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英
《文物春秋》2013年第1期刊載《〈唐張仁憲神道碑考〉補》[1]一文,蒙二位作者對拙文《唐張仁憲神道碑考》進行了補正,對張氏家族的郡望進行了分析和推測,并對文中幾處疏漏進行了指正。茲就此碑涉及的相關(guān)問題再作如下探討。
一、 關(guān)于張仲武家族的郡望
張仁憲神道碑載“其先清河人”,自言張氏家族的郡望在清河。《〈唐張仁憲神道碑考〉補》推測張氏郡望為范陽而非清河,是張仲武為抬高自己家族的郡望而冒稱的?!缎绿茣贰杜f唐書》均載張仲武為范陽人,對其家族郡望并未提及。唐代以前張氏郡望已達十余處[2],其中就有清河、范陽、常山等。唐初列入官方承認(rèn)的張氏郡望有6處:吳郡、清河、弘農(nóng)、南陽、梁國、沛郡。唐代孔至《姓氏雜錄》:“唐初,定清河張氏為乙門?!敝灵_元時期,張氏郡望已達13處之多,此時范陽張氏位列其中,范陽張氏的社會地位升至張氏郡望的第三位,清河為第二位。唐代張氏仕宦者人數(shù)實際上以范陽為最多(含襄陽、河?xùn)|、曲江等自言為范陽郡望者),達253人,清河張氏為192人。范陽一望的仕宦成功比例也是最高的,自言范陽郡望者有襄陽張柬之、曲江張九齡、洛陽張說、河?xùn)|張延賞,這些人的名望在唐代都是舉足輕重的。范陽張氏的始祖張華為西晉范陽方城人(今河北固安縣),至南朝梁時始成為遷居南方并獲得政治認(rèn)可的僑姓郡望。唐末肅、代、憲宗朝,中央僅承認(rèn)吳郡、清河、范陽三處張氏郡望。清河張氏在唐晚期已逐漸退出了中央政治社會,家族勢力影響日趨衰弱,因此張仲武舍范陽而冒稱清河郡望似無必要。
二、張仲武死亡及張直方逃奔長安的時間
張仲武世居范陽,其高祖張佐明為府兵高級軍官,應(yīng)該說在當(dāng)?shù)厥怯杏绊懥Φ?。但唐代晚期府兵制開始衰落,張仲武雖想入朝謀取政治出路,但礙于當(dāng)時情勢,也不得不承襲軍職,50余歲仍做雄武軍使。當(dāng)幽州兵變頻仍時,他抓住機會,在會昌元年(841)十月遣下屬吳仲舒入朝見宰相李德裕,求鎮(zhèn)幽州。李德裕認(rèn)為張仲武和幽州起于行伍的叛將如朱克融、李載義、楊志誠、史元忠、陳行泰、張絳等有很大的不同,于是在會昌二年(842)正月,以張仲武為盧龍節(jié)度使。
《新唐書》《舊唐書》均未載張仲武卒于唐大中何年,《資治通鑒》則載:“大中三年(849)二月癸巳,盧龍奏節(jié)度使張仲武薨,軍中立其子節(jié)度押牙直方。”這應(yīng)是朝廷得到奏報的時間,而非張仲武死亡的時間。不管張仲武是暴病而亡還是因其他意外而亡,他的死都是很突然的。從吳仲舒向李德裕報告幽州情勢時,說張仲武“五十余”[3]的時間推算,張仲武死時的年齡大約在60歲出頭。河北藩鎮(zhèn)歷來有子襲父職的傳統(tǒng),張氏也不例外,張氏家族會在第一時間立其子張直方接掌幽州的統(tǒng)治權(quán),而不會等待朝廷下詔,因此張仲武的死亡時間應(yīng)該早于大中三年(849)二月癸巳。張仁憲神道碑立于大中二年八月十二日,這時應(yīng)無變故,但很快張仲武就暴亡了。
據(jù)唐咸通十四年(873)《御史中丞閻好問墓志》[4],張仲武的侄子張德輔在張直方襲任盧龍留后(大中三年二月)不久,即發(fā)動家族內(nèi)部火并,欲奪取幽州的控制權(quán),但未能得逞?!堕惡脝柲怪尽份d:“明年冬,諫戶部(即張直方——引者注),吐以血誠,請覲龍闕?!睋?jù)此推算,張仲武的死亡時間應(yīng)該在大中二年冬天的八月至十二月之間,而不會到大中三年?!堕惡脝柲怪尽窙]有詳述張氏家族這場內(nèi)斗的范圍、規(guī)模和程度,所以我們不清楚張氏家族中張仲斌、張仲至在這場內(nèi)部奪權(quán)斗爭中的立場,但可以明確的是,內(nèi)斗最終以張直方的勝利而告終。大中三年(849)二月,張直方得到朝廷“盧龍留后”的任命,六月又被任為盧龍節(jié)度使。
張直方雖取得了幽州的統(tǒng)治權(quán),但他起于紈绔,不知經(jīng)營,執(zhí)掌幽州節(jié)鉞不到半年,便因“舉動多不法,畏下變起,乃托出畋奔京師”,舉家逃離幽州,奔赴長安[5]。這與史料所載基本吻合,《資治通鑒》載:“盧龍節(jié)度使張直方暴忍,喜游獵,軍中將作亂,直方知之。托言出獵,遂舉族逃歸京師,軍中推牙將周
三、張直方其人
張直方舉家奔長安后,唐宣宗遣使者郊勞,授以金吾大將軍,以其族大,給檢校工部尚書俸。張直方到長安后的一些事跡載于《新唐書》張仲武傳后,基本都是劣行和被貶的記載,而對于他酷愛游獵的描寫最多,如:“好馳獵,往往設(shè)置罘于道。”[7]“后居?xùn)|都,弋獵愈甚,洛陽飛鳥皆識之,見必群噪?!盵8]
張直方的這個特點還被當(dāng)時的文人作為素材寫成神怪小說。如唐安定三水(今陜西旬邑)人皇甫枚,唐懿宗咸通末年(873)曾為汝州魯山令,于五代后梁開平四年(910)著傳奇小說集《三水小牘》,記載晚唐(主要是咸通年間)的奇聞軼事,其中有一篇名為《王知古為狐招婿》,被收入北宋《太平廣記》“張直方”條[9]。再有,唐劉恂撰《嶺表錄異》卷上載張直方被貶龔州(今廣西平南縣)刺史修城時得一銅鼓事,被收入《太平廣記》卷205?;矢γ端鍪论E、時間與正史所載略有出入,但刻畫出了張直方浪蕩無行、驕橫殘暴的性格特點,這些性格弱點也是他最終招致禍端的根本原因。“廣明元年十二月甲申,脯時,黃巢前鋒將柴存入長安,金吾大將軍張直方帥文武數(shù)十人迎巢于灞上。己亥,左金吾大將軍張直方雖臣于巢,多納亡命,匿公卿于復(fù)壁,巢殺之?!盵10]而《新唐書》載:“黃巢犯京師,直方迎灞上,既而納亡命,謀劫巢報天子,公卿多依之。賊覺,屠其族?!盵11]雖然兩書的記述略有不同,但張直方的被殺標(biāo)志著曾顯赫一時的張仲武家族就此覆滅。
四、關(guān)于張仁憲歸葬文安的分析
張仁憲神道碑文載,75歲的張仁憲于唐貞元四年(788)卒于昌平(今北京昌平)官舍,“旋窆于文安縣”。昌平,唐屬幽州,文安屬瀛州(后改莫州),兩地相距約200公里,步行至少需要5天。對張仁憲卒后歸葬文安的原因,試做以下分析:
(一)張氏祖先張為,北魏時為瀛州刺史、清河伯。據(jù)《魏書·地形志》,瀛州領(lǐng)高陽、河間、章武三郡,文安為章武郡轄縣。文安縣隋代屬河間郡,唐代先屬瀛州,景云二年(711)以后屬莫州。碑文載“降及元魏,清河連偶,為郡臨燕”,可以推測張為就任瀛州刺史后定居在瀛州,具體地點無從考證,但有可能是居于文安。張仁憲祖父張佐明從軍入幽州府兵,后升任“幽州政和府右果毅都尉”,其家移居幽州的昌平縣,昌平縣屬幽州范陽郡——這也是史載張仲武為范陽人的依據(jù)。而張仁憲死后歸葬文安,說明文安是張仁憲認(rèn)定的故土,這也符合中國人葉落歸根的傳統(tǒng)觀念。
(二)唐末藩鎮(zhèn)權(quán)力更迭,多伴隨血腥的生殺予奪,有些軍閥悍將還為了泄私憤而發(fā)人祖墳。如《新唐書》載:“初,(李)載義母葬范陽,為楊志誠掘發(fā)。”張仲武久居邊陲兵亂之所,對爭權(quán)的種種亂行歷歷在目,心有所憚,應(yīng)在情理之中。昌平地處幽州北面要塞,是唐與奚、契丹征戰(zhàn)多年的邊陲重鎮(zhèn),社會難免動蕩。而文安靠近中原,社會相對穩(wěn)定,張仁憲卒葬文安故里,希冀陰安,有可能是他生前的愿望。
(三)張仁憲歸葬文安的時間為唐貞元四年(788),當(dāng)時應(yīng)該是張仁憲之子張光朝主持其歸葬,禮儀不會很隆重。張仁憲妻魯氏卒于22年之后,即元和五年(810),直到大中二年(848)才由昌平移至文安與夫合葬,此時張仲武已為幽州藩鎮(zhèn),割據(jù)一方,父、祖均獲朝廷贈官,禮儀自然與前大不相同,如神道碑文即大書張仲武的個人功績,不無炫耀顯貴、告慰祖先之意。
五、結(jié) 論
張直方的驕縱無道,被唐人當(dāng)作小說中的素材,其惡名遠播可見一斑,最終自取其禍,被黃巢屠族。張仁憲卒葬文安,說明他的祖籍是瀛州文安(唐后期改莫州),其冒望清河的可能性很小。對于張仁憲之子張光朝、孫張仲武并未與其葬在一處的原因,還有待今后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史料研究去揭開謎底。
[1]宋燕鵬,董劭偉:《〈唐張仁憲神道碑考〉補》,《文物春秋》2013年1期。
[2]郭鋒:《唐代士族個案研究——以吳郡、清河、范陽、敦煌張氏為中心》,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
[3]《舊唐書·張仲武傳》。
[4][6]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
[5][7][8][11]《新唐書·張仲武傳附》。
[9]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卷上《王知古為狐招婿》,載宋《太平廣記》卷455《張直方》。
[10]《資治通鑒》卷254。
〔責(zé)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