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如勇,屈昌華,劉 杰
(1.重慶水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慶 401147 2.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81 3.重慶水利電力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重慶 400020)
隘口水庫位于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隘口鎮(zhèn)上游 1.5km的平江河上,水庫正常蓄水位544.45m,總庫容3580萬m3,大壩為瀝青混凝土心墻堆石壩,最大壩高86.2m,是一座以灌溉、防洪為主并兼顧供水、發(fā)電等綜合效益的中型水利工程。
隘口水庫防滲處理工程具有線路長、處理技術復雜、工程量及投資大等特點。該工程防滲線路全長1383m,防滲面積約17萬m2。壩基設置基礎廊道,左、右岸設置3層灌漿廊道,灌漿孔深30~205m,總進尺16.5萬m。
壩址區(qū)為寒武系上統(tǒng)(∈3)與奧陶系下統(tǒng)(O1)地層,巖性以灰?guī)r、白云巖為主,局部夾頁巖為主,產狀NE50°~80°/NW∠25°~35;主要發(fā)育有NE與NW向斷層、裂隙。壩址區(qū)地下水補給河水,屬于補給型河谷,地下水類型為河床砂卵石孔隙水及基巖巖溶水。在斷層、層間錯動和裂隙構造等部位因地下水交替活動頻繁,導致了壩址區(qū)巖溶強烈發(fā)育,存在水庫滲漏,地下洞室穩(wěn)定和突然涌水涌泥,以及壩肩穩(wěn)定性問題等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有效阻截穿越防滲帷幕的巖溶滲漏通道并確保壩肩基巖穩(wěn)定是隘口水庫工程面臨的主要技術難題之一。
壩址區(qū)溶洞發(fā)育程度受巖性及厚度、新構造運動、構造、地形地貌、地下水的補排條件、地下水水質特征等因素影響,在質純層厚的寒武系上統(tǒng)(∈3)灰?guī)r地層中巖溶極其發(fā)育,包括 K5、K6、K8、K9等多個溶洞系統(tǒng),并貫穿整個右岸防滲線。壩址區(qū)巖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巖溶順構造方向(走向或傾向)發(fā)育。K8、K5等溶洞的長軸方向與地層傾向及F2、f4斷層傾向基本一致,呈多層狀分布。
(2)分布范圍廣,規(guī)模大。壩址區(qū)河床段因受f4斷層影響,發(fā)育有10層厚1.5m~10m帶狀分布的溶洞或溶蝕帶,防滲線上的K5溶洞體積高達11.2 萬 m3。
(3)巖溶類型呈現(xiàn)多樣化。巖溶形態(tài)主要管道、溶蝕大廳及豎(斜)井3類;從充填情況看,又包括了全充填、半充填及無充填3類;從地下水出露情況看,且分為暗河、滲水及無水3類。
經(jīng)前期各勘測階段及施工階段補充勘測,查明了隘口水庫壩址區(qū)發(fā)育的多個巖溶系統(tǒng),其中左岸發(fā)育有KW1、KW2、KW3、KW7、KW8等巖溶系統(tǒng),右岸發(fā)育有 K4、K5、K6、K8、K9、KW12、KW51等巖溶系統(tǒng),呈現(xiàn)其為分布廣、規(guī)模大、類型多樣等特征。防滲線上的巖溶系統(tǒng)主要發(fā)育在右岸,包括K5、K6、K8等,其發(fā)育分布特征分述如下:
(1)K6溶洞系統(tǒng)。發(fā)育在右壩肩并貫穿至壩基以下,最低發(fā)育高程為450m。溶洞頂部為溶溝、溶槽、溶洞,并夾強烈溶蝕巖體;溶洞中部為空洞,呈寬縫狀,寬約1.0~1.5m,貫穿整個中層灌漿平洞,無充填,洞壁附鈣華。溶洞下部則為充填型溶洞,主要充填粘土、溶蝕殘留巖體,砂卵礫石等。由于K6溶洞由右壩肩頂?shù)胶哟?、由上游至下游貫穿右壩肩,形成一個分離面,對右壩肩穩(wěn)定及水庫防滲都有較大影響。
(2)K5溶洞系統(tǒng)。該溶洞沿f4斷層帶發(fā)育,是右岸規(guī)模最大的充填型溶洞群系統(tǒng),總高差達107.91m,計算體積為 11.2 m3。該溶洞在高程487m以下充填粉砂質粘土、砂,夾卵礫石、溶蝕塌陷巖塊、碎石等,厚23.4~36.6m;高程487~511m,為一長62m寬50m的溶蝕大廳,體積約5萬m3;高程511m以上則為無充填或少量充填的多個豎(斜)井狀管道。由于K5溶洞貫穿右岸防滲線,且上部與地表K27(坑坨洼地)、王家墳洼地連通,下部則與上游的Kw12溶洞連通并向下游Kw51溶洞泉排泄,對水庫防滲及右岸壩肩及地下洞室穩(wěn)定有較大影響,施工過程中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3)K8溶洞系統(tǒng)。該溶洞順層面及F2斷層影響帶發(fā)育,為半充填型溶洞。高程470m~494.20m,為粉土、砂卵礫石及架空狀直徑達數(shù)米的塌陷大塊石充填;高程494.20~522.5m為空腔,最大斷面面積為291m2,估算其體積約1.2萬m3;高程522.5m以寬1.5~10m的管道在防滲軸線上游5~40m與K9溶洞相連。有長流地下水,流量0.1~0.5L/s,并經(jīng)由 K5溶洞排出。K8溶洞既影響壩肩防滲,也影響壩肩變形穩(wěn)定。溶洞中的充填物穩(wěn)定性差,在施工過程中也存在安全隱患。
隘口水庫防滲處理工程包括帷幕灌漿和溶洞處理,是隘口水庫的控制性工程,而強巖溶區(qū)處理(溶洞及強溶蝕區(qū))又是巖溶防滲處理工程的關鍵項目。因受前期勘察精度的限制,壩址區(qū)內的溶洞及強溶蝕區(qū)未被完全揭露,在施工右岸灌漿平洞過程中先后部分揭露了K5、K6等大~巨型溶洞或溶洞群,對工程建設造成較大影響,溶洞處理成為主要技術難題之一,為解決這些技術難題,工程建設單位采取“設計+現(xiàn)場技術咨詢+專家咨詢”的技術攻關模式,成功研究解決了溶洞處理關鍵處理技術、強溶蝕區(qū)帷幕灌漿綜合處理技術,為隘口水庫工程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如前所述,右岸發(fā)育K5、K8、K6等大型溶洞或溶洞群,在其邊界條件不甚清楚的情況下,若采用一次性處理方案設計,則存在較大的工程風險。為此,設計單位根據(jù)現(xiàn)場技術咨詢單位建議采用了現(xiàn)場動態(tài)設計,其要點主要包括:
(1)在查明溶洞發(fā)育分布特征基礎上進行分析計算,為方案設計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
(2)根據(jù)工程影響程度確定右岸溶洞或溶洞群處理的順序,如先進行K6溶洞與K5溶洞大廳安全處理、再進行K8、K9、K4溶洞處理,最后進行K5溶洞處理。
(3)進行處理方案的比選,確定最終處理方案。
(4)對于不同溶洞,分別采用不同的處理措施,如K4溶洞,可采用自密實混凝土回填;K6溶洞因其發(fā)育形態(tài)對大壩施工有較大影響,宜按不同高程分區(qū)處理,且處理進度應快于大壩填筑的施工進度。
(5)確定溶洞處理效果的檢查方法。
根據(jù)隘口水庫右岸工程地質條件、溶洞發(fā)育的邊界條件,以及處理后要達到的工程目的等,對右岸溶洞或溶洞群采取了有針對性的工程處理措施,確保了工程安全。現(xiàn)以K5、K6溶洞為例,簡介其工程技術措施。
3.2.1 K5溶洞群處理技術
(1)K5溶洞一期處理
K5溶洞487m~511m高程為一溶蝕大廳,且跨度大(大于50m),經(jīng)理論計算分析,施工過程中存在洞頂變形并有可能發(fā)展為洞頂坍塌,危及右壩肩穩(wěn)定,應先期處理。主要技術措施主要包括:溶洞空腔中的上游邊壁(防滲墻邊壁)在清理完危巖后采用“系統(tǒng)錨桿+局部錨樁”方式處理;溶洞底板即充填物表層采用“2.0m碎石層+厚1.5m混凝土筏板”的方式處理;頂板則采用“錨桿+掛網(wǎng)噴混凝土”的方式處理;其它邊壁則“在筏板上設置厚1.5m鋼筋混凝土支撐墻”的方式處理。
(2)K5溶洞永久處理
在一期處理完成且K6、K8溶洞處理完成后,進行K5溶洞永久處理,處理分為2區(qū),即溶洞充填物區(qū)與空腔區(qū),先對溶洞充填物區(qū)進行處理,再處理空腔區(qū)。
溶洞充填物處理:溶洞充填物厚度為2 3.4~36.6m,以粘土、砂為主,夾卵礫石、溶蝕塌陷巖塊、碎石為主,其承載力及防滲能力不能完全滿足設計要求,經(jīng)計算分析,采用“高壓旋噴+鋼管樁”方式處理后可滿足要求。高噴防滲墻設置了5排高噴孔,孔、排距均為0.6~0.8m,防滲標準為K≤10-7cm/s。鋼管樁作為豎向荷載受力結構,直徑168mm,壁厚6mm,分為A、B兩類樁,其中A型樁樁內預埋帷幕灌漿鋼管,管徑76mm,壁厚4mm,灌漿鋼管與鋼管管壁間采用壓力注漿;B型樁樁內預埋一根Ф25鋼筋,并壓力注漿。A型樁設計承載力350KN,B型樁設計承載力545KN。
溶洞空腔處理:對于下層平洞揭露的溶蝕大廳,在一期處理及充填物處理完成后進行,以高程518m為界,分為上、下2個處理區(qū)域。高程518m以下的空腔巖溶大廳(空洞)部分采用混凝土心墻防滲,即下部為混凝土廊道,上部為混凝土防滲心墻,墻體上游與溶洞上游壁間利用一期錨桿、錨樁與防滲墻同時澆筑,以增強防滲墻的穩(wěn)定;防滲墻與溶洞頂板采用“倒錨樁”連接并設置止水;頂板以上巖石采用帷幕灌漿(深入防滲墻頂面以下5m)。高程518m以上的空腔因位于防滲線上游,在中層平洞上游側設置混凝土堵頭進行封堵。
(3)處理效果初步分析
為監(jiān)測溶洞處理效果,在溶蝕大廳的頂板、邊壁均設置了多點位移計進行變形觀測,未出現(xiàn)較大變形;鋼管灌注樁經(jīng)現(xiàn)場載荷試驗驗證,其承載力為設計承載力的1.5~2.0倍;高噴防滲墻經(jīng)鉆孔檢查,其防滲指標滿足設計要求。
3.2.2 K6溶洞處理
(1)設計過程與方案比選
K6溶洞群發(fā)育在右壩肩,并從右壩肩頂部斷續(xù)貫穿至壩基以下,并從上游至下游切割整個右岸壩肩。穩(wěn)定計算表明,K6溶洞對右壩肩穩(wěn)定及防滲都有較大影響,且控制大壩填筑進度。原處理設計方案包括“錨索+地面鋼管灌注樁”、“中層及下層平洞清挖回填混凝土”等方案,但因受該溶洞發(fā)育邊界條件及施工條件限制,不能滿足工程建設要求,為此,設計單位采納了咨詢單位提出的“分區(qū)處理”的建議,并以中下層灌漿平洞為界劃分為三個處理區(qū)域,分別采用不同的工程措施進行處理。
(2)K6溶洞處理措施
下層灌漿平洞(高程485.5m)以下區(qū)域主要采取了鋼管灌注樁、自密實細石混凝土或自密實砂漿回填、水泥灌漿補強等措施。
下層與中層灌漿平洞之間(高程485.5m~高程518m)的區(qū)域,主要采取局部開挖并回填自密實混凝土、深孔固結灌漿(孔深大于15m)、高壓沖洗回填等措施。
中層灌漿平洞與壩肩頂部(高程518m~高程544.45m)區(qū)域,在中層灌漿平洞上游側沿K6溶洞采用追蹤清挖并回填混凝土、利用壩頂平臺采用鉆孔回填自密實混凝土或自密實砂漿、水泥灌漿補強等措施。
(3)處理效果初步分析
處理完成后采用鉆孔取芯檢查與物探CT檢查相結合進行質量檢查,滿足設計要求;通過一年多的右壩肩變形觀測,其變形量小于設計值,說明處理效果明顯。
在巖溶地區(qū)修建水利水電工程,防滲處理是關鍵。通過隘口水庫典型溶洞處理實踐,有以下幾點認識:
(1)巖溶地區(qū)水利水電工程防滲處理具有技術復雜、工期長、投資大等特點;
(2)對于大型溶洞處理,查明其發(fā)育的邊界條件并進行理論分析計算是基礎;
(3)采用“咨詢+設計”的現(xiàn)場動態(tài)設計模式,使溶洞處理設計方案更加符合工程實際(有效處理)是關鍵。
[1]屈昌華等.重慶市隘口水庫右岸溶洞群的處理思路與工程措施探討[J].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