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紀營
一襲山巒為屏,兩條小溪纏繞,幾間農(nóng)家茅舍錯落其間。恬淡閑適深處,青磚紅瓦的農(nóng)家小院如鶴立雞群,院前一片閑置的平地,三五個柴垛,四五棵葫蘆纏滿柴垛的腰身,茂盛的枝丫間,一個個渾圓飽滿的葫蘆臥在柴垛的懷里。古色古香的木門前,慈祥滿臉的老太太,顫巍巍踩著板凳在向一個個葫蘆下塞上些柔軟的柴草,像是給嬰兒墊上溫暖干燥的尿布。
秋陽微暖,天空湛藍,云朵團團,銀發(fā)長須的老爺爺手托旱煙袋,憨憨的笑意隨裊娜的煙圈徐徐上升。不知看著老太太在笑,還是看著葫蘆在笑,那笑里,甚至有一絲暖暖的暖昧。
這就是小山村的葫蘆夫婦,村里人喜歡叫他們葫蘆爺爺葫蘆奶奶。葫蘆夫婦家的角角落落里都是葫蘆,葫蘆是這個家的主角,只要不是大雪封地,他們的屋頂上也滾滿葫蘆,就連屋檐下也掛著一串串葫蘆開出的瓢。沒有人知道老人為何對葫蘆如此鐘愛,有人猜測是為了賣錢,卻不見有誰帶著葫蘆瓢去叫賣,何況,隨著現(xiàn)代化生活用具的發(fā)展,沒有幾家再用笨拙的瓢舀水,只有少數(shù)的老年人喜歡用它淘米用。若是親戚鄰居開口要個葫蘆開瓢用,老人便會毫不吝嗇地送上兩個開好曬干的瓢,并不會收取分文。只是從不送人葫蘆。這讓村人充滿好奇猜想。
每年開春,老太太挑選出飽滿的葫蘆種子埋在濕沙里,上面插上柔韌的柳條,蓋上塑料薄膜。不幾天,一棵棵肥碩的葫蘆苗破土而出,老人滿臉的菊花悄悄綻放,像是看見了一個個胖胖的葫蘆娃娃在向她招手。等天氣漸漸暖和,葫蘆苗也硬朗起來,撤掉塑料布,在暖陽下春風里硬棒幾天,葫蘆苗便昂首挺胸地開始瘋長了。這時,老太太會連根部的泥疙瘩一起栽到門前墻根下,柴垛旁,園子里,甚至破瓦罐里。
春風的撫摸,春雨的滋潤,葫蘆扯開身子越爬越高,不幾天就開出一朵朵潔白的小花,結出一個個圓圓的毛茸茸的葫蘆娃娃了。老人踮著小腳每天圍著葫蘆轉圈,捉蟲,澆水,除草,刪除畸形的葫蘆。在老人的精心照料下,葫蘆一個個長得又大又圓,有的臥在柴垛上,有的滾在屋頂上,有的干脆掛在墻的半空,舒服地躺在用繩索拴著的破布里——老人給葫蘆做的簡易的窩,這一個個渾圓豐滿的葫蘆,成為小村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秋風起,秋意濃,老人拔下發(fā)髻上的縫衣針,挨個葫蘆扎一針,好,每個葫蘆都已成熟,針都扎不動了,老人咧嘴笑了,露出光禿禿的牙齦。兩位老人齊心合力把葫蘆一個個摘下放進院子里,在外面不起眼的葫蘆,堆起來竟也似一座小山。這就是兩位老人一冬的活計。
斗轉星移,歲月蹣跚,轉眼秋去冬來,地里的農(nóng)活已干完,兩位老人把滾圓的葫蘆用鋸鋸開,先留足種子,然后把鋸開的葫蘆放進大鐵鍋里煮,掏出煮好后的葫蘆肉放進清水里漂洗。葫蘆爺爺把葫蘆瓢刮皮晾曬,有人要就送人,沒人要去集市上賣掉,老人從不講價錢,給錢就行。
葫蘆奶奶把葫蘆肉里的一粒粒種子捏出漂洗干凈放到簸箕里晾曬。早些年,生活拮據(jù)時,人們也吃這煮熟的葫蘆肉,而現(xiàn)在,老人都把一鍋鍋的葫蘆肉喂了豬狗。老人稀罕的是這一粒粒飽滿的種子,因為城里的兒子愛吃,孫子也愛吃,這葫蘆籽便成了老人心中最愛??粗せ锖J種子越來越豐盈,葫蘆奶奶的臉上露出暖暖的笑容,仿佛看見兒子一家和和美美地圍著桌子吃葫蘆籽,溫情而歡愉。而老兩口從不在外面說出種葫蘆的緣由,他們怕兒子心里有壓力,鄰居們知道了會笑話兒子啃老。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孫子上初中了,從兒子嘴里得知孫子學習很緊張,沒有時間嗑葫蘆籽了,細心的葫蘆奶奶找來一把小鉗子,把炒好的葫蘆籽一粒粒鉗開,嗑掉皮,把葫蘆籽仁放進飯盒里,等嗑滿一盒,再讓兒子捎給孫子吃,任兒子媳婦怎么勸說都不聽。
寒來暑往,歲歲年年,老人搓捻著溫婉的歲月,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的歲月越來越少,她不得不晚上加班嗑葫蘆籽,常常,昏黃的燈光下,有一個瘦小干癟的身影在專心地嗑著肥腴飽滿的葫蘆籽。
春天的一個黃昏里,葫蘆奶奶靜靜地離去,沒有任何征兆,走得寂靜安詳,手里依然握著嗑葫蘆籽的小鉗子。
處理好葫蘆奶奶的喪事,葫蘆爺爺找出了小鉗子,沒嗑幾個,葫蘆爺爺手累得抽了筋。此時,葫蘆爺爺淚如雨下,這個倔強的老太婆,嗑一盒子葫蘆籽得費多大的勁?。≡瓉磬疽粋€葫蘆籽需要這么大的氣力!是什么力量支撐了這么久,這就是愛??!
歲月滄桑,老人已去,門外的葫蘆依舊亂滾亂爬,愛仍在延續(xù)。
(編輯 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