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國夢·我的公益夢―尋找最美追夢人”中華慈善論壇(傳媒的力量)在北京舉辦。論壇上,圍繞“傳媒的力量”這一主題,各家公益媒體主編、記者各抒己見,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紛紛做了精彩發(fā)言。
以公益媒體為主體探索公益?zhèn)髅降牧α?,這是第一次,也是一個創(chuàng)舉。
伴隨著這個創(chuàng)舉,一個嚴肅的話題浮出水面:如何凸顯公益?zhèn)髅搅α浚?/p>
長期以來,公益媒體的狀況深陷于“被傳播”狀態(tài)。
什么叫“被傳播”?簡言之,就是公益機構、企業(yè)或者基金會提供什么內容,公益媒體就傳播什么內容。尤其在公益圈子,報喜不報憂似乎成了一種常態(tài):報喜,皆大歡喜;報憂,“不可理喻”。
這種“被傳播”狀態(tài),直接造成了公益媒體的被動局面,即對公益媒體傳播力的削弱和公信力的削弱。
公益媒體從誕生之日開始就是一個區(qū)域性的公眾領域,如果一味在圈子里打轉轉說好話,這樣只能做成公益?zhèn)鞑サ摹八姥h(huán)”,報道內容越來越窄,傳播力量越來越小,話語權越來越窄。
事實上,盡管公益媒體開始關注的領域貌似是一個專業(yè)領域,但公益與財經、與時尚等等不同的是,公益話題關乎社會每一個公民的命運。因此,公益報道天然就應該是面向全社會的,而從推動社會發(fā)展、服務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看,公益報道必須是建設性的。
記得有一家公眾媒體的理念是“理性、建設性”,借鑒這家媒體的理念,公益媒體更應該首先具有理性和建設性。
以理性和建設性為出發(fā)點,公益媒體應該從公益現(xiàn)象中深度挖掘、理性觀察、發(fā)出具有建設性的報道,對于公益圈的讀者來說,能從公益報道中看到案例、做法和戰(zhàn)略,對于公眾讀者來說,能從公益報道中感受到公益事業(yè)的扎實努力、自我鞭辟,并由此投心、投資、投身于公益事業(yè)的實踐中去。
如今,新媒體、自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的沖擊已經不是一星半點,在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媒體的力量在于專業(yè)性和公信力。
如何結合新技術將專業(yè)性和公信力發(fā)揮到更大,公益媒體要做的第一步是打破“被傳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