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語地名與口傳史詩中的杉樹文化
吳正彪, 郭俊
(三峽大學 民族學院, 湖北 宜昌443002)
摘要:杉樹作為中國南方特有的樹種之一,與其它種類的林木一樣,在苗族地區(qū)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鄉(xiāng)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zhì)資源。為此,在苗族傳統(tǒng)文化中杉樹不僅從口傳史詩中顯現(xiàn)出來,而且也“固化”在具體的苗語地名中,甚至杉樹還作為一種文化象征符號體現(xiàn)出苗族人的生命觀和來自于這個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和哲學思想。
關(guān)鍵詞:苗語地名;口傳史詩;杉樹
作者簡介:吳正彪,男,苗族,三峽大學民族學院教授。郭俊,女,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 216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2014-12-20
基金項目:2014年河北省社會科學
語言作為一種對事物認知的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它不僅是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是各種文化事象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事實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事物都在不斷地變化和消失,但這些現(xiàn)象如生計環(huán)境、生產(chǎn)生活的歷史過程以及遠古時代曾經(jīng)歷過的社會記憶等等,都會存留在具體的民族語言或口傳文學的相應(yīng)表述中。為此,我們試以“杉樹”這一植物形態(tài)的文化現(xiàn)象為例,就其在苗語地名和口傳史詩中呈現(xiàn)出來的歷史文化特點進行分析和探討,力圖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不僅為少數(shù)民族生物多樣性的社會文化研究打開一扇窗戶,同時也為推動生態(tài)人類學在交叉學科中的應(yīng)用研究實踐提供實證性參考。
一、苗語地名中的杉樹文化
苗族不僅方言土語復(fù)雜、服飾類型多樣,而且每個區(qū)域性的支系也各具特點。在苗族聚居村寨,各個支系內(nèi)部就是一個婚姻圈。而每個支系也有別于別的支系的稱謂。如居住在黔中地區(qū)的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苗族,其內(nèi)部就有mu11o55、mu11po31和 mu11po31ɑ24三種不同的稱謂。mu13即為苗族的自稱;ɑu13翻譯成漢語指的是“森林”的意思;po31指的是“山頂”的意思;ɑ24即指的是“杉樹”。mu11o55指的是居住在今貴陽市高坡鄉(xiāng)及龍里縣擺省鄉(xiāng)和水場鄉(xiāng)以及惠水縣大壩鄉(xiāng)板長村等地交界一帶的苗族。按照苗語讀音的譯意,有“(居住在)森林中的苗族”之意。mu11po31指的是今居住在龍里縣草原鄉(xiāng)一帶的中排、民主等地的苗族,按照苗語讀音的譯意,有“(居住在)山頂上的苗族”之意。而mu13po31ɑ24這支苗族現(xiàn)在主要集中居住在貴州省惠水縣擺金鎮(zhèn)及其周邊地區(qū)。按照苗語讀音的譯意,同樣有“(居住在)杉樹山上的苗族”之意。也就是說,由于居住環(huán)境盛產(chǎn)杉樹的原因,“擺金”的苗語地名實際上就是從“杉樹坡”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所得?!皵[金”中的“擺”系苗語,漢語意譯指的是“坡”,苗語中的“金”即指“杉樹”。這一說法,在《惠水縣地名志》中也得到相應(yīng)的證實:“擺金”是苗語“別兼”的譯音,即杉樹坡之意。這個苗語地名因由“寨后山早年是杉樹成林得名”[1]。但是,有一些資料,對“擺金”地名的解釋卻望文生義,從漢語字義上“編造”故事,脫離了有關(guān)這一地名的原意。如在岑秀文先生的《惠水縣擺金鎮(zhèn)苗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一文中,有關(guān)《擺金的來歷》是這樣敘述的:“傳說擺金這塊地方,最早為苗族居住,當時有一個苗族老人叫吳跨頃(苗語Wab kal zeib),家里很有錢,擁有不少的金子。六月六這一天,陽光燦爛,遂把所有的金子擺在一塊大石板上曬,擺金即由此而得名。”[2]這個故事想要表達的是過去有錢人家對外“炫富”的一種心理,但從實地調(diào)查中我們得知,當?shù)厝苏f的是苗語,在城鎮(zhèn)化建設(shè)中已經(jīng)有了逐漸繁盛的集市貿(mào)易的今天,這里的苗族群眾除了對外來者使用漢語外,日常生活及本民族家庭內(nèi)部的交流基本上還保持使用苗語。由此可見,現(xiàn)今使用的“擺金”這一地名應(yīng)當來源于苗語,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二、苗族口傳史詩中的杉樹文化
杉木樹作為南方定居民族生存環(huán)境中的一種重要物質(zhì)資源,它與山地民族的生活、生產(chǎn)和傳統(tǒng)習俗息息相關(guān)。在現(xiàn)代社會中,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浪潮的沖擊,一些塑料或其它物質(zhì)材料可能會代替原先由杉木做成的文化物質(zhì)用品,但杉木這種自然物在民間卻依然留存在各地苗族的口傳史詩中。如在苗族史詩《亞魯王》就曾如此唱道:
Wah jinb ndias hob lum,杉樹跟后而來,
Wah jinb ndias loud lul.杉樹跟尾而來。[3]
杉樹不僅是中國原有的重要林種,同時也是生長在我國南方特有的優(yōu)質(zhì)速生豐產(chǎn)樹種之一。據(jù)林學家考證,在7500萬年前的地質(zhì)時代遺留下來的活化石中,就可以找到現(xiàn)代杉樹曾經(jīng)存活過的印跡,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些生長在亞熱帶溫暖濕潤山區(qū)的杉樹,于今已經(jīng)有2000余年的人工栽培歷史[4]。事實上,無論是《亞魯王》還是在其它的口傳史詩中,我們都可看到杉樹的培育過程以及開發(fā)利用實踐的口述史記憶。在《黔東南苗族古歌·種樹》中,就有對杉樹的不同生長期進行描繪:“杉木樹秧象什么?”“杉木樹秧象谷子的幼苗”;“樹秧長大了,要扯樹秧了,扯樹秧去栽。杉樹栽在哪里?”“杉樹長得旺,扯杉樹到山邊去栽”;“栽樹栽好了,要薅樹子了,哪個來薅樹子,告勞來薅樹子,草草生了他扯掉,樹子大了他翁土”;“各種樹子都長起來了,株株都是青枝綠葉的”、“杉樹的葉子象什么”、“杉樹的葉子象魚刺”[5]。此外,在《王安江版苗族古歌》中也有對杉樹撫育過程的描寫:
Hnaib nangl dail fangx hvib,太陽最聰明, Gangl gid nangl longx lob,從東方走來, Fal sod ngit box jib,早看杉樹芽, Box tad liek box vob,發(fā)芽如菜苗, Hnent hmub jef dot nangl,繡花才得穿, Ait gheb jef dot ngangl,干活才得吃, Hsangt deis daib bad lul?誰德高望重? Eb hob daib bad lul,霧德高望重, Dat dat ghangt mox yel,早早去施肥, Hmangt hmangt ghangt mox yel,夜夜去施肥, Ghangt hfat put nenx diangl,追肥催樹長, Ghab jongx jef hsab jil,樹根才粗壯, Ghab nex jef hlieb langl.樹葉才寬大。[6]
在苗族的社會生活中,杉樹不僅可以用來建房造屋、制作棺木,甚至還用于制作原始宗教活動中的神圣器物,如木鼓以及在祭祀儀式中用于宰殺牛馬等拴定的木樁等等,這些文化事象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杉木樹“生命價值”,同樣在苗族口傳史詩中得到詳盡的表述和反映。
三、崇尚自然、尊重生命:苗族生態(tài)倫理觀在使用杉樹儀式中的文化體現(xiàn)
樹神崇拜是苗族民間社會生活中較為普遍流行的一種植物崇拜。在大部分苗族聚居村寨,自古以來都保留有相應(yīng)的護寨神樹,這些被視為“神樹”的大古樹,一般都是直徑在一米以上的楓木樹或者樟木樹等,卻很少將村寨中的杉樹列為“神樹”。相反,在山神崇拜中,那些作為“神山”范圍內(nèi)的杉樹卻又得到了重點的保護。由于杉樹的使用范圍比較廣,每當有人去世要到山上去砍伐杉樹來制作棺木,或者起房造屋需要去砍伐杉樹作為建造的木料,特別是房梁上的主要梁柱,在砍伐前一定要帶上一些酒、熟豬肉、糯米飯和大米以及祭祀用的香紙等先敬供“山神”,然后再敬祭即將被砍伐的杉樹。所砍伐的樹木一定用繩索控制著讓其倒向東方,就像家里的老人剛剛?cè)ナ罆r,要將其身體的頭部擺向東方停放一樣。而這種行為,在苗族人看來,樹木是有生命的,在其生命終結(jié)時,它的靈魂與人類一樣也要走向東方。
筆者從田野調(diào)查中看到,位于貴州省羅甸縣、紫云縣、長順縣、望謨縣交界一帶麻山地區(qū)的苗族在唱誦史詩《亞魯王》的喪葬儀式上,往往根據(jù)宰殺牲口的需要吟唱不同的史經(jīng),有《馬經(jīng)》、《雞經(jīng)》、《豬經(jīng)》、《牛經(jīng)》等,在向山神索取樹木時要念誦《山神經(jīng)》,借用空地宰殺牲口時要念《土地經(jīng)》。更加重要的是去砍伐杉樹來定做木樁進行砍馬或者砍牛時,除了用相應(yīng)的祭品開展敬祭儀式外,伴隨這些儀式的活動中一定要念到《木經(jīng)》。儀式中所念的《木經(jīng)》分為兩個部分,即在砍杉樹前是這樣念的:
杉樹啊杉樹!/我不羨慕又高又直的身軀,/我不羨慕你長年的綠葉,/我也不羨慕你枝葉茂盛,/我更不羨慕你枝椏稠密。/今天我們要來砍伐你啊請不要怪罪我,/那是你的祖先早已經(jīng)有約在先,/我是按照你的祖先的約定才來砍你的?。?我把今天要來砍伐你的緣由講給你聽,/是他們在遠古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約定來。/你的第一代女祖神名叫“博妮瑟嬲”,/你的第二代男祖神名叫“衲尤菓苣”,/你的第三代男祖神名叫“衲尤菓優(yōu)”。/他們原本是生長在亞魯家的銀山中,/他們本來是生長在亞魯家的金山上;/他們原本是生長在亞魯家的高山上,/他們原本是生長于亞魯家的山嶺里;/他們原本在亞魯家的神山里生長,/他們很早只是在亞魯家的森林里生活;/那里有你的兄長,/那里有你的姑姐;/他們長大了原本只是亞魯家的生活用具,/他們長大后也只是亞魯家的生活器皿,/他們成材后也只是房屋的圍欄。/問題出在你們的老幺樹神,/它偏偏要來生長在亞魯家的大門中央,/它卻故意來生長在亞魯家的房屋頂上。/是它惹亞魯生氣了,/亞魯才想到來斷送它的生命。/是你的祖先來跪拜懇求亞魯,/讓亞魯饒過你們的祖先,/是你們答應(yīng)返回神山,/是你們答應(yīng)返回森林,/你們的祖先給亞魯有承諾,/答應(yīng)在亞魯?shù)淖訉O去世后用你們的軀體來制做棺木,/你們的祖先答應(yīng)亞魯在砍馬砍牛給死去的英雄時,/用你們的軀體做木樁,/我們就是按照這樣的約定今天才來砍伐你的,……
砍伐杉樹的儀式及第一輪《木經(jīng)》念誦結(jié)束后,用來做砍馬或者砍牛的木樁一定要倒向東方,因為用來做木樁的杉樹一般都不是很大,通常都是五寸左右的直徑,砍倒的樹木分別由八個人站成一排接住,不讓樹木著地,然后抬起來去掉部分枝椏后直接抬回寨子。杉樹抬到舉行砍馬或者砍牛儀式的空地上時,也不能讓樹木著地,先是由既是祭師也是歌師的“懂朗”向腳下的土地念誦《土地經(jīng)》之后,旁邊幫忙的人隨即挖出一個深坑,“懂朗”念誦第二輪的《木經(jīng)》之后才正式把砍來的杉樹“栽”上去?!霸浴鄙紭淝暗摹赌窘?jīng)》是這樣念誦的:
Wah nrid wah,樹木啊樹木!
Muh yongh gud nzwm gwx ndaat njaox,不是我喜歡你又高又直的身軀,
Muh yongh gud nzwm gwx qail djout ,不是我羨慕你的枝葉的茂密,
Yongs gwx boh daab dreak gwx shanh,是你祖先早日的承諾,
Yongs gwx ywh saik dreat gwx jaat。是你的祖先在遠古時候跟亞魯有約定。
Yad hol gwf hah songh,要說你的根源,
Yad ljangs dand seis daax,要追尋到遠古的時代,
Yad hol gwf hah jongt,要講你的根基,
Yad tus dand seis daad??勺匪莸竭h古的歲月。
Yongs gwx ljangz muh buh yeal,是你生不逢時,
Yong gwx rab muh buh gongm,是你長不遇春,
Rib qenh lenh yad rib qenh tongs,一千人注定要用一千棵樹,
Rib bak lenx yad bak tongl,一百人注定要用一百棵木。
Ndeas gwf hol gwf hah songh,跟你訴說根源給你聽,
Ndeas gwf ljangs gwf hah njongt,和你細講你的家史。
Seis daax gwx boh box nrik sank遠古時候你的祖神“博妮瑟”?。?/p>
Sol gwf dreak dongx ranh,把你造在高山上,
Sol gef dreak pail ndaad,把你造在長坡中 。
Gwf yongs tongl wod ljangz,你是頭一棵生,
Gwf yongs tongl wod rab,你是頭一棵長。
Soud lol yax lus ndod gef lul angt djangb,亞魯王砍來做粑槽,
Soud lol yax lus ndod gef lul angt qul,亞魯王砍來做舂碓。
Gwf yongs yax lus jongx lul deib nrengb wah,你是亞魯王砍來的那棵樹的種子,
Ljangz dreat soud lol yax lus deib nbangt rax,生在亞魯王王國莊園,
rab dreat soud lol yax lus deib nbangt rongl,長在亞魯王王宮后院,
Soud lol yax lus ndod gwf lul angt nab nduoh,亞魯王把你砍來做劍鞘,
Soud lol yax lus ndod gwf lul angt bangt nenz,亞魯王把你砍來造弓箭,
Soud lol yax lus jongx gwf ljwf dangd,亞魯王拿你去征戰(zhàn),
Soud lol yax lus jongx gwf ljwf dat,亞魯王拿你去殺敵,
Maf hof yax lus nbloux,你當成亞魯王的左臂,
Rah Baam yax lus tis,你像是亞魯王的右膀,
maf rant wais dlax dub,你染上了敵人的腦漿,
Rah nzand wais nzuoz sanh。你吸盡了對手的鮮血。
……
由此看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有娓娓動聽的講解和朗讀、恰如其分的課堂教學設(shè)計,還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習慣,使學生愿學,樂學,愛學,因此,教師采用孩子們感興趣的課堂表演來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激情,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所謂課堂表演,就是把課文內(nèi)容通過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現(xiàn)出來。它形式自由,方法靈活,學生是課堂表演的主角,是學生感興趣的一種學習方式,能更好地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實效。
從這些儀式所唱誦的口傳史詩中我們看到,苗族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態(tài)倫理觀在祭祀活動的神圣空間中得到了全面充分的體現(xiàn)。
四、結(jié)語:從杉樹利用的文化多樣性看苗族的鄉(xiāng)土知識
杉樹是我國南方特有的重要用材林樹種,其中以西南地區(qū)的分布最為廣泛。苗族地區(qū)對杉樹的培育有著悠久的歷史,這種栽種、保護和利用杉樹的地方性知識不僅通過口傳史詩得到傳承,而且也“固化”在具體的苗語地名中。據(jù)宋代周去非著的《嶺外代答》記載,當時在嶺南的廣西和貴州一帶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普遍盛產(chǎn)杉木,“沙木與杉同類,尤高大,葉尖成叢穗,小與杉異,徭峒中尤多。劈作大板,背負以出,與省民博易,舟下廣東,得息倍稱?!盵7]文獻中所說的“徭”,即是百越民族對其周邊苗族和瑤族的統(tǒng)稱。如布依族把苗族稱為“尤”[je:u11;壯族稱苗族和瑤族籠統(tǒng)為“濮唷”[phou35jiu31];仡佬族語多羅方言稱苗族為“保燁”[pau53e31]等等,這些有關(guān)苗族的稱謂都音近于“徭”。這里所稱的“峒”,同樣也是對當時的少數(shù)民族居住區(qū)域的泛稱。明人鄺露在《赤雅》中說:“峒中酋長生子者,禱銅為鼓?!碑敃r的地方組織就統(tǒng)稱為“峒”。宋代以后,“峒”是這一歷史時期羈縻州轄屬的最小的行政單位,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村民委員會的轄置。在當時的行政管轄中,大者稱“州”,小者稱“縣”,又小者稱“峒”。這種杉木樹的培育、種植及保護利用傳統(tǒng),在今天的苗族聚居區(qū)依然隨處可見。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據(jù)當?shù)亓謽I(yè)部門統(tǒng)計,全縣林業(yè)用地面積36.7994萬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8.8%,森林覆蓋率為75.8%,人均有林地13.4畝,這個在全國特別是南方九省(區(qū))的重點林業(yè)縣,也為此而享有了“杉木王國”的美譽[8]。此外,在貴州的錦屏縣、從江縣、榕江縣等苗族比較集中的聚居區(qū)域,盛產(chǎn)的杉木樹曾經(jīng)是當?shù)孛缱宓慕?jīng)濟生活來源和地方社會發(fā)展的物質(zhì)支撐。
杉樹在苗族的社會生活中與其它樹木種類一樣,都是人們鄉(xiāng)村社會里生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zhì)資源之一。為此,自古以來苗族就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營林技術(shù),如在清代乾隆年間貴州巡撫愛必達在他所著的《黔南識略》卷二一中就有對苗族栽杉的技能記載:“種杉之地必預(yù)種麥及包谷一二年,以松土性,欲其易植也。杉閱十五六年始有子,擇其枝葉向上者擷其子,乃為良;裂口墜地者,棄之?!褐羷t先糞土,覆山亂草,既干而后焚之,然后撒子于土,而護以杉枝,厚其氣以御其芽也。秧初出謂之杉秧,既出而復(fù)移之,分行列界相距以尺,沃之以土膏,欲其茂也。稍壯,見有拳曲者則去之,補以他栽,欲其亭亭而上達也。樹三五年即成林?!背藵h文典籍文獻中對苗族早期的這種栽種杉樹的鄉(xiāng)土知識技能有描述外,在杉樹生產(chǎn)范圍比較廣、營林區(qū)域較為集中的貴州錦屏縣苗族中還有許多的《栽杉伐木歌》,有用苗語唱的,也有用漢語唱的,如“正月栽杉天寒冷,杉秧落地就生根,落下春雨來澆灌,過了幾年綠茵茵”等等,都充分地體現(xiàn)了苗族在對生物多樣性的開發(fā)利用保護中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鄉(xiāng)土知識體系[9]。
參考文獻:
[1]惠水縣人民政府編.貴州省惠水縣地名志[Z].1994.
[2]岑秀文.惠水縣擺金鎮(zhèn)苗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M]//民族志資料匯編·第二集(苗族).貴州省志民族志編委會,1986.
[3]曹維瓊,麻勇斌,盧現(xiàn)藝.亞魯王書系·史詩頌譯[M].貴陽:貴州出版集團,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274.
[4]古開弼.生態(tài)文化視野下的“十八杉”民俗解析[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6]苗族古歌·專家注釋本(一)[M].楊培德,張寒梅,校注.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09:1059.
[7]周去非.嶺外代答[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178.
[8]戴民強.融水苗族[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9:238.
[9]王銘銘.文明,及有關(guān)于此的民族學、社會人類學與社會學觀點[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
[責任編輯:劉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