大挑戰(zhàn)。在臨床實踐中常會出現(xiàn)將兩者混淆,但作為病理生理基礎(chǔ)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疾病,不同的診斷帶來不同的治療方法會給患者預(yù)后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有必要通過敏感指標或方法將二者鑒別開來,以改善患者預(yù)后,本研究從對兩組疾病生活質(zhì)量和社會功能評價方面進行探討,取得一定效果。
本研究設(shè)計過程中,不僅選取強迫癥和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同時,選取一定的健康者,以便更好的為兩種疾病的比較提供證據(jù)。本研究顯示,3組研究對象在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zhì)生活和總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兩兩比較,強迫癥組和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zhì)生活和總分均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說明強迫癥和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zhì)量均出現(xiàn)了下降,兩種疾病均會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造成影響,與張海濤等[15]研究結(jié)論相同,同時,本研究顯示,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社會功能評分低于強迫癥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說明雖然生活質(zhì)量總評分和其他維度評分兩種患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但其中,社會功能評分在兩組患者中存在差異,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社會功能影響更為嚴重。本研究顯示,3組研究對象社會功能和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兩兩比較,強迫癥組和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社會功能和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均高于健康對照組,說明強迫癥和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同時,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臨床癥狀,結(jié)果顯示,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社會功能和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均高于強迫癥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進一步說明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社會功能損傷程度要遠嚴重于強迫癥患者,并且會表現(xiàn)出更為嚴重的臨床癥狀,分析原因,可能是強迫癥患者依然具有一定心理潛能,會表現(xiàn)出防御機制,因此會有一定的社會功能。
本研究對相關(guān)指標進行分析,首先對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和生活質(zhì)量、社會功能評分相關(guān)性進行Pearson 分析,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與生活質(zhì)量維度中的社會功能呈負相關(guān),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與社會功能評分呈正相關(guān),說明兩組疾病患者臨床癥狀越嚴重,患者社會功能受影響越嚴重,同時,本研究顯示,強迫癥組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與生活質(zhì)量、社會功能評分均無相關(guān)性,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與社會功能評分呈正相關(guān),說明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社會功能損害具有很好的正相關(guān)性,對此類患者有效的社會功能恢復(fù)治療效果更佳[16]。
綜上所述,強迫癥和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均表現(xiàn)出生活質(zhì)量和社會功能受損,且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社會功能損害程度,以及臨床癥狀嚴重程度均高于強迫癥組,并且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評分與社會功能評分呈正相關(guān)。鑒于本研究是橫斷面現(xiàn)況研究,下一步將進一步擴充樣本量,開展縱向研究,以探討生活質(zhì)量和社會功能量表評分在兩種疾病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意義。
[1]楊建明,蘭光華.耶魯-布朗強迫癥狀清單調(diào)查強迫癥狀的初步應(yīng)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xué)雜志,2014,22(7):1030-1031
[2]成玉敏,嚴保平,李健,等.精神分裂癥伴強迫癥狀相關(guān)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xué)雜志,2013,21(8):1129-1130
[3]尹紅蕾,趙靜波.精神分裂癥患者強迫與分裂癥狀的相關(guān)性研究[J].中華行為醫(yī)學(xué)與腦科學(xué)雜志,2010,19(11):978-979
[4]刊秀麗,栗克清,成玉敏,等.強迫癥與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臨床特征比較[J].河北醫(yī)藥,2012,34(19):2919-2921
[5]Cunill R,Huerta- Ramos E,Castells X.The effec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atology on executive functions in schizophren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sychiatry Res,2013,210(1):21-28
[6]張曉明,馬新英.改良森田療法對住院精神分裂癥的康復(fù)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心理學(xué)雜志,2014,22(9):1319-1320
[7]Sieradzki A,Kiejna A.[Polish version of the Groningen Social Disabilities Schedule II(GSDS II)-assessment of validity[J].Psychiatria polska,2006,41(6):779-787
[8]Ortega F,Puig J M,Paúl-Ramos F J,et al.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Gastrointestinal Episodes on the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Sensitivity to Change of the SIGIT-QoL Questionnaire:Mypaciente- 2 Study[J].Transplant Proc,2014,46(10):3629-3636
[9]田麗,胡紀澤.強迫癥的認知理論[J].中國健康心理學(xué)雜志,2013,21(7):1120-1121
[10]惠存竹,蘇旭江.帕利哌酮對強迫癥治療的增效作用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xué)雜志,2014,22(1):1-2
[11]Camfield D A,Sarris J,Berk M.Nutraceuticals in the treatment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A review of mechanistic and clinical evidence[J].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11,35(4):887-895
[12]田紅梅,鈕偉芳,劉平,等.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共情缺陷及其相關(guān)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xué)雜志,2014,22(10):1489-1491
[13]Zhang Z,Deng H,Chen Y,et al.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symptomatology,disability and family burden among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Sichuan,China[J].Shanghai Arch Psychiatry,2014,26(1):22-29
[14]Oulis P,Konstantakopoulos G,Lykouras L,et al.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symptoms from delusions in schizophrenia: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J].World J Psychiatry,2013,3(3):50-56
[15]張海濤,鄭麗卿,陳玉清,等.強迫癥與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生活質(zhì)量和社會功能比較[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4,40(8):486-488
[16]許曉峰,周朝昀,沙維偉,等.難治性強迫癥患者心理防御機制特點分析[J].精神醫(yī)學(xué)雜志,2011,24(6):447-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