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兩宋和陶《歸去來兮辭》看北宋初期至南宋中期文人思想的轉變

      2015-04-02 02:47:09王文灝劉寧
      山東社會科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全編洪澤辭賦

      王文灝 劉寧

      (山東大學 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造型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從兩宋和陶《歸去來兮辭》看北宋初期至南宋中期文人思想的轉變

      王文灝 劉寧

      (山東大學 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造型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自宋以降,文人志士對陶淵明的人品和文學成就都推崇備至,和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作品眾多,考察北宋后期至南宋中期的和陶之作,可以發(fā)現這些題材相類的作品在思想及藝術風格上存在著不同的特點,而這些特點總是和本時代的政治背景、思想思潮聯系緊密。本文試圖從這個角度略述北宋后期至南宋中期文人思想及士人情趣的轉變。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文學思想

      錢鐘書曾說:“淵明文名,至宋而極?!雹馘X鐘書:《談藝錄》,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88頁。從中可見宋人對陶淵明的人品和文學成就都推崇備至,宋人在人品修養(yǎng)上強調聞道見性,同時又強調道與性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推崇淡泊寧靜的高尚品格,任真率性、純真自然的生命形式和忠貞不移的政治氣節(jié)。陶淵明是宋人發(fā)現的融匯了他們理想人格的人物。宋人強調文品與人品的統(tǒng)一,同時也把平淡質樸而韻味悠長的風格作為文學的極境,這是一種超越綺麗絢爛而臻于成熟的精深境界。陶淵明詩文平淡質樸而至味深遠的風格符合宋人的文學理想。此外,宋代內憂外患、黨爭激烈,很多士人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而宋代士人又強調生命的自由本真狀態(tài),于是便與“不為五斗米折腰”和“歸去來兮”的陶淵明取得了遙遠的共鳴。宋代和陶詩文之作眾多,宋初文人偶有和陶之作,稍后的梅堯臣和王安石都自覺學習陶淵明的詩文。蘇軾的和陶之作以及他對陶淵明詩文的精當評價對陶淵明詩文經典地位的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終宋一世,借陶淵明而自發(fā)的作品不絕于縷。

      一、北宋時期和陶辭彰顯文人的高雅情趣

      宋代的和陶《歸去來兮辭》為數眾多,宋初田錫、晁迥即有學陶辭之作《歸去來》、《仿歸去來兮辭》。但宋代大規(guī)模的和陶辭卻是從蘇軾開始的,北宋的和陶辭現象是蘇軾領導的一次影響深遠的群體唱和活動。蘇軾曾說:“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者則始于東坡?!雹谔K轍:《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引》,《蘇轍散文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頁。政和元年李之儀也曾作文《跋東坡諸公追和陶淵明歸去來引后》來追述和陶活動的前后經過并加以釋義,東坡先生平日自謂淵明后身,并且將盡和其詩乃已:“……不獨見知為幸,而于其卒章始載其后身盡和平日談笑間所及。……居數日,黃門公出其所賦,而予輒與牽強。張文潛、晁無咎、李方叔亦相繼而作。三人者雖未及見,其賦之則久矣,異日當盡見之?!雹墼鴹椙f、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頁。蘇軾《和陶歸去來兮辭并引》作于元符元年三月。其時謫居儋州,和辭既出,“蘇門”諸人皆從而和之,“陶淵明紛然一日滿人目前矣”④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頁。,今存五篇和作中,作時最早的是秦觀的《和淵明歸去來辭》(《淮海集》卷一)。秦觀之作感懷身世多艱,故語多悲慨。蘇轍《和子瞻歸去來詞并引》(《欒城后集》卷五),作于建中靖國元年十月。詞前序引:“昔予謫居???。子瞻自海南以《和淵明歸去來》之篇要予同作。時予方再遷龍川,未暇也。辛巳歲,予既還潁川,子瞻渡海浮江至淮南而病,遂沒于晉陵。是歲十月,理家中舊書,復得此篇,乃泣而和之。蓋淵明之放與子瞻之辯,予皆莫及也。示不逆其遺意焉耳。”①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頁。李之儀得見蘇軾之作,或在元符三年蘇轍初歸潁昌之際,其時尚未聞秦觀死訊,故曰“南方已與魯直少游相期”云云。而李之儀作《次韻子瞻追和歸去來》當與蘇轍同時。喬力《晁補之年譜簡編》系晁補之《追和陶淵明歸去來辭》(《雞肋集》卷三)于崇寧二年至大觀三年廢退金鄉(xiāng)期間。又其辭前小序曰:“辭長而歌短,歌有和辭無和也。言語文章隨世隨異,非擬其辭也,繼其志也,作者七人矣?!雹谠鴹椙f、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頁。張耒《和歸去來詞》序云:“子由先生示東坡公所和陶靖節(jié)《歸去來詞》及侍郎先生之作,命之同賦,耒輒自憫其仕之不偶,又以吊東坡先生之亡,終有以自廣也?!雹墼鴹椙f、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頁。

      在北宋中后期新舊兩黨激烈的政治斗爭中,“蘇門”文人同升并黜。特別是蘇軾被貶至嶺南及海南之后,“蘇門”文人的處境更加凄苦悲涼。所以在“蘇門”文人的和陶辭中,我們首先讀到的不是“僮仆歡迎,稚子候門”的溫馨家庭生活以及“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的寧靜閑暇,而是“吾方南遷安得歸”的無奈(蘇軾)、“行世不偶予何歸”的落寞(張耒)、“既身不足以任責,畏首尾而心悲”的凄涼(晁補之)、“世無斯人誰與游”的哀痛(蘇轍)、“歲七官而五譴,越鬼門之幽關”的憂患(秦觀)。蘇軾以及門人在激烈的黨爭中風雨飄搖,蘇門文人大都堅貞弘毅,他們希望求得正道以實現濟世之志,在屢次的升遷貶謫中用舍行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蘇軾本人受到“烏臺詩案”的沉重打擊謫居黃州生活時即懷疑起建功立業(yè)的可行性,從而轉慕陶淵明似的歸隱生活。黃州之后“歸去來兮”一直是蘇軾生命中的強音。但即使歸隱后的陶淵明仍未完全忘卻世事,更何況仍身在官場且建功立業(yè)的心愿更加強烈的蘇軾呢?蘇軾沒有在行為上效仿陶淵明歸隱,也沒有聽從參廖的勸告遁入空門,他選擇了在心靈上效仿陶淵明,即破除“心為形役”的枷鎖,與世浮沉而精神自足獨立。如果說陶淵明是把儒、道兩家的思想旨趣作為超越身心矛盾的思想源泉,而蘇軾則把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旨趣作為解決身心矛盾的詩性源泉。蘇軾充分吸收了莊子的“無待”觀念,佛家的空觀、無住的觀點,以此來看待人世的是非毀譽,渴望心靈超越形跡,達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精神自由?!逗蜌w去來兮辭》里滲透了大量的莊玄思想,沒有對陶淵明原辭中美好鄉(xiāng)居生活的描寫,而是說理性更濃。

      齊物、空觀的思想在蘇門文人的和陶辭中同樣存在,在蘇轍的《和子瞻歸去來詞》中,他告誡自己“鴻乘時而往來,曾奚喜而奚悲”;“蹈天運之自然”;“茍所賴之無機,則雖喪其亦微”;“知物化之如幻,蓋舍物而內觀”。秦觀在《和淵明歸去來辭》中也以“歸去來兮,請逍遙與至游。內取足于一身,復從物兮何求。榮莫榮于不辱,樂莫了于無憂”強作安慰。大量議論性的句子在張耒、晁補之的和陶辭中同樣存在,這既體現了宋代士人重思辨、重體悟的為文風尚,也未嘗不是經歷了宦海浮沉的蘇門文人對自己選擇的一種自我認定。蘇軾及蘇門文人最終沒有在身心的矛盾中苦苦掙扎,也沒有在行道愿望落空后沉湎于享樂之中,也沒有真正地遁入空門走入虛幻。蘇軾選擇了“師淵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詩”,在與陶淵明的隔代唱和中任真率性,忘卻了宦海的齷齬,達到了精神的和諧自由,最終回歸了本真的自己。秦觀在有著“封侯已絕念,仙事亦難期”的清醒絕望認識后,選擇了“依先塋而灑掃,從稚子而耘耔。修杜康而廢祠,補《由庚》之亡詩”(見宋秦觀《和淵明歸去來辭》),以躬耕為樂趣,以詩書渡時光。晁補之也想躬耕田壟中,從“俯寸田之荊棘,曷不旦耘而暮耔?”(見宋晁補之《追和陶淵明歸去來辭》)可見其想?!皟仁ァ迸c“外王”是儒學關注的兩大層次,蘇軾的理想體現在“內圣”,其清高的文人思想也圍繞著其人生問題展開。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蘇軾的文人思想漸漸地趨于修身,即“內圣”,且其關注的是從失意的人生境況中得到心靈的解脫。蘇軾儒、釋、道思想兼而有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獨特的審美化人生觀。他當時的主張為超脫塵俗,以其獨特的審美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并加以理性的思辨分析,做到既不脫離現實,又能超越現實?!疤諟Y明把田園用詩的構造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④王群麗:《陶淵明歸隱田園的精神困境——重釋陶淵明》,《山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10期。陶淵明談理之詩前后有三,一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曰:“笑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三曰:“客養(yǎng)千金軀,臨化消其寶”。⑤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三),《歷代詩話》(下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507頁。這正與蘇軾和陶的理學初衷相吻合。

      總之,蘇軾以及門人在和陶辭中,或走向了田野,或步入了詩書,他們從困頓走向了高雅,在融入自然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找到了靈魂解放的精神家園。蘇軾及其門人的這種選擇,與他們豐富的學養(yǎng)和見識有關系。他們飽讀詩書,并融會貫通于儒、道、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生命狀態(tài)從廣博的思想中選擇最適用的,所以他們在困頓的生存環(huán)境中,在身心的巨大矛盾中可以得到心靈的自由富足。蘇門文人的這種選擇也與蘇軾本人的高雅情趣、貞剛弘毅的性格有很大關系。他們視蘇軾為精神領袖,蘇軾本人的選擇對蘇門文人勢必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蘇門文人已經形成了一個自足的團體,他們砥礪氣節(jié),在互相唱和中獲得了理解與支持,這個團體雖在政治上不能對大局勢產生影響,但在維護他們的共同理想及旨趣上卻有著重要的意義。其實在蘇軾貶謫到嶺南后,蘇門文人的聯系僅僅限于隔空唱和,占有得越多,被占有得越多,蘇軾以及門人選擇了放棄宦海,走向田園和詩書,走向了雅趣的生活,脫去了名韁利鎖,最終成為了他們自己。

      二、南宋初期和陶辭顯現文人回歸家園情結

      南宋初期的和陶《歸去來兮辭》依然眾多,但卻表現出與蘇門文士的和陶辭不同的情調與旨趣。南宋初期的政權雖然仍延續(xù)了北宋末期的結構形式,卻也有明顯不同。南宋初期的黨爭非但沒有因國家偏安一隅、風雨飄搖的險惡形式而結束,反而更加激烈。如果說北宋末期的黨爭仍有因對自己治國政策的堅持而排斥異己的成分,那么南宋初期的黨爭則演變成了權勢斗爭。險惡的政治斗爭使士人終日惶惶,南宋初期的文人所承受的苦難更加深重,他們的濟世熱情逐漸消退,對政治由失望轉向了麻木。他們更看重的是如何保全生命,希望能享受一種閑適的生活。南宋初期士人的文化水平與北宋末期相比也有了很大不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王安石改革中重新詮釋了考試教材,以致于很多讀書人只讀王安石編的《三經新義》,對于經典的文本卻視而不見,因而見識鄙薄。

      這時期的和陶《歸去來兮辭》,有的表現出了對鄉(xiāng)居生活的渴望,如周紫芝的《和陶彭澤歸去來詞》,周紫芝沒有蘇門文人因仕途困頓而選擇隨緣自適、最終走向高雅情趣的精神自覺,轉而追求田園生活的閑適安逸。他在小引中說自己未嘗從仕,和陶辭的目的是“收少年隨俗之心,念老日林泉之趣,以稍安衰暮”①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頁。,其實是對林泉之趣的向往,在此辭中田園生活的描寫較多,且表現出怡然自得之趣?!拜d笑載歌,棲遲衡門??埍艘焕?,巋然獨存。鳴琴在壁,濁醪滿樽。遣幽情與小醉,寄萬化于赧顏。悵云臺之浸遠,享鹿門之余安”;“豈樂天而知名,姑遇坎而乘流”等詩句均提到了隨緣自適。在蘇軾和陶辭的情感抒發(fā)中,“隨緣”的本質性特點就是力圖超越苦難悲情,不影響生命及心靈的寧靜,從而更好地融入適合自我本性的生活當中去。周紫芝的《和陶彭澤歸去來詞》中沒有體現深刻的哲理思辨,也看不到其精神走向自由的超越,而更多的是與世隔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得其樂。汪大猷的《和歸去來辭》表現出相同的情趣,汪大猷在辭中說:“取衣食之裁足,何盈余之哭求!與其身之可樂,孰若心之無憂?兄弟群居于敝廬,伏臘仰給于先疇。園有名花,湖有扁舟。兔尚營于三窟,狐猶念于首丘。矧吾生之慢仕,唯委順以乘流。久倦游而樂閑,亦至是而宜休。”②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45頁。他想要達到“惟知足之常樂,適翁歸去樂無疑”的生活狀態(tài)?!缎掳参墨I志》記載了汪大猷做此辭的緣由:“適齋先生自南康歸,喜而做此辭”,“大猷負罪謫居,既蒙恩許還田里,即日治歸。道中曾擬陶淵明辭,以寓歡欣感激之意”③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46頁。,可見汪大猷是懷著歡欣的心情離開官場的。險惡的政治斗爭迫使文人走向自己的自足小天地。名臣李綱的和陶辭《沙陽和歸去來辭》也是如此,在這篇辭中,他有著因事遭貶而遠離宦海免于更大災禍的欣喜,也充滿著對田園鄉(xiāng)居生活的憧憬,他如此描寫他的鄉(xiāng)居生活:“梁溪之濱,有泉石與田疇。言蠟我屐,載浮我舟。不汲汲于三釜,聊欣欣于一丘。藝蘭菊于小圃,友龜魚于清流。”④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08頁。這些和陶之辭充分表現了作者向往歸隱之情。與此同時,此時的和陶辭也出現了庸俗化與頹廢的傾向。胡銓的《和淵明歸去來辭》引“東坡以無何有之鄉(xiāng)為家,予則以醉鄉(xiāng)為家”⑤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90頁。,表現出頹廢的人生態(tài)度:“樂哉痛飲,萬象崩奔,驚懼死生,皆不及門”,妄圖通過一醉而達到“付萬劫于一喘,了群迷于八觀。既和思以何慮,亦無堂而無桓”即對世事漠不關心的迷醉狀態(tài)。

      總之,從這一時期的和陶《歸去來辭》可以看出,文人思想已經開始遠離北宋末期文人高雅絕俗的思想境界,并且漸漸擺脫自我欣賞、精神封閉的狀態(tài),開始走向各自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樹立了務實的態(tài)度,對當時的愛國思想具有一定的消解與抵制作用。北宋后期科舉改革的輕詩賦而重經義造成了南宋初期一大批士人的見識鄙薄、文筆粗陋。同時,南宋初期激烈的黨爭也澆滅了這部分士人的入世熱情,在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中他們無暇思索人生的行藏歸處,開始滿足鄉(xiāng)居田園的自足生活。所以南宋初期復雜的社會背景和人生價值取向就造成了這時期文人的和陶辭與北宋后期蘇門文人和陶辭的不同風貌。

      三、南宋中期和陶辭凸顯文人的精神困惑

      宋高宗去世后,孝宗即位,理學進入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這時期的理學與文學展開了積極的互動。南宋中期學術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理學的強勢發(fā)展,孝宗乾道與淳熙年間,學術思想最為活躍,一批文人圍繞著“外王”與“內圣”展開了激烈的論爭,這不僅促進了理學的發(fā)展,也對那一時期的文學思想和審美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理學對于文人思想的影響,開始在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表現出來。許多文人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染有道學氣。理學家把“克己”作為道德實踐的重要內容,但道德的這種理性制約必須出于自覺自愿,否則難以發(fā)揮正心誠意的作用。理學不僅是具有實踐理性精神的道德哲學,也體現為一種尋求孔顏樂處、以期成賢成圣的人生追求。理學家主張要不為名利欲望所動,居陋巷而自得其樂,超然物外而冰清玉潔。這種道德化的理想人格,極高明而中庸,對士人心理和審美追求有很深遠的影響。

      這個時期的理學家朱熹、真德秀等向來看重文人的人品與作品的思想內容,而且尤為注重前者。朱熹認為陶淵明是一個真正清高脫俗的文人,是與天理同流、得孔顏樂處的人。他對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備加推崇,贊頌道:“歐陽公言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此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云?!雹俎D引自北大中文系:《陶淵明研究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57頁。這其實從理學思想出發(fā),肯定了陶淵明的文詞在思想上的曠世雅致,并首次將陶淵明同屈原作了比較。魏了翁從“文以載道”的文學思想觀出發(fā),認為《歸去來兮辭》正代表了陶淵明志節(jié)清高的文人思想表現,甚至可以同《詩經》中的作品相提并論。俞玉還從詩樂結合的角度評論:“《歸去來辭》舊譜,宮不宮,羽不羽?!藙t聲依永也?!雹谝浴短諟Y明詩文匯評》,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329頁。從這些文人的和陶作品可以看到當時的理學風氣對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也可見當時文人的精神困惑。

      另外,南宋中期的文人把《歸去來兮辭》的詞句納入其創(chuàng)作的詩文中,且加以唱和,來表現自己回歸家園的向往之情。其中典型代表有辛棄疾的《哨遍》、林正大的《括酹江月》、楊萬里的《〈歸去來兮辭〉引》等,此時的和陶《歸去來兮辭》較北宋后期及南宋初期數量較少,與當時的文學發(fā)展大風貌相似,但充分表現了當時文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歸隱之情。王質在其《擬歸去來兮辭》引中說:“居閑無以自娛,隨意屬辭?!雹墼鴹椙f、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頁。這本是他在閑居時寫的一篇擬辭,描寫了安逸閑適的鄉(xiāng)居生活,充滿著對孔顏樂處的向往:“歸去來兮,朝而出兮暮而歸。曠煙靜而川明,幽風度而林悲。魚游泳其自適,鳥飛逸其難追”;“倚嘉門而假息,藉柔荑而求安。春容蕩而澹沲,春容婉其間關。山苞擷而堪食,巖花睨而可觀”。在一派自然風光里作者“不知典謨訓詁之書,亦不知《國風》《雅》《頌》之詩。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忘卻了一切,超越了苦樂,希望達到適意自安的孔顏之樂。喻良能的《和歸去來兮辭》則突出了鄉(xiāng)居在道德方面的意義,這首和陶辭是作者送給歸守潼川的何監(jiān)夫的,他寫道:“涉巇途以干榮,笑七貴與八關。肯多欲以外慕,每反照而內觀。洗俚儒之哫訾,挽淳風而使還?!雹茉鴹椙f、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78頁。寄希望于回鄉(xiāng)的何監(jiān)夫能“消田里之愁嘆,霶政化而日流”,這是一種理學賦予儒者的崇高使命。同時,喻良能在這首辭中也表達了回歸田園生活的價值取向,在辭中寫道:“歸去來兮,樂莫樂于公之歸。欣故里之可還,何去國之可悲。……嗟彼士人,乃競乃奔。修容飾詞,伺候權門。長據日曳,成性莫存。”⑤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79頁。從這些文人的和陶之作可以看出,他們由于身處復雜的黨爭困境之中,需要尋求一種精神寄托,達到思想上的自我解脫,而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正是這種精神寄托的載體。因此,向往田園生活、向往歸隱之情很自覺地就出現在這些文人的和陶之作中。

      總之,這一時期的和陶辭一方面表現了理學思潮對當時文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表現了文人的精神困惑,他們需要尋求一種回歸田園的精神寄托。南宋中期文人通過唱和陶淵明這一創(chuàng)作方式,在思想與審美觀上構筑了以理遣情的自我超脫模式。因此,南宋中期的和陶之作非致力于還原陶淵明詩句,而在于對陶淵明詩句的重新詮釋與建構,達到崇陶、論陶之目的,進而實現上面提到的思想的自我解脫。南宋中期和陶這一創(chuàng)作行為無論從其理論的成熟度還是認識的深入度來說,較之前代都有了較大的進展,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四、結語

      《文心雕龍·時序》篇道:“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一個時代的文學總是和當時的社會狀態(tài)相關。粗略梳理從北宋后期至南宋中期的和陶《歸去來兮辭》,雖然是對同一篇文章的和作,卻表現出種種不同的風貌、情趣。蘇軾及其門人在困頓中走向精神自由,他們用佛、老思想消解身心難以調和的矛盾,也許無法像陶淵明那樣真正歸隱,卻在心靈上效仿著陶淵明的自由解放,他們堅守著自己生命中僅存的高貴精神,在高雅的生活情趣里忘卻世俗,否定宦海的爾虞我詐。南宋初期偏安一隅的政治狀態(tài)及愈演愈烈的黨爭使部分文人失去了堅守的信心與勇氣,和戎政策的確定打消了相當一部分文人的政治積極性,他們不像蘇軾那樣直言抗拒,而是選擇無視風雨飄搖的國勢,企圖在美好的鄉(xiāng)居田園生活中避禍,過一種安穩(wěn)自足的生活。而北宋后期的科舉改革也影響到了南宋初期的這批文人,他們中不少人見識鄙薄、文筆粗陋,以至于和陶辭中也出現了佛家教義堆砌成的篇章。高宗去世后,理學的發(fā)展也影響到和《歸去來兮辭》的創(chuàng)作,它們或宣揚理學的人生觀,或憧憬著孔顏之樂,或表現鄉(xiāng)居的美好和醇風俗厚人倫的使命感。任何文學現象都不是偶然出現的,它總是和時代的政治制度、學術思想緊密相關的,從北宋后期和陶辭的大量出現以及此時期至南宋中期和陶辭的轉變,我們同樣可以驗證這個結論。

      (責任編輯:陸曉芳)

      I222

      A

      1003-4145[2015]04-0168-04

      2014-09-20

      王文灝(1977—),男,山東青島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劉寧(1972—),男,山東安丘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全編洪澤辭賦
      MetaPINNs: Predicting soliton and rogue wave of nonlinear PDEs via the improved 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meta-learned optimization
      愛書惜書的孫犁——讀《書衣文錄全編》有感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6:28
      《清代詞話全編》
      文學與文化(2022年1期)2022-05-14 04:31:22
      辭賦神鷹銀鎧圖序
      時代報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我校李劍亮教授參與主編的《夏承燾日記全編》舉行新書發(fā)布會
      洪澤『蟹』逅
      華人時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2
      《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迸c編輯論略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59
      《中國辭賦理論通史》
      神仙觀念在漢代辭賦家書寫中的價值體現
      長江圖
      民主(2017年3期)2017-05-12 09:48:20
      江北区| 曲沃县| 洞口县| 开远市| 扎赉特旗| 林甸县| 巴林左旗| 濮阳县| 吴川市| 辰溪县| 饶河县| 盐池县| 青阳县| 瑞安市| 松溪县| 合肥市| 卓资县| 屏山县| 余姚市| 霸州市| 安岳县| 上思县| 松江区| 峨山| 芦溪县| 灵武市| 旌德县| 包头市| 遵化市| 洪江市| 天柱县| 云龙县| 安国市| 高要市| 文水县| 宜丰县| 扶风县| 神池县| 宁波市| 岱山县| 尉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