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伍春賢 劉海濤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是毛茛科芍藥屬落葉小灌木。作為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舊名還有木芍藥、鼠姑、鹿韭、白術、百雨金、花王、洛陽花、國色天香、富貴花等,原產于我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散生于海拔1500 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約3000 年前我國人民就認識了牡丹,而開始應用牡丹是把其作為藥用植物的,據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記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1972 年從甘肅武威縣的柏樹鄉(xiāng)發(fā)掘的東漢古墓出土的醫(yī)簡中,有把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記載,也可佐證。
至于牡丹的名稱由來,據《本草綱目》載:“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子,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苯倌陙碇参锓诸悓W家對我國牡丹野生種系自然分類進行了研究,最早為牡丹定拉丁學名者為英國分類學家Andrews,他是根據我國栽培牡丹予以命名的。由陳俊愉和程緒珂主編、1990 年出版的《中國花經》中,有對牡丹在我國的栽培歷史作了比較詳細的闡述。
把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約始于南北朝,至今約有1500 年了。如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有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久矣?!北彼嗡拇蟛繒坏摹短接[》也有載:“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 水際竹間多牡丹”。而據宋代余仁中本《顧虎頭畫列女傳》中,描繪了庭院栽植的木芍藥,顧虎頭是東晉畫家顧愷之(344~405),這樣牡丹的觀賞栽培始期又可提早100多年。
到了隋代,牡丹的栽培數量和范圍開始逐漸擴大,當時的皇家園林和達官顯貴的花園中已開始引種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觀賞的場面。據唐《海山記》記載:“隋帝辟地二百里為西苑(今洛陽西苑公園一帶),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隋都西苑種植牡丹與隋煬帝廣泛收集民間的奇花異草有關。
唐朝時,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在宮廷寺觀、富豪家院以及民間種植牡丹已十分普遍。白居易的詩句“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顯示出當時東都洛陽栽植和觀賞牡丹極盛之況。據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唐皇李隆基召至驪山,植牡丹萬本,色樣各不同?!边@說明當時已出現(xiàn)了種植牡丹的花師,也表明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刺激牡丹發(fā)展的原因,不僅是牡丹被眾多的人們喜愛,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而且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短茋费a》載:“人種以求利,本有值數萬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眾多的品種,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在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tǒng)完善,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xiàn)了一批理論專著,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 和《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張邦基《陳州牡丹記》、沈括《牡丹記》十卷等,記述了牡丹的擇地、花性、澆灌、留蕾、防蟲害、防霜凍、嫁接、育種等,總結出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栽培牡丹經驗。北宋時,洛陽人不單愛牡丹、種牡丹,更善于培育新品種,牡丹“不接則不佳”,他們用嫁接方法繁殖、固定芽變及優(yōu)良品種,這就是北宋時最突出的貢獻。
南宋時,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陽、開封移向南方的天彭(四川彭縣)、成都、杭州等地。在這些栽培地,首先引種了北方較好的品種,并與當地的少量品種進行了雜交(天然雜交),然后通過嫁接和播種的方法,從中選出更多更好的適宜南方氣候條件的生態(tài)型品種。陸游著的《天彭牡丹譜》中記述了洛陽牡丹品種70 余個。宋代洛陽牡丹已被推為天下之冠,遂有“洛陽花”之稱。
明清時,中國牡丹的栽培范圍已擴大到安徽的亳州、山東的曹州、北京、廣西的思恩、黑龍江的河州等地。明清時關于牡丹著述更多,如薛鳳翔所著的《亳州牡丹表》 和《牡丹八書》,從牡丹的種、栽、分、接、澆、養(yǎng)、醫(yī)和忌8 個方面進行了科學的總結。乾隆年間編纂的《洛陽縣志》中,則列出了古代和當時的牡丹品種共169 個。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據《曹州牡丹-附記七則》載:“右安門外草橋,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種花為業(yè),冬則溫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進御矣”。又據《五雜俎》載:“朝遷進御常有應時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時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數十金”。這表明當時牡丹的催花技術己達到相當的水平,而且此技術至今還在采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牡丹種植業(yè)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發(fā)展更是快速。特別是近幾年來,以山東菏澤與河南洛陽為代表的我國牡丹生產面積不斷擴大,產業(yè)化已有相當大規(guī)模,出口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對牡丹的各種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培育出了不少新品種,開發(fā)出了一系列牡丹的深加工產品,出版了一批較高學術價值的專著,如劉淑敏等的《牡丹》,周家琪的《牡丹》,喻衡的《曹州牡丹》、《菏澤牡丹》和《牡丹花》,魏澤圃等的《洛陽牡丹》,王泳梅的《中國牡丹》等。當前菏澤牡丹種植面積已達46 萬多畝,高居全國第一,出口量也最大,洛陽的牡丹面積則有15 萬余畝。
牡丹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早在公元724~749 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據說是由空海和尚帶去的。1330~1850 年間法國對引進的中國牡丹進行大量繁育,并培育出許多品種,1656 年荷蘭和東印度公司將中國牡丹引入荷蘭,1789 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從而使中國牡丹歐洲傳播開來,包括培育出來的品種達100 多個。美國于1820~1830 年才從中國引進中國牡丹,曾經培育了一種黑色花的品種。當今日本、法國、英國、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朝鮮、荷蘭、德國、加拿大等20 多個國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國的牡丹品種和栽培數量為最多。
作為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目前在我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牡丹的栽植分布區(qū),其中以河南洛陽與山東荷澤的牡丹最富盛名。牡丹品種目前已有1300 多個,花型花色豐富,花大色艷、花姿綽約、色香俱全、富麗堂皇、韻壓群芳,可以說是色、姿、香與韻俱佳,觀賞價值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