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國厚 謝霄男
(1.重慶交通大學 重慶 南岸 400074;2.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 成都 611731)
作為概念的物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物質的定義,我國哲學界曾進行過長期的討論,但最終不了了之?,F實社會中,尤其是互聯(lián)網上,存在一些質疑物質定義的言論。因此,筆者認為需要我們在總結梳理前期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重釋。
除了恩格斯、列寧關于物質的界定外,國內學者也開展了相關方面的研究。學者莊國雄指出,對物質概念的考察應從歷史觀的高度出發(fā),尤其要從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及其歷史發(fā)展中詮釋。恩格斯和列寧的定義主要從本體論和認識論視角對物質概念進行了界定,實現物質與意識的雙重統(tǒng)一,但不能實現自然與人的雙重統(tǒng)一,仍擺脫不了舊唯物主義的案臼。必須從實踐出發(fā),以歷史觀來統(tǒng)一本體論與認識論。他認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是作為實踐對象的一切事物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或概括。[1]學者賀祥林指出,列寧的關于物質的兩個定義的局限性在于沒有找到理解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基礎或中介就是實踐,對此我們根據列寧的重要思想資源重釋的物質定義,將是具有實踐的唯物主義意謂的物質定義。他認為,物質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有規(guī)律地運動著,又能被人認識與改造并滿足其需要的多類型的客觀存在。[2]學者王南湜指出,列寧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正是基于這一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原則提出了其著名的物質定義。他認為物質概念可理解為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是對一切在生活實踐中可從感覺上直接或間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3]學者孫顯元認為,把物質理解為人的感性活動,理解為實踐,這樣不僅確認物質的第一性和可感知性,而且還確認物質的可變換性。[4]
以上學者的觀點,極具代表性,他們從實踐的角度對物質進行界定或解讀。正如列寧所說“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5](P103)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觀點。是否把物質理解為人的實踐,這是實踐唯物主義物質觀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根本區(qū)別,也是同一切唯心主義物質觀的根本區(qū)別,實現了唯物主義的飛躍,從而在物質觀上同一切其他哲學劃清了界限。毫無疑問,恩格斯、列寧是繼承了馬克思的實踐觀。但在物質的定義上,卻沒有體現出來,被人片面理解,甚至是指責。
物質是對感性客體,對實物、事物所作的抽象,馬克思指出先前的唯物主義僅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如果還用感覺詮釋物質就停留在原來的視野中。因此,按照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感性客體不再用感覺而是用實踐來說明,物質概念也不再用感覺而應當用實踐來界定。即必須從實踐唯物主義出發(fā),在人與物質世界的關系中,從主體、從人的實踐方面來理解物質,從而把物質理解為人的感性活動。唯有這樣才能與一切舊哲學在物質觀上區(qū)別開來。[6]物質應作感性活動,當作實踐來詮釋,才能實現物質與意識的統(tǒng)一、本體論與認識論的統(tǒng)一、抽象的物質概念與物質形態(tài)的統(tǒng)一,也有力地回擊唯心主義的攻擊和前文的質疑。如果把物質理解為人的為實踐,這就不僅承認了世界是可以認識的,而且承認了世界是可以改變的。
對于恩格斯和列寧的定義,筆者認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其定義具有進步意義,尤其是在整個唯物史觀的背景下,他們關于物質概念的界定是完全正確的。因為恩格斯、列寧都是實踐的唯物主義者,都懂得人的實踐活動。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究竟什么是思維和意識,他們是從哪里來的,那么就會發(fā)現,它們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中并且和這個環(huán)境一起發(fā)展起來的?!盵7](P374)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18世紀的唯物主義的一個局限在于“不能把世界理解為一種過程,理解為一種處在不斷的歷史發(fā)展中的物質”。[8](P228)列寧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將黑格爾辯證法的唯物主義顛倒過來。這些都表明經典作家將實踐思維方式引入對物質和意識關系的考察。這也是我們以實踐思維重釋物質定義的重要依據。
現在我們之所以要再次重釋物質定義,其意義是為了將那些融入他們理論之中,但在物質定義中沒有體現,卻非常重要的元素展示出來。此外,在重釋中突出唯物主義觀點,以與唯心主義相區(qū)別。就是由于原來的物質的定義中沒有體現“實踐”、“唯物主義思想”等元素,才使得物質的概念局限在抽象范圍。而面對唯心主義者的攻擊,顯得束手無措。對于那些沒有讀過經典著作,尤其是初學者來說,而單從物質概念分析,往往不能全面正確理解物質概念。反而易受一些錯誤觀點的影響。為此,我們有必要在對其進行重釋,將重要的思想觀點在物質的重釋中體現出來。
綜合前文的分析,在總結凝練前人研究成果和突出唯物主義觀點基礎上,筆者認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是人的一切實踐活動對象的抽象或概括,它不依賴于而決定人的意識。
認識事物,只有把握其實質特點即特性,才能真正準確認知和把握?!翱陀^”表示與主觀相對,說明物質不依賴于我們的意識而存在,“實在”表示實際存在,能夠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感覺到。本文在重釋物質概念時較好地繼承了這些觀點。馬克思認為要在實踐中去認識物質,脫離現實的實踐去定義物質將毫無意義。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對對象、現實、感性,要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9](P503)馬克思認為只有在實踐中、人類社會中談論物質才有意義,才能抵御唯心論和懷疑論的挑戰(zhàn)。在本文重釋物質的定義中就體現了實踐觀點,將物質以實踐的視角來界定,凸顯出其社會性和現實性。
對于前文學者提出的定義,我們分析發(fā)現,有的界定中同時包含“客觀實在”、物質“共同特性”,有的界定中同時包含“實踐”、“直接或間接地感知”。筆者認為,“客觀實在”就是物質的“共同特性”,“實踐”中肯定含有“直接或間接地感知”,在定義概念中再次出現顯得不夠精煉。運動雖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對于物質的定義來說,只是在重復一句正確的話而已,在界定概念時,力求言簡意賅、準確表達,可有可無的內容就可以不要?!罢J識與改造”可用“實踐”概括。學者賀祥林提出的物質定義雖有見地,從概念范圍講“物質是一定限制的客觀存在”,從范疇上講客觀存在大于物質,對于此處的定義可以接受,但將列寧提出的物質“客觀實在”的精辟提煉舍去,有遺憾之處。原來的物質定義中“通過感覺感知的”、“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為人的意識所反映”這些都體現了意識對物質的能動性,卻易被唯心主義理解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性的復合”的寫照,得出在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中意識是第一位的結論。對此,筆者舍去了認識論思維的界定,以實踐論重釋,并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并且為人的意識所反映”這句話改為“不依賴于而決定人的意識”?!皼Q定人的意識”突出了唯物主義的思想。
如果僅從感覺、意識、抽象、概括層面去詮釋物質,難免將物質落入抽象的概念之中。而將物質當作實踐去理解,以人的感性活動去詮釋,通過實踐活動將物質與物質形態(tài)向聯(lián)系,使物質的概念脫離了抽象了界定;同時,將人的實踐活動反映到物質概念中,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對現實物質形態(tài)的合理改變證明物質的可知性,徹底與舊唯物主義相區(qū)別,有力地反駁了唯心主義對于唯物主義的攻擊,同時也回擊各種不可知論。同時,在物質與意識關系上,從認識論的層面很難將兩者之間的先后順序表達清楚,反而招致唯心主義的質疑。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盵10](P32)筆者認為,在界定物質概念時,有必要表明這一重要信息。在突出“客觀實在”、“實踐活動對象”、“抽象或概括”這些關鍵信息點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物質的地位和功能——“不依賴于而決定人的意識”,這樣就從根本上回擊了唯心主義的質疑。
本文提出的關于物質的定義涵蓋了一切物質形態(tài)。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7](P383)實踐活動的對象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人自身,甚至是太空宇宙。從涵蓋的物質形態(tài)上講,是全部包括的,兼顧了物質本體論。進一步來講,把實踐引人對物質的理解,這樣就把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理解為一個隨著人的實踐的深化和主體性的發(fā)展而不斷展現的動態(tài)過程。
[1]莊國雄.實踐唯物主義:從歷史觀的高度考察物質概念[J].探索與爭鳴,1990(2).
[2]賀祥林.以實踐思維方式重釋列寧的物質定義及其意義[J].哲學研究,2007(9).
[3]王南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J].哲學研究,2006(9).
[4]孫顯元.實踐唯物主義視野中的物質[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
[5]列寧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6]孫顯元.實踐唯物主義視野中的物質[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8.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3.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