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喬迪-蘭·卡瑟爾
尋找我的上海父親
●(英國)喬迪-蘭·卡瑟爾
二戰(zhàn)中的戰(zhàn)爭情緣結(jié)出異國的愛情之火,然而并沒有美滿的結(jié)局。
媽媽驚嘆:“你和你爸爸一樣,總愛和人辯論,就想改變世界!”年僅九歲的伊馮娜很困惑,聽起來怎么一點兒都不像父親呢?
媽媽格蕾絲接著說:“我說的是你的上海爸爸。”
誰?伊馮娜一時更加不解,但她還是把這事推到了腦后。直到兩年后1957年的一天,媽媽舊話重提。
伊馮娜叫“爸爸”的男人并不是她的親生父親。生父名叫楊南(音譯),是中國人,輪船機械師,1943年與格蕾絲在利物浦初次相遇。
伊馮娜(左)與母親(右)舊時合照
格蕾絲和楊南相識于利物浦大學(xué)。當時格蕾絲在食堂工作,楊南在讀工程一類的學(xué)科。1946年,楊南被迫離開,兩人戀情劃上句號。
楊南是英國船運公司從上海、新加坡、香港等地為“商船隊”征召的大批中國水手之一。“商船隊”運載石油、食品以及其他原材料,滿足英國的戰(zhàn)時需要。
通常,中國水手的薪水只相當于英國水手的1/3左右。當時,上海來的機械師特別有名,楊南就是其中之一。
許多中國水手和英國婦女談戀愛,結(jié)婚生子。但是,異族通婚仍然普遍遭人白眼,非議不僅僅來自于這些英國女人的家庭,也來自社區(qū)。
但是,家庭的強烈反對并未能阻止18歲的格蕾絲與年輕的中國水手相戀,她選擇離家出走。
格蕾絲年紀太輕,沒有父母同意不能結(jié)婚。但是伊馮娜說,格蕾絲心中已經(jīng)認可,她就是楊南的妻子。
當時還有許多英國女人并不愿意和外國人結(jié)婚。因為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這可能會導(dǎo)致她們失去英國國籍,隨后喪失選舉權(quán)、享受國家福利等。
1942年,利物浦港口的水手在裝卸貨物
小資料
二戰(zhàn)中的中國水手
■二戰(zhàn)初期,陸物浦共有大約二萬名中國籍商船水手
■戰(zhàn)爭期間,水手傷亡慘重,總數(shù)銳減
■征召中國水手的兩家大公司分別為阿爾弗萊德·霍爾特以及奧格魯-薩克遜石油公司
1945年5月,格蕾絲懷孕了,她和楊南一起即將開始一段新生活。但是,伊馮娜出生前幾個月,楊南突然離開!短短幾個月內(nèi),在英國利物浦等地建立起新生活的那些男人被迫離開妻子、孩子。到1946年7月,將近五千名中國水手被遣返回遠東。
楊南從來沒有見過親生女兒……伊馮娜生于1946年2月,也就是楊南離開之前的幾個月。
時光流逝,格蕾絲1948年與愛德華·林賽結(jié)婚,生下一個女兒瑪麗。伊馮娜很愛、也很尊重愛德華,接下來很多年、特別是愛德華仍然在世時,她都不愿深究與生父有關(guān)的往事。
伊馮娜對上海爸爸的背景了解很少,僅知道他曾住在法租界邊上,人很強壯,和自己一樣愛與人辯論。
伊馮娜因丈夫的工作關(guān)系于1982年前往香港生活。同年晚些時候決定前往上海,看看生父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她已經(jīng)學(xué)習(xí)了很多中國文化和歷史。
當時,伊馮娜對生父了解仍然很少,比如,他為什么會在利物浦?
2005年是個轉(zhuǎn)折點。BBC廣播四臺的專題節(jié)目“上海水手”激發(fā)了伊馮娜的好奇心。節(jié)目講述的是基斯·科克林的故事,他的父親二戰(zhàn)后也被強迫離開利物浦。
伊馮娜打電話給BBC,和科克林取得聯(lián)系。此后一段時間,逐漸搜集起其他一些父親失蹤的英國孩子的信息。
伊馮娜用了10年的時間,潛心積累資料,試圖更好地了解生父的經(jīng)歷和遭遇。她還曾和丈夫一起前往墨爾本、悉尼、堪培拉以及上海的檔案館搜集材料。
在上海期間,伊馮娜感覺到,那些(被遣返)的人回國后忍受了很多痛苦。他們無法乘船返回英國、找不到工作,很多人窮困潦倒。
過去10年間,伊馮娜和丈夫已經(jīng)一筆筆勾畫出一幅更大、更清晰的圖畫。但是,研究就沒有就此結(jié)束。這個月,他們一起在英國“帝國戰(zhàn)爭博物館”調(diào)查研究。
為了不忘生父和其他中國水手,2006年,伊馮娜在利物浦碼頭立了一塊面對大海的紀念牌。上面用中文和英語寫道:獻給曾為這個國家做出貢獻的中國商船水手;獻給對愛人的后來一無所知的妻子和伴侶;獻給那些無緣認識生父的孩子。
伊馮娜經(jīng)常想起,幾十年前,媽媽總愛說她和生父性格很像。她說:“本意并不是要找到生父,而是搞清楚過去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不過,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我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了父親……”■(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