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培顯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勘查總院遼寧沈陽110013)
青城子礦田小佟家堡子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
呂培顯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勘查總院遼寧沈陽110013)
小佟家堡子金礦則位于青城子貴金屬、有色金屬礦集區(qū)的東部。本文主要對青城子礦田小佟家堡子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進行了探討。
青城子礦田小佟家堡子金礦床地質特征找礦標志
小佟家堡子金礦位于遼寧省鳳城市西北部,行政區(qū)劃隸屬鳳城市青城子鎮(zhèn)。青城子鉛礦及外圍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鉛鋅金銀多金屬礦集區(qū),而小佟家堡子金礦則位于青城子貴金屬、有色金屬礦集區(qū)的東部。
小佟家堡子金礦區(qū)位于華北地臺北緣,遼東裂谷中段,大石橋—草河口斷坳與營口—寬甸斷隆的銜接地帶。區(qū)內經(jīng)歷了漫長的地質作用,地層變質程度較深,構造發(fā)育,巖漿活動頻繁。
1.1礦區(qū)地質特征
小佟家堡子金礦賦存于大石橋組三段四層、五層碳酸鹽巖與粘土質碎屑巖互層帶中。
1.2構造
1.2.1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主要為早期形成的東西向榛子溝背斜,礦區(qū)處于其仰起端翼單斜地層中,礦床受次級構造高家堡子背形構造控制。
1.2.2斷裂構造
(1)成礦前斷裂。區(qū)內較大的為尖山子斷裂。為區(qū)內一級斷裂,尖山子斷裂在遼河群早期為同沉積斷裂,控制火山—硅質巖的分布;南起楊家?guī)X,經(jīng)本區(qū)至桃源金礦區(qū),向北西延伸至白云金礦區(qū),控制區(qū)域金銀礦的展布。延長約15~20km,走向330°,局部近南北,傾向北東,傾角60°~80°,斷裂帶幅寬10~20m,最寬180m。帶內有強烈的片理化、石墨化、泥化,靠近尖山子地段出現(xiàn)大理巖角礫。通過對南段研究,帶內有很多塑性變形特征,片理化帶明顯,小褶皺發(fā)育,樞紐產(chǎn)狀多為310°方向,反映了主壓力方向。并有早期的剛性巖石被拉斷,塑性巖石產(chǎn)生繞流現(xiàn)象。脆性變形也較明顯,反映在破碎物松散??傊?,該斷裂帶具多期活動特點,對其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AuAgAs元素與之關系較為密切,PbZnCu元素與之關系不大。通過化探資料顯示,在其邊部約幾百米范圍內(上、下盤),存在金的低緩異常帶(5PPb~80PPb),說明了此斷裂帶與金的成礦有著一定淵源關系。其下盤控制著小佟家堡子金礦床、楊樹金礦床、高家堡子銀(金)礦床和灣地溝區(qū)金礦床。
(2)成礦期斷裂。區(qū)內成礦期斷裂主要為近東西向含礦構造,分為四個含礦構造帶。
Ⅰ號含礦構造帶。位于蓋縣組片巖與大石橋三段五層大理巖接觸部,總體與地層產(chǎn)狀一致,在大石橋三段五層大理巖中,局部地段發(fā)育Ⅰ-1含礦構造帶,總體構造不連續(xù),寬1-2m,是Ⅰ-1號礦體的賦存空間。
Ⅱ號含礦構造帶。為本區(qū)較大的含礦構造。賦存在三段五層大理巖與三段四層片巖之間的過渡帶上,總體與地層產(chǎn)狀一致,由東向西延長>4km,延深>3km,走向70°~80°,傾向北,傾角25°,破碎強烈。具石墨化、毒砂化、硅化、黃鐵礦化。控制著Ⅱ號礦體產(chǎn)出。寬2~30m。
Ⅲ號含礦構造帶。位于三段四層中白云石大理巖與石榴石云母片巖互層過渡帶上。破碎強烈,有較強的片理化、石墨化現(xiàn)象,構造帶連續(xù),與地層產(chǎn)狀基本一致,走向70°~80°,傾向北,傾角25°,由東向西延長大于1km,延深0.5km,寬2~10m。控制Ⅲ號礦體的產(chǎn)出。
(3)成礦后斷裂。斷裂多為張性結構面特征,上盤下降,下盤上升,在切過緩傾斜的地層,在平面圖上顯得錯距很大,實質在剖面上往往只有很小錯距。
1.3礦床特征
1.3.1礦體特征
該區(qū)總體上金(銀)礦帶受層間構造帶控制,經(jīng)原巖恢復,黑云變粒巖、斜長淺粒巖等為海底火山噴發(fā)建造,硅質巖為火山熱泉噴流形成的噴流巖,其Au、Ag豐度值都很高。
1.3.2礦石特征
1.3.2.1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晶結構、半自形-它形晶結構、鑲邊結構,其次為壓碎結構、次生加大邊緣結構、浸蝕結構、固溶體分解乳濁結構。具自形—半自形、他形晶、壓碎、浸蝕結構
礦石構造:主要為星散狀、脈狀,其次為條帶狀和角礫狀。主要為星散浸染狀、網(wǎng)脈狀、角礫狀及條帶狀構造。
1.3.2.2礦石中金的賦存狀態(tài)
礦石中金礦物可分為兩種賦存狀態(tài),即不可見金和可見金。不可見金約占礦石中金礦物總量的80%,可見金約占金礦物總量的20%。金礦物以銀金礦、自然金為主,偶見金銀礦。
不可見金:礦石中金礦物主要分布于硫化物中,金含量與硫化物總礦物量呈正消長關系,硫化物混合物中金含量與毒砂含量也呈正消長關系,經(jīng)計算相關系數(shù)為0.87-0.96,說明硫化物混合物中金主要賦存于毒砂中。
可見金:礦石中可見金約占礦石金含量的20%,呈獨立礦物出現(xiàn)。
晶隙金:呈粒狀、長條狀,或分布于同種礦物顆粒間,或分布于不同種礦物的接觸面上。粒狀金礦物多呈細脈狀分布于碎裂黃鐵礦裂隙中,個別分布于毒砂集合體裂隙中。
1.3.2.3礦石類型
本礦段屬于盲礦床,距地表最淺部約100m,最深部約650m。金礦石屬原生礦石,未見由氧化淋濾和次生富集形成的氧化礦石。
2.1層位標志
遼河群蓋縣組底部片巖層位是產(chǎn)出林家三道溝式金礦床的標志層位。大石橋組三段四層和三段五層以及大石橋組上部與蓋縣組下部不同類型巖石互層過渡帶是產(chǎn)出小佟家堡子金銀礦床的標志層位。
2.2構造標志
(1)北西向深斷裂或區(qū)域同生斷裂附近,或不同構造環(huán)境的過渡帶;(2)不同方向褶皺疊加部位,或背斜傾沒端及其延伸部位;(3)有利含礦層位中順層斷裂、滑脫構造及其與其它方向斷裂交切部位;(4)韌性剪切帶內的脆性斷裂。
2.3巖漿巖標志
(1)印支-燕山期富鉀花崗巖外圍存在有利含礦層位或有利含礦構造部位;(2)燕山期富鉀質、高堿度、中酸性淺成超淺成巖脈發(fā)育區(qū);(3)蝕變煌斑巖分布區(qū)。
2.4地球物理標志
(1)高精度磁異常低緩穩(wěn)定場與跳躍場過渡帶以及由磁異常推斷的隆起區(qū)與拗陷區(qū)過渡部位;(2)重力異常梯度帶或零值線附近,以及由重力正異常場中負異常區(qū)所推斷的深部盲巖體分布區(qū)。
2.5地球化學標志
(1)水系沉積物測量金銀襯度大于3的異常區(qū);(2)土壤測量Au、Ag、As、Pb、Zn等元素組合異常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的單元素異常分布區(qū),或區(qū)域深斷裂附近分布有星散狀孤立的小規(guī)模土壤異常區(qū)。
2.6蝕變標志
(1)片巖中的硅化、鉀長石化、黃鐵礦化及褪色蝕變;(2)煌斑巖中的硅化、碳酸鹽化、黑云母化;(3)含毒砂高的巖石。
[1]馬楚楊.略談礦床的形成原因及研究方法[J].工業(yè)設計.2011(07)[7]內蒙古鉬資源量有望達到大型礦床規(guī)模[J].中國鉬業(yè).2013(05).
[2]馮偉,孫燕.剖析礦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J].今日科苑.2009(12).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5)-7-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