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淑潔 董塔健 李 源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200)
高考改革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之探討
渠淑潔 董塔健 李 源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200)
目的: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找出與當前高考改革、新型高中教學模式下培養(yǎng)出的新生相適應的,滿足新一代青年大學生實際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順利完成高中生與大學生的接軌,進一步完善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系統(tǒng)。方法:對高考改革信息和5年來關于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搜集、整理、研究和系統(tǒng)分析。并對廣西中醫(yī)藥大學2014級兩個班的大一新生進行了一次關于“上思想政治課對自身是否有意義并提出對思想政治課的建議或意見”的簡單的一題問答式問卷調查。結果:了解到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真實現(xiàn)狀,以及高考改革基本方案,總結出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高考改革新形勢,在學生給出建議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可行性解決措施,包括“供-需平衡式”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結論:高考改革新形勢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諸多弊端。為了積極迎合和滿足新生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順應高考改革新形勢,必須加快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步伐。
高考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
近年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諸多弊端,尤其是在當前高考改革下培養(yǎng)出的新一代大學新生面前。為了解決現(xiàn)存的實際問題,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找出適應高考改革下新一代大學生實際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以增加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順利完成高中生與大學生的接軌,充分發(fā)揮該課程應有的教育作用,進一步完善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系統(tǒng)。這也必將幫助當代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就業(yè)觀、婚姻觀等,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為了改變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適應新一代青年大學生實際需要,在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廣大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勇于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出了諸多新型的教學模式。當前常見的有參與式、體驗式、實踐式、互動式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模式以及情景教學模式六種常規(guī)形態(tài)的教學模式;高校特有的教學模式、某一思想政治課特有的教學模式以及學生個性差異的教學模式三類特殊形態(tài)的教學模式;融合性教學模式[1]。還有對我國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仍有重大借鑒意義的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學法,[2]以及比較先進的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討論為組織形式、以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為根本目的的,“基于問題的學習”的PBL教學法[3]等。
總體來看,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模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還創(chuàng)立了一批符合高校自身特點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但同時,也應該清醒的看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與理論總結無論在總量上,還是在廣度深度上都與實際教學要求有一定差距。[1]這與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課大多采取傳統(tǒng)的講授型教學方法、只重視理論而忽略教法探討有很大的關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形勢的變化,學生的思想、心理都隨之呈現(xiàn)出很多新特點,尤其是在面對當前高考改革下培養(yǎng)出的新一代大學新生時,傳統(tǒng)的重理論宣講、輕獨立思考;重知識灌輸、輕技能培養(yǎng);重知識點的簡單識記、輕知識點的拓展運用等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弊端也就逐漸凸顯出來了,這些弊端削弱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參與動力,影響了實現(xiàn)政治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3]因此,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必須要進行繼續(xù)探索和不斷創(chuàng)新,以充分發(fā)揮該課程應有的教育作用,幫助當代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就業(yè)觀、婚姻觀等,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2.1高效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性
2.1.1高校思想政治課是鞏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課是鞏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主要保障,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保障,它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使他們毫不動搖的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路線。[4]
2.1.2高校思想政治課也是推進素質教育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課也是推進素質教育全面發(fā)展的需要,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素質關系著國家的未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良好的專業(yè)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法律素質、紀律素質和心理素質。[4]高校思想政治課在當代青年大學生素質培養(yǎng)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1.3高校思想政治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途徑
我國教育法規(guī)定: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攜手人類文明法制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這些內容都是高校思想政治課教授的主要內容。所以說,高校思想政治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途徑。
總之,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領學生,以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操教育學生,以美好的道德規(guī)范指引學生,以個人素質的全面發(fā)展促進學生,是中華民族崛起的精神基石和重要支柱。[5]因此,為了適應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高校需要積極推動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6]
2.2高考改革形勢所迫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高考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統(tǒng)、明確的部署。隨著高考招生改革,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的逐步實現(xiàn),中共特色現(xiàn)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的基本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遠錄取的基本模式的形成,招考分離、多次選擇的實現(xiàn)等。初步確定高考方案:一部分是全國統(tǒng)考,為語數(shù)外三門,其中外語是社會化考試,一年可考兩次,可選其一計入總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長自選三門最擅長的科目參加考試,每門都“學完即考”、“一門一清”。這其中就包括思想政治在內的等14個科目。因此,學生在高中階段對思想政治課的選擇與否將對其進入大學后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興趣、接受能力產生重大影響。那么,這就有必要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盡力適應當前高考改革下新一代大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順利完成高中生與大學生的接軌,快速適應大學新生活。
2.3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
2.3.1不能滿足大學生求學需要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單一老套的教學模式,繁冗的教學內容,不再適合當前高考改革形勢下新生一代大學生,更不能滿足他們的求學需要。因此,要想適合并滿足新一代大學生的需要,必須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2.3.2高校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隨著我國高考改革方案的出臺與實施,各大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自身獨有的豐富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已不足以滿足新一代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實際需要。為此,必須提升高校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以提出完備的創(chuàng)新型思政課教學改革模式。
2.3.3思政課教學模式單一老套
近年來,在我國教育部門以及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成果突出,但仍然存在教學內容繁冗,教學模式單一、老套,教條主義,對知識的傳輸仍以書本為主,忽視學生的實際需要等多方面的問題,導致學生對該課程缺乏興趣,沒有上課欲望,未能學以致用。尤其是在面對當前高考改革下培養(yǎng)出的新一代大學新生時,為了改變這種僵局,必須對高校思想政治課進行教學改革。
2.4當代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實際需要
通過對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大一新生兩個班全體同學進行的關于“上思想政治課對自身是否有意義并提出對思想政治課的建議或意見”的簡單的一題問答式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所有受調查者都認為上思想政治課對自身是有意義的,但卻只有個別同學表示自己喜歡上這門課程,且受調查的所有同學都認為該課程枯燥乏味,表示沒有聽課的欲望,希望老師在課堂上能夠實施多種教學方法。而且,他們對思政課的教學也并沒有提出過分的要求,提出的建議也都是合情合理且可以實踐完成的?,F(xiàn)總結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互動式:師生互動,交流溝通;設置主題游戲互動環(huán)節(jié);多講小案例、小故事等。第二部分,分組式:分組學習,開展主題辯論賽、知識競賽;主題演講,情景模擬(如模擬小法庭)、小品演示,進行正反案例分析、對比等。第三部分,實踐式:實踐教學,角色互換,讓學生“上講臺”;組織參加社會實踐;布置課后讀書任務、動手實踐作業(yè)(如制作PPT、微電影視頻等)等。第四部分,多媒體式:播放相關視頻;參觀歷史博物館等。學生希望通過以上教學方式來改變死氣沉沉的上課方式,增加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和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欲望,活躍課堂氣氛。為了積極迎合和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適應高考改革新形勢,必須加快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步伐。
3.1征求學生意見
雖然此次進行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一題問答式問卷調查,但卻了解了大學生的心聲和接受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現(xiàn)狀。開設思想政治課的目的就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操,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所有受調查者都認為上思想政治課對自身是有意義的,而且,他們提出的建議也都是合情合理的,并沒有過分的要求。所以,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是在當前大學生心中“枯燥乏味、無聽課欲望”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為此,課前應當首先征求授課班級同學的意見,盡量采用能令大家欣然接受的上課方式授課,增加廣大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和欲望,提高聽課效率。
3.2提升高校思政教師綜合素質
高校思政教師是實施、推進素質教育的主力軍,是大學生正確學習的指導者。為了配合我國高考改革方案的出臺與實施,為了滿足當代青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需要,必須提升高校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高校思政教師應在不斷豐富自身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同時,自覺加強人文素養(yǎng),成為具備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發(fā)展的教師,并將自身所學有效應用到思政課教學實踐當中,體現(xiàn)自身價值,不斷創(chuàng)新,強化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教學原則;遴選貼近學生的教學內容;實施師生、生生對話式的教學方法;突出實踐教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力求通俗化易懂的教學語言;爭取人人參與課堂,全員獲得新知,活躍課堂氛圍,增強思政課吸引力,滿足當代青年大學生求學需要。
3.3開展“供-需平衡式”教學模式
“供-需平衡式”教學模式,是指針對當前高考改革下培養(yǎng)出的新一代大學新生思想政治基礎,以及學生提出的教學建議或意見,教師靈活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提供適宜的思政課堂,滿足學生求學需要,達到師生之間供需平衡狀態(tài)的一種模式。該模式可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激情與活力,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時效性,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
首先,師生互動、交流溝通,教師講授課程涉及的主題范圍,讓學生自由選擇自身感興趣的主題進入下一步學習,而不是強行規(guī)定,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再進行分組,主題演講,主題辯論賽,書籍、視頻的讀后感、觀后感等讓學生表達個人觀點,暢談個人思想,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判辨能力。最后,進行組間評價、學生自愿評價、教師點評,文字和多媒體結合的方式講解課程內容,達到“互動-分組-實踐”再“互動-分組-實踐”無限循環(huán)形式的“供-需平衡式”教學模式,以此來傳播包括中華美德、道德修養(yǎng)、法律常識、哲學、史學等在內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在帶有激情和欲望的教學氛圍中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系統(tǒng),以求適應、滿足新一代青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實際需要。
總體來講,當前提出并實踐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成果突出,但仍不足以滿足當前的具體形式,尤其是在面對當前高考改革下培養(yǎng)出的新一代大學新生時。因此為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必須在充分了解高考改革內容的基礎上,繼續(xù)深化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樹立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發(fā)展觀,完善思政教學體系,形成以人為本的新型教學理念,充分發(fā)揮該課程應有的思想教育作用,順利完成高中生和大學生的接軌,增加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增強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欲望,拓寬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高青年大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意識,幫助當代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就業(yè)觀、婚姻觀等,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相信在廣大高校教師和大學生的共同能力下,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必定會取得圓滿成功。也希望本文提出的推進高校思想政治課教改措施,以及“供-需平衡式”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能夠為當前思政課教改貢獻力量。
[1] 朱漪.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研究述評[J].科教導刊, 2014,(3):115-117.
[2] 賀撒文.教學做合一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2014,37(1):133-135.
[3] 匡爾峰.PBL教學法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中的實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12, (4):161-164.
[4] 顏加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措施淺探[J].長江理工大學學報,2010,5(11):148-149.
[5] 章軍,鄭選斌.廣西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聯(lián)系社會熱點問題的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3,10(8):160-180.
[6] 蔡桂全.網絡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4,(7):17-19.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Objective: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to identify with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under the new high school teaching mode to cultivate a freshman to adapt to meet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the actual needs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integration, further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reform in China. Methods: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information and 5 years relevant literature on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to collect data, organize, research and systems analysis.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and 2014 two classes of freshman were a simple question quiz questionnair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of its own if it makes sense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or comment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Results: understand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our country, as well as basic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program, summed up the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new situation of reform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tudents are given based on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t proposed a set of feasible solutions, including the "supply -demand balance" type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Conclus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reform of university teaching political ideology of China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order to actively meet and satisfy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comply with the new situation, we must accelerate the pa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G64
A
1008-1151(2015)11-0103-03
2015-10-12
2013年廣西中醫(yī)藥大學校級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立項項目(2013D37)。
渠淑潔(1989-),女,山西人,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醫(yī)學社會學;董塔健,廣西中醫(yī)藥大學教授。
李源,男,廣西中醫(yī)藥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