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平 鞠麗娜
(1.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qū)四季青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中心,310016 2.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qū)彭埠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中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內科門診的常見病。筆者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雙黃連顆粒治療50例風熱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2013年5月~2014年6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18~58歲,平均(36.55±15.65)歲;病 程0.5~3d,平均(1.48±0.83)d。對照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19~59歲,平均(36.77±17.25)歲;病程0.5~3d,平均(1.46±0.76)d。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考《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的診斷標準[1]。中醫(yī)“風熱證”感冒的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標準[2]。主癥:身熱較著,微惡風,汗泄不暢,咽燥,或咽喉乳蛾紅腫疼痛,鼻塞,流黃濁涕,脈象浮數(shù)。次癥:頭脹痛,咳嗽,痰黏或黃,口渴欲飲,惡心,納差,口干喜飲,月經(jīng)量多期長或見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小便黃少,大便燥結或腹瀉。舌苔薄白微黃,邊尖紅。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yī)“風熱證”感冒的辨證標準。③發(fā)病后72h內就診。④年齡18~60歲。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②精神病患者。③合并有心、肝、腎功能和造血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疾病者。④已使用過其他同類治療藥物者。⑤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者。
對照組: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包括解熱鎮(zhèn)痛(如泰諾、白加黑等)對癥治療及支持療法;抗病毒治療(如利巴韋林等);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升高者,可給予抗生素治療(如青霉素、頭孢唑林等)。
治療組: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雙黃連顆粒(哈藥集團中藥二廠,每袋5g),每次2袋,每日3次,口服。兩組治療3d后判斷對比療效。
療效標準[2]。臨床痊愈:治療3d以內體溫恢復正常,感冒癥狀全部消失;顯效:治療3d以內體溫正常,感冒的大部分癥狀消失;有效:治療3d以內體溫較以前降低,感冒的主要癥狀消失;無效:治療3d以內體溫未降低或升高,感冒的主要癥狀無改善。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主要癥狀和體征(體溫、頭痛、鼻塞噴嚏、咽痛)恢復或消失時間。
結果: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主要癥狀和體征恢復時間比較見表2。治療組主要癥狀和體征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或P<0.01)。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主要癥狀和體征恢復或消失時間比較(±s,d)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主要癥狀和體征恢復或消失時間比較(±s,d)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體為病毒,少數(shù)可由細菌或細菌與病毒混合感染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中醫(yī)“感冒”范疇。中醫(yī)學認為多由外感風邪侵襲肺衛(wèi),結于咽喉,致咽竅脈絡受阻,黏膜受灼而發(fā)?。?]。多屬風熱證類,治療以疏風散熱、清熱解毒為主。
雙黃連顆粒主要成分是金銀花、黃芩、連翹,具有解表退熱、解毒消炎之功能。實驗研究亦證實,該藥有較好的抗病毒、抗菌作用。對解除“感冒”所致發(fā)熱惡寒以及鼻寒、流涕、咽癢、咽痛等上呼吸道卡他癥狀有較好的效果。
本觀察結果表明,治療組在臨床療效及主要癥狀和體征恢復或消失時間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雙黃連顆粒配合西藥治療風熱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湖南省醫(yī)院協(xié)會.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123-124.
[2]CFDA.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58-60.
[3]王玲.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4,25(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