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進賢縣民和第五小學 樊文怡
讓語文教學預設在課堂上熠熠生輝
江西省進賢縣民和第五小學 樊文怡
本文從課堂低效現象、分析致因入手,研究課堂“教學預設”的有效性的個案,發(fā)掘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為主導的教學體系。
根基 主干 分支 繁葉
教師對文本解讀的逐步深入就是一個不斷扎根的過程:主根不斷粗壯;須根不斷縱生。一棵樹的茁壯成長需要良好的根基。一個精美的教學預設需要有一組簡明的教學目標。一篇課文或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遠比蜻蜓點水似的教學要好得多。
開放的語文課程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立體整合,這是課程改革的價值追求。目標的多維性,最重要的是課堂落實。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或者說,它是教學的靈魂,支配教學的全過程,并規(guī)定教與學的方向,教學主線應生長于教學目標,并且忠實地指向教學目標。因此,教學主線必須堅挺。
現行的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語文學習信息,有許多能對學生進行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教學的生發(fā)點。這么多的信息與生發(fā)點是不是都要一個不漏地進行教學預設,以期在課堂教學中“毫無保留”地讓學生“狼吞虎咽”呢?這是不可取的,教學主線必須簡練。
然而,正因為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結構,它的運行軌跡具有不確定性。在預設教學主線時應提供能順學而導的可能,唱好“三步曲”。第一步是“提煉”,教師須從課文眾多的信息中提煉最本質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與學價值的“精華”),它可以是一個字詞、一個句段、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第二步是”串聯(lián)”,如何將若干個最本質的教學信息串聯(lián)起來,應有一條銀線。這根銀線是什么?可以是文章的內在肌理,也可以是教者的教學創(chuàng)意,更可以是師生課堂互動的理想預設。第三是“重組”,越是最本質、最核心的信息,就越具有靈動可變性。每一條預設的教學主線打上的始終是一個“活結”。
一篇課文往往可設計成若干教學板塊。這里的“教學板塊”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地接觸、探究文本,對某個問題情境進行學習研究、感悟體驗、語言實踐的過程,是比較集中而相對獨立的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兒童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相對簡單,一節(jié)課的教學板塊以3~4個為宜,要簡潔。這些板塊就像樹干上的一條條樹枝,有時一個板塊也可再預設成若干個小板塊,那就是枝上再分枝了。這些板塊在預設時要有靈動性,能根據教學過程的實際進展及時反饋、調整教學設計,學生先體驗哪兒就先學哪兒,學生最喜歡學哪兒就學哪兒,以保障主體地位更好落實。
一棵樹最能體現其生命活力的是它那繁茂的樹葉。因此,在預設中怎樣豐滿教學板塊中的教學細節(jié)至關重要。教師要用浪漫的情懷預設理想的教學情境:預設怎樣對一個句段、一個字詞進行教學、進行生發(fā),設想要達成什么要求或效果,分哪幾步進行,萬一達不成怎樣去分步實施,其中關鍵的一步是什么;預設學生會提出什么問題,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生活中有怎樣的體驗,解讀會有哪些感悟,探究會有哪些答案,練習會出現什么錯誤……在此基礎上教師怎樣肯定、鼓勵、引導、矯正。這樣,一棵預設之樹就如同一棵“大榕樹”,“那么多的綠葉,似平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充滿著活力和靈氣。這給我們在課堂生成中靈活應變提供了可能:學生喜歡學哪兒就學哪兒,學哪兒就能充分地生發(fā)哪兒,生發(fā)哪兒就能將目標較好地落實到哪兒。教師在課堂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來,為學生的學習和創(chuàng)造提供不竭的資源,引領著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
教師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上不可或缺的教學行為;恰當的提問是教師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科學預設、適機調控提問,巧妙應對師生問答時出現的問題是小學語文教師的基本功。透過課堂提問,我們能夠了解一個教師在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專業(yè)態(tài)度、人格特質以及教學機智等方面的情況和水平。
根據教學內容的難度、思維的要求以及學生水平的高低來預設和調控課堂提問的形式與類型:知識提問、理解提問、運用提問、分析提問、綜合提問、評價提問、繁瑣提問。一個完整的提問過程應該包括:設計問題、提出問題、等候回答和評價梳理等幾個環(huán)節(jié)。提問能夠起到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啟發(fā)、引導學生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與歸納能力,提升學生的表達與溝通能力,幫助學生鞏固、擴大學習成果,對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與診斷,傳遞教學信息、調控教學節(jié)奏以及進行班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如果說文本是“智慧樹”生長的土壤,那么一個教師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就是“智慧樹”生長所需的空氣,教師應有一顆不老的童心,以童心看文本、以童心看世界。對學情的尊重和課堂應變機智是“智慧樹”生長所需的陽光和雨露。
這棵預設之樹之所以名曰“智慧樹”,一是因為每一個好的教學預設都是教師教學智慧的結晶;二是期待這棵“智慧樹”在課堂中能生成一棵師生精彩互動的、真正的智慧樹,開出智慧之花,結出智慧之果,課堂涌動智慧,讓智慧洋溢課堂,精彩生成,生成精彩,師生的生命活力更煥發(fā)。
ISSN2095-6711/Z01-2015-1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