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日本價值觀教育服務于本國發(fā)展的方式探究

    2015-04-01 22:48:54牛海,李江,夏小華
    關鍵詞:價值觀教育

    日本價值觀教育服務于本國發(fā)展的方式探究

    牛海1,李江1,夏小華2

    (1.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093; 2.上海理工大學 黨委宣傳部,上海 200093)

    摘要:日本社會右傾化的誘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容忽視的是日本國內長期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日本堅持和推行忠于國家、服從集體的價值觀教育,以達到廣大民眾服務于國家意志,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社會整合的目的。這種價值觀教育從日本自身來說,能夠保持自身的民族特性,整合民族力量,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但其價值觀教育的右傾化轉向給社會思潮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這一點尤其值得中國及亞洲鄰國的警惕和重視。

    關鍵詞:日本右傾; 價值觀; 教育

    作者簡介:牛海(197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 馬克思主義理論。E-mail:niuhai303@163.com

    中圖分類號:G 641文獻標志碼: A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5.01.016

    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Value Education in the Service of its National DevelopmentNiu Hai1,Li Jiang1,Xia Xiaohua2

    (1.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2.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Japanese Rightism is caused by multiple elements,one of which is the impact of long-term value ducation in Japan.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Japan persisted to educate its social value of being loyal to the country,and obedient to collectivism in order that the general public are willing to serve the state,which promo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integration.But the effects of Japanese Rightism shift can not be ignored,particularly by China and other Asian neighbors.

    Keywords:Japanese rightist; values; education

    日本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價值觀教育,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曾起到過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價值觀教育從日本自身來說,能夠保持本國的民族特性,整合民族力量,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對其他正在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國家而言,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當然,20世紀90年代,在冷戰(zhàn)結束以后,日本社會思潮逐漸右轉,右傾化思潮有所泛濫。在日本政壇、輿論、社會思想意識中,右翼保守勢力普遍占據(jù)上風。公開或者暗中否定侵略歷史,美化侵略戰(zhàn)爭的情況具有相當廣泛性,牽制右傾化的社會力量日趨減少。安倍晉三率領的自民黨再次奪取政權后,日本社會政治右傾色彩得到進一步增強。日本社會右傾化的誘因是多方面的,戰(zhàn)后改革的不徹底、國內經濟的長期衰退以及政治結構的變遷等是主要原因。而右傾思潮背后更深層次的因素,也與日本國內長期價值觀教育有關,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集中討論日本價值觀教育對其自身發(fā)展的作用,而其價值觀教育對社會思潮右傾化的影響,將在另文中探討。

    一、價值觀教育突出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結合

    日本在戰(zhàn)后著力于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社會價值觀教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時代特色,單一民族的價值觀作為現(xiàn)代價值觀的靈魂得以保留,又為價值觀教育注入明顯的時代特色。正常的民族特色教育結合先進的時代特色,成為推動價值觀發(fā)展、適應社會進步與國際化發(fā)展的動力。這是日本被美國接管和改造后,并沒有完全西化的重要原因。

    (1)早期只注重個人服從國家和集體需要。明治時期頒布的《天皇教育詔諭》,以天皇的名義公布并且根據(jù)民族主義的準則說明教育的目的。它集中體現(xiàn)了日本自古以來所強調的國家榮譽與儒家忠君、孝親與服從長輩的道德觀念,并且把這些規(guī)定為神圣的國民道德教條,強化了其文化傳統(tǒng)中的忠誠觀念和等級觀念。“個體的自我主要是以群體為中心,依存于群體社會、家族、企業(yè)、利益共同體等,其核心所在就是對集團的忠誠、對等級制度的信賴?!盵1]盡管這些教條在“二戰(zhàn)”后被廢除,國民在物質生活方面幾乎全盤西化,日本大學教育卻沒有被“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一類的概念完全滲透進去,整體精神也從未被西方近代的那種個人主義的倫理所替代,而是仍然具有非常濃厚的集體觀念。

    (2)戰(zhàn)后個人價值逐漸得到社會認可。日本1946年通過《新憲法》,1947年修改通過《教育基本法》,決心要建立一個民主國家,確定的教育目標是“人的完全發(fā)展”,造就“和平國家與社會的建設者”。在價值導向上,認可了個人的價值和存在的重要作用。強調要通過“學術自由”和“教育的實效性”,培養(yǎng)相互尊重和合作精神塑造他們“愛好真理,重視個人價值,具有很強的責任感,富有獨立精神”。日本教育界認為,上述教育目標是建立在普遍論的哲學基礎上的,區(qū)別于戰(zhàn)前民族主義盛行時期的特殊國勢論,能夠應用到世界上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教育上。日本價值觀教育在這一時期,更多關注個人的自主和獨立精神,以此來推動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進步。

    (3)轉型時期重新突出傳統(tǒng)價值觀教育。戰(zhàn)后短暫的民主主義價值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日本人道德觀念的轉變和混亂,產生信仰危機和價值觀的混亂。日本實現(xiàn)政治經濟獨立后,日本思想教育界認為,西方外來的價值觀只有與日本國民性相容,才能移植并成活在日本國土上。社會道德荒廢與無序的道德規(guī)范教育有直接密切的關系,占領政策淡化了國民的民族自覺和愛國心。當經濟高速發(fā)展和社會問題日益增多后,社會上要求道德教育的內容要進行變革調整,要啟發(fā)學生的企業(yè)集團主義意識,訓練他們勤勞敬業(yè)、艱苦拼搏的精神,培養(yǎng)適應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道德品質。美國學者杜克曾說:“日本學校是通過培養(yǎng)出忠誠的、勤勉的、讀寫能力強、有才能的勞動者,提高社會事后效率性而為日本的現(xiàn)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

    (4)設定尊重傳統(tǒng)熱愛祖國的21世紀的教育目標。日本在戰(zhàn)后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奉行企業(yè)集團主義價值觀,傳統(tǒng)的價值觀強調自身與企業(yè)相融合,崇尚企業(yè)集團的共同體,這也體現(xiàn)了與社會的和諧一致。然而這種價值觀受到全球化的沖擊,在現(xiàn)代日本青年的心靈中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在豐富的物質生活面前,年輕人的獨立自主意識發(fā)育遲緩,缺乏敬業(yè)精神和責任意識,缺少正確的價值觀、職業(yè)觀和生活規(guī)劃等社會成員應有的基本素質與核心能力。為應對21世紀的挑戰(zhàn),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日本于2007年6月修改了《學校教育法》,確立了日本學校教育的具體目標,以培養(yǎng)有社會責任感的日本人。“教育振興基本計劃”突出了尊重傳統(tǒng)文化,熱愛祖國的目標。

    二、在行為規(guī)范中滲透價值觀教育

    日本在戰(zhàn)后早期的經濟社會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視行為規(guī)范的價值觀培養(yǎng),提倡日本人共同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特別注重細節(jié)和禮儀的養(yǎng)成,對日本青年人價值觀的培養(yǎng)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1)制定日本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指導。日本中央教育審計會提出《理想的日本人的典型》的文件,闡明理想日本人的道德與倫理品質。指出作為個人,“要享有自由,發(fā)展個性,銳意振作,有堅強意志力,有小心、敬謹?shù)囊庾R;作為家庭的一員,要使家庭成為愛的場所,使家庭成為休息的場所,使家庭成為教育的場所,家庭氣氛活躍。作為一個社會成員,要盡忠職守、增進社會福利、富有創(chuàng)造性、尊重社會規(guī)范。作為一個日本國民,具有適當方式的愛國主義,愛護與尊敬象征國家的標志,養(yǎng)成優(yōu)良的民族特性?!盵1]57課程委員會用該文件作為重要的參考,在1971年終于完成了修訂小學課程的工作,1972年完成了修訂中學與高中課程的工作。修訂工作依據(jù)的原則之一是培養(yǎng)對國家與社會有用的成員所需要的品德。為了培養(yǎng)愛國主義的意識,不僅要強調改進社會科學與道德教育的教學,而且要強調改進一切科目的教學,以提高對本國文化與傳統(tǒng)的理解,培養(yǎng)具有優(yōu)良道德品格的新時代人才。

    (2)重視學校教育中的完善人格培養(yǎng)。日本的中小學教育特別重視培養(yǎng)基本的生活習慣、自我控制能力和遵守日常社會規(guī)范的態(tài)度。在小學、中學的教育課程中特設“道德”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禮儀意識以及熱愛國家、關愛他人等情操。日本在中等教育中重視自我探索和人生的教育,通過各種綜合性的課程鍛煉,提倡學生參加在大自然中體驗學習、集體生活、公益活動和社會服務活動,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個人品質。日本大學特別重視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參加體育運動使身心得到鍛煉,使人體會到競爭和克服困難的樂趣,還具有加深友好和親善等社會交流的功能。學校將價值觀教育隱性地滲透到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互聯(lián)網平臺和大學生社會實踐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這種方式無形中起到了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人格培養(yǎng)等作用。

    (3)強調“羞恥文化”背景下的團體評價。日本是一個以榮譽為本位的社會,榮譽感是形成恥感文化重要的心理機制。日本文化中的“恥”,是從中國儒教“禮義廉恥”中解析出的文化元素。由于日本獨特的社會背景與文化傳承,“恥”被突出地強調,成為日本的文化積淀,成為日本“武士”乃至普通國民必須講求的倫理之道。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恥”占有最高的地位,把“恥”確認為重要的倫理價值,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羞恥都有很強的制約作用。在社會中日本人個人的價值必須在其所處集團中得到認可,每個人都十分在意團體對自己的評價。

    (4)平衡公民個人自由與公共精神教育。21世紀大學教育目標提出,培養(yǎng)自由、自律與公共精神文明具佳的大學生。日本社會在物質繁榮和生活方便的環(huán)境中,青少年普遍缺乏一種自我約束和自立自助精神,責任感和規(guī)范意識淡薄。真正的自由是與放縱、無秩序、不負責等完全不同的,而應是由于自身的內在規(guī)范與自主判斷,是能夠有較高的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且還有高度的責任感做基礎。培養(yǎng)自由自律精神,應當具有盡職盡責的自覺性,具有對他人關心、為社會服務的精神,尊重社會規(guī)范和法律秩序的精神。而公共精神只有在自由、自律精神的基礎上才能確立起來。同時,日本要真正融入國際關系中,要“在國際社會中能對日本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做有說服力的介紹的能力,為此要對日本有深廣的認識”[3]。

    三、社會發(fā)展主題融入價值觀教育

    日本價值觀教育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目標的特色非常明顯,而且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其過度宣揚民族主義的價值觀需要特別謹慎對待。

    (1)突出民族主義教育服務于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明治維新至“二戰(zhàn)”期間,日本執(zhí)行“西方技術與東方道德”分離的政策。明治維新以后,日本野心勃勃想成為與西方國家相抗衡的現(xiàn)代化國家,所以在大學的教育中,特別強調了傳統(tǒng)價值觀念中對國家建設和發(fā)展有利的集體主義精神,突出秩序和等級制,重視個體歸屬群體的價值取向。各類學校在大力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同時,民族主義教育在20世紀30年代的政府教育政策中逐漸占了上風,用以抑制學生、老師和知識分子間流行的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傾向更加明顯。1934年,文部省為了思想控制,成立了思想教育司。1935年,文部省又設立了教育與學術革新委員會,于第二年提出了獎勵深入研究日本歷史和道德,以及按民族主義思想改革學校教育的建議。在此建議指導下,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兩校分別設立日本國民道德講座,培養(yǎng)了大批忠于天皇的民族主義者。雖然在其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時期,大學卓有成效的民族主義價值觀教育,確實對經濟社會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民族主義在“二戰(zhàn)”時走向極端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2)施行自由民主教育服從于短暫的民主國家建設。美軍在1945—1952年占領日本時期,曾主導的民主化教育改革是短暫的全面民主化時期,其目的主要是配合民主國家建設,進行自由民主教育。日本1946年通過《新憲法》,1947年修改通過《教育基本法》,決心要建立一個民主國家,要對人類和平幸福做出貢獻,這種理想的實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人民接受什么教育。為此,確定的教育目標是“人的完全發(fā)展”,造就“和平國家與社會的建設者”,他們“愛好真理,重視個人價值,具有很強的責任感,富有獨立精神”,強調學校教育的目標“在一切時機與一切地方”都要實現(xiàn),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必須特別重視大學的“學術自由”,“教育的實效性”與“相互尊重和合作”[1]52。極端的民族主義思潮在這一時期暫時褪去,民主教育和建設占據(jù)主流。

    (3)發(fā)揚“忘我”精神提升經濟發(fā)展的競爭力。日本傳統(tǒng)價值觀念中就包含著為整體獻身的“忘我精神”。雖然這種精神局限性很明顯:它把天皇神圣化,帶有較濃厚的宗教色彩,否認離開天皇而獨立的個人價值的存在,以至使日本人的自我意識受到壓制。但日本戰(zhàn)后民族主義思潮減退時期,這種傳統(tǒng)價值觀中的忘我精神,在現(xiàn)代的經濟騰飛過程中迸發(fā)的強大威力,在世界范圍內是有目共睹的。日本教育中強調作為一名社會成員,應當盡忠職守、增進社會福利、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尊重社會規(guī)范。這些實用而有效的德育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了大批日本企業(yè)所需要的工業(yè)人才,構成了日本經濟騰飛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4)宣揚民族自信教育推進政治大國目標。20世紀90年代以后,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日本教育思想的右傾化逐漸明顯,為實現(xiàn)日本的政治大國目標服務。日本學校教育中強調“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要成為“正常的國家”,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民族意識,強化國家觀念。這種民族主義思潮中隱含的右傾化和保守意識,在教育和文化領域不斷地進行深化。90年代成立的“自由主義史觀研究會”和“新歷史教書編撰會”,是其價值觀教育領域右傾民主主義的代表。日本知識界出現(xiàn)了明顯的“體制化”特征,學者精英被囊括到智囊機構,成為政府立場的代言人。受新保守主義的影響,大學里的青年學生更加贊成修改憲法第九條,發(fā)展防衛(wèi)力量。價值觀教育在大眾層面的右傾民族主義情緒作為重要渠道,為日本向政治大國邁進積累了民意基礎。

    四、國家意志融入價值觀教育

    日本從古代到現(xiàn)代,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zhàn)爭年代,都成功把國家意志融入到對青年學生的教育之中,讓共同的價值觀在富國強兵、經濟起飛、國家現(xiàn)代化發(fā)揮非常突出的作用。

    (1)國家主義理念融入明治時期價值觀教育。日本近代的價值觀教育對社會的轉型和發(fā)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明治維新時期把“忠君為國”思想寫入法律。明治政府當時面臨著解決民族危機和發(fā)展資本主義國家的兩大課題,制定了“富國強兵”的總目標,教育也要為此目標服務。“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事實上是他的整個現(xiàn)代化政策中的一個部分”[4]。1872年制定的《教育基本法》全面統(tǒng)籌教育發(fā)展,中央政府對教育終始保持著強有力的領導。日本國民教育制度的設計人森有禮*森有禮:1885—1889年日本首任文部相。曾指出:“教育要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的,要為國家富強而辦教育,教育不是為個人,而是為國家,整個教育的任務是增強國家的實力?!盵5]為此,政府制定和審慎地執(zhí)行著“西方技術與東方道德”分離的政策,國民的教育政策肯定傳統(tǒng)的國學和儒教學校,整個國民教育建立在立國精神基礎上。

    (2)民主主義思想融入戰(zhàn)后托管時期的價值觀教育。1945年12月31日,盟軍司令部發(fā)布命令,禁止軍國主義和極端國家主義教育,停止講授修身課、日本歷史和地理。而戰(zhàn)前日本的價值觀教育主要是從這三門課程尤其是修身課的講授來實現(xiàn)的。1947年《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的修改通過,標志日本歷史上第二次教育改革的開始。這一時期正值二戰(zhàn)后日本受美國托管的時期,日本決心要建立一個民主國家,要對人類和平幸福做出貢獻,理想的實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人民接受什么教育。為此,日本確定了“人的完全發(fā)展”、造就“和平國家與社會的建設者” 的教育目標,提倡自由和民主的西文價值觀念。

    (3)企業(yè)集團主義融入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的價值觀教育。占領政策一結束,日本便按照自己的傳統(tǒng),重新建立起日本式的經營組織和管理制度。日本政府把教育計劃納入經濟計劃,通過預測經濟增長時期內所需人才的數(shù)量和規(guī)格,為教育提出了發(fā)展方向和明確的任務。學校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敬業(yè)精神為重要內容,訓練他們勤勞、敬業(yè)、艱苦拼搏的精神。這樣的教育使民族精神重新振作起來,使日本迅速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這里所說的日本民族精神,既不是戰(zhàn)后日本社會提倡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也不是戰(zhàn)前的軍國主義,而是以崇尚企業(yè)集團主義、協(xié)調競爭、勤奮工作、敬重恩情為主要內容的日本倫理精神,成為支撐日本經濟發(fā)展的一種重要力量。

    (4)“正常國家”意識融入社會右傾時期的價值觀教育。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神話在泡沫破滅后終結,打擊了國民信心。國際上蘇美對抗結束,和平主義力量退潮。在此背景下,日本教育領域右傾化明顯,以右傾民族主義價值觀服務于泡沫破滅后的國家復興。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成長于80年代的經濟繁榮期,90年代進入大學,其政治意識的形成期與日本大國意識的膨脹期正好重疊。有學者把這種現(xiàn)象總結為:“80年代是政府出現(xiàn)右翼傾向,90年代是知識分子出現(xiàn)右傾化,接下來是大眾的右傾化?!泵褡逯髁x已經成為解決社會問題、實現(xiàn)政治統(tǒng)合的重要手段。繼1999年8月小淵內閣制定《國旗國歌法》后,對《基本教育法》進行修改,把“愛國心”教育進行法制化。正如日本學者指出的:“以權力基礎通過‘教育’來強制愛國心,實際上是把教育和教化混淆起來,是在重犯戰(zhàn)前的錯誤?!盵6]

    五、結束語

    日本社會的價值觀要求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有著明顯的不同,從積極的方面看,日本保持傳統(tǒng),愛國敬業(yè)的價值觀教育歷史,對加強和改善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發(fā)展中大國需要把國家意志融入價值觀教育。日本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zhàn)爭年代,都把國家意志融入教育之中并取得明顯的效果。明治維新時期,把忠君愛國寫進法律,在教育領域貫徹實施,為國家發(fā)展資本主義提供強大動力。美國占領結束后,日本獲得了自主發(fā)展的機會,教育界立即通過一系列改革,將忽視已久的民族主義納入教育課程,同時推行實用主義教育,為經濟騰飛服務。同樣是東方文化的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進行富強愛國的價值觀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開放民族國家需要以我為主改造外來價值觀念。日本民族具有非常強的學習、吸收及改造外來倫理文化的能力。整個日本倫理價值觀是日本民族在不斷消化、融合外來思想文化中形成的。西方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的滲透、蔓延,并未將其完全改造成一個符合西方倫理和價值觀念的國家。日本道德思想界根據(jù)本國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在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基礎之上,吸收改造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形成了“勤奮敬業(yè)、協(xié)作競爭、敬重恩情”的企業(yè)集團主義精神。同時,教育界也將這種企業(yè)集團主義的價值觀貫穿于整個學校道德教育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和敬業(yè)觀念[7]。

    (3)價值觀教育具有隱性化和多樣性的特點。日本的價值觀教育比較隱性,“戰(zhàn)后”以社會科和生活指導代替了戰(zhàn)前的修身科,其實質還是強化民族主義教育。另外,天皇是人格化的國家象征,對日本人有一定的精神寄托,維系日本人國家、社會認同感方面有重要作用,傳達著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重要信息。同時,日本還強調社會教育,在社會的各個層面,滲透其民族價值觀教育。這種隱性化和多樣性的價值觀教育,在社會經濟發(fā)展建設時期能成為無形的推動力量。

    當然,日本近現(xiàn)代化中道德價值觀教育,也曾經是日本右翼保守勢力進行極端民族主義宣傳的重要手段,這種情形未來也可能重演。對此,亞洲及世界各國都應當有清醒的認識和必要的警惕。當前,日本只有正確對待和反省過去的歷史,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導向,才能實現(xiàn)與周邊國家的和解,真正融入到亞洲和國際社會中來。

    參考文獻:

    [1]葉渭渠.日本文化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273.

    [2]DUKE B.The Japanese School:Lessons for Industrial America[M].New York:Praeger,1986:75.

    [3]國家教委情報研究室編.今日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88:63.

    [4]小林哲也.日本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3.

    [5]朱文富,劉山.森有禮國家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對日本近代普及義務教育的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0,12(1):50-53.

    [6]張廣宇.冷戰(zhàn)后日本的新保守主義與政治右傾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沈煒.從說教灌輸?shù)皆瞿苜x權: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的社會學思考[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6(2):165-172.

    (編輯: 鞏紅曉)

    猜你喜歡
    價值觀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我的價值觀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三德)
    什么是“好的教育”?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知名企業(yè)的價值觀
    武汉市| 建宁县| 潜江市| 南丰县| 屏东市| 乐山市| 台南县| 平安县| 巴彦县| 西安市| 江华| 宾阳县| 温泉县| 淅川县| 东阳市| 石景山区| 屏南县| 金溪县| 芜湖县| 西乌珠穆沁旗| 肃北| 贞丰县| 新乡市| 小金县| 广水市| 肥东县| 聊城市| 海口市| 衡南县| 石林| 南皮县| 治多县| 邵阳县| 鄂州市| 崇阳县| 海门市| 吉林市| 曲沃县| 兴和县| 林西县| 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