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影響外傷性視神經病變(TON)預后的相關因素。方法 回顧我院96例(97眼)TON患者的臨床資料,44眼視力改善,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和二分類多元線性Logistic回歸分析法篩選影響視力預后的相關因素。結果 單因素分析顯示,受傷時間、治療前視力、合并蝶竇/篩竇積血可能與視力改善有關(P均<0.05);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受傷時間≥2 d(OR = 0.233)、合并蝶竇/篩竇積血(OR = 0.307)、治療前有光感(OR = 14.866)與視力改善有關(P均<0.05)。結論 TON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有受傷時間≥2 d、合并蝶竇/篩竇積血,保護因素是治療前視力有光感。
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15.38.035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2-266X(2015)38-0082-02
通信作者:陶海
外傷性視神經病變(TON)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急性眼外傷。傷后患者視力多數(shù)較差,甚至失明,目前治療尚未統(tǒng)一。使用最多且創(chuàng)傷較小的治療方法是甲強龍沖擊療法,配合營養(yǎng)神經、擴血管對癥治療。視神經管減壓術是較為積極地治療手段,但其創(chuàng)傷較大,且效果仍有爭議。目前,臨床各種方法治療后患者的預后差別很大,因此其預后與哪些因素相關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5月~2014年3月,我們共收治96例TON患者,現(xiàn)回顧其臨床資料,探討影響TON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
1 資料分析
1.1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①有外傷史;②視力急劇喪失至無光感;③患側瞳孔均不同程度散大,直接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間接對光反應存在;④眼底正常。排除標準:視力損傷與視神經功能障礙無關者(眼球破裂、外傷性白內障、視網膜脫離、脈絡膜裂傷、玻璃體積血)、開放性視神經損傷者、視神經完全離斷者及合并重度顱腦外傷(格拉斯哥昏迷評分<5分)者 [1]。選擇符合標準的TON患者96例(97眼),男81例、女15例,年齡7~61(31.4± 14.8)歲;受傷位于右眼52眼、左眼45眼;車禍傷66例,異物擊傷9例,摔傷8例,拳擊傷6例,高處墜落傷6例,馬踢傷1例。治療前視力:無光感59眼,光感9眼,手動13眼,指數(shù)9眼,0.02~0.1(不含0.1)3眼,0.1~0.34眼。CT顯示,視神經管骨折40例。受傷到治療時間2 h~32 d,均連續(xù)3 d靜注甲強龍30 mg/kg,輔以改善微循環(huán)、神經營養(yǎng)藥物。
1.2預后分析方法 治療3個月后視力與治療前視力相比提高1個等級或以上為視力改善 [2],共44眼視力改善。收集患者資料,包括受傷時間距治療時間(<2 d或≥2 d)、治療前視力是否有光感、受傷時是否昏迷、是否合并視神經管骨折、是否合并蝶竇/篩竇積血、是否行視神經管減壓術,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和二分類多元線性Logistic回歸分析法,P <0.05為檢驗標準,篩選影響視力預后的相關因素。
2 結果
單因素分析顯示,受傷時間、治療前視力、合并蝶竇/篩竇積血均與視力改善有關(P均<0.05);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受傷時間≥2 d (OR = 0.233)、合并蝶竇/篩竇積血(OR =0.307)是視力改善的危險因素,治療前有光感(OR =14.866)是視力改善的保護因素。其他因素如合并視神經管骨折、行視神經減壓術、傷后昏迷與視力預后不相關(P均>0.05)。
3 討論
關于TON預后的相關因素,國內外已有少量文獻報道。Cook等 [2]認為,視力恢復和最初受傷程度有關;無骨折者比視神經管骨折者預后佳;前部骨折比后部骨折預后佳。Mauriello等 [3]認為,昏迷患者有中間清醒期和影像學檢查有增粗視神經鞘患者預后較佳。Rajiniganth等 [4]報道,傷后到治療的間隙、視力喪失的程度、視神經管和管周骨折是影響預后的因素。王志強等 [5]報道,傷后有無光感、傷后有無昏迷、入院前常規(guī)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直接損傷部位(眉弓外側及其他部位)與預后有關。戴艷麗等 [6]報道,手術減壓治療、眼眶骨折或血腫與最終視力改善不相關;傷后殘留光感、傷后2 d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是TON患者視力提高的保護因素;而合并蝶竇/篩竇積血、合并視神經管骨折是TON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梢姡軅嘀委煏r間、傷后是否殘余光感受是公認的影響TON患者預后的因素 [7~11],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而其他因素各家報道各異。
受傷距治療時間對預后有重要影響。研究結果均提示治療越及時,視力預后越好。Thakar等 [12]提出糖皮質激素或手術治療對于傷后2周的無光感眼無效,而對殘留視力眼仍有效,即使傷后數(shù)月手術者視力也可能提高。受傷后視力殘留較多者治療窗可適當延長。
傷后是否殘余光感是公認的TON預后影響因素,因其反映了受傷的嚴重程度。本研究也提示,其與視力預后的關系最為密切。但部分患者在傷后早期尚有光感,后逐漸喪失,此類患者較特殊,本研究未納入。
蝶竇與后組篩竇在解剖結構上與視神經鄰近,視神經管是由兩個蝶骨小翼的根部聯(lián)合而成。因此,蝶竇與后組篩竇的損傷可以反映傳導到視神經管的損傷較大,視力預后較差。視神經管骨折可更直接地反映視神經受損傷程度 [13],但目前CT及MRI對視神經管骨折的檢出率尚不滿意。王劍等 [14]在對外傷性視神經損傷患者進行視神經管骨折減壓手術時發(fā)現(xiàn)多例患者術前視神經管CT未發(fā)現(xiàn)有明顯骨折,而在術中發(fā)現(xiàn)不同程度的視神經管細微骨折。因此,視神經管骨折與視力預后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視神經減壓手術是否必要,一直是爭議的焦點。馬志中等 [15]認為,大劑量皮質激素對TON有治療作用,手術減壓效果不肯定。王巍等 [16]通認為,視神經減壓手術與大劑量激素治療對TON均有一定療效,但二者治療后視力提高情況無明顯差異;相對于非手術治療而言,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大、風險高、療效不肯定。雖然每篇報道結果不一,但也有其原因,可能和目前視神經減壓手術的手術入路、手術方法、具體操作、病例入選及排除標準未能統(tǒng)一有關。目前,爭議較少的觀點是外傷后出現(xiàn)視力損害的早晚對于判定視神經損傷的程度、手術適應證的選擇及預后相當重要。一般來說,外傷后即無光感者,通常表示視神經受損嚴重,手術減壓效果不佳;而外傷后有視力,即使之后視力逐漸下降,甚至喪失,也有必要立即進行視神經管減壓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