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瑤瑤
高中英語閱讀文本解讀之所感與所惑
潘瑤瑤
筆者有幸參加了2015年浙江省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參賽過程頗為“煎熬”,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煎熬的push,讓我獲益良多。
本文的反思內(nèi)容主要是談筆者在參賽過程中,針對文本解讀的所感及所惑。
剛拿到材料時,筆者通讀了五六遍,卻依然是一片茫然,即使文本信息并不分散,所要表達的意思也非常明確,但該從哪個角度出發(fā),將其作為切入點和線索導入,卻成了筆者備課的一大難題。所幸在戴軍熔老師的指導下,才慢慢打開了思路:以主題為線索,層層鋪墊,慢慢感知,最終升華主題。每一篇文本材料皆有一個主題,在高中階段,文本材料的主題多與學生息息相關(guān),每一個主題都由文本材料支撐,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在尋讀文本材料相關(guān)問題的信息后,對文本內(nèi)容加以整合,在教師的指導下感悟文本主題,并在此基礎上升華主題。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就是以ESTEEM這一個詞作為線索,在每一個相關(guān)環(huán)節(jié)引出每一個字母所代表的含義,最終升華ESTEEM這一詞所包含的內(nèi)在意義。
自然,文本解讀的切入點不只主題這一方面,語言、體裁、情感、文化等皆可成為切入點。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更為偏愛以主題為切入點,以為這正像是給一首詞配以主旋律,而語言、情感、文化等的滲透正如給歌曲配以各種不同的樂器伴奏,恰到好處的應用才能使這首歌曲更加動人。
日常教學中,教師最大的困惑就是語言點的講解,教師基本習慣于占用兩節(jié)課時間專門進行講解,在這些語言課堂中,有很多與該語言點相關(guān)的詞匯與表達,而檢測與應用語言點的方式就是單選、改錯、拼寫……毋庸置疑,語言點確實重要,但這樣的語言點課堂與檢測卻似乎勉強。因此,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盡力避免單獨組織語言點課堂,而是希望通過“that means”和讓學生感知的方式進行語言的教學,然后讓學生自主整理歸納所學語言。關(guān)于application,筆者一直覺得應該歸于語言的表達,即作文,不知可否。在這堂課中,筆者也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去教授語言,比如“be likely to...”“due to”“wear on”“self-worth”等,通過開始的自我介紹初識這些語言,或者通過paraphrase在文中解釋這些語言,并通過不斷的復現(xiàn),強化這些語言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筆者的困惑是:
1.若這層窗戶紙不捅破,點明這些語言的重要性,學生是否能夠明白學習這些語言的必要性?這或許需要教師在平常的點滴中慢慢提醒,讓學生養(yǎng)成習慣。
2.語言的應用應歸于語言的表達,因此,翻譯與作文尤其重要,農(nóng)村學校(以我所在的學校為例)應重視改變教師自身的思維形式。
思維的培養(yǎng)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若學生思維程度和語言程度不高,就很難對教師設置的批判性問題做出快速回答。因此,必須給予學in生 a b充oat分閱讀與思考的空間。同時,培養(yǎng)低階思維的問題顯得教師過于淺薄,設置高階思維的問題學生on t又he回 fiel答d不出來。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查找基本信息存在問題,偶爾會讓教師感覺比較吃力,所以o,ve教r a師 hol的e引導有必要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
一開始,筆者認為這么長篇幅的閱讀文本不可能在一節(jié)課內(nèi)完整地上完,尤其在學生英語水平不高的前提下,而且,教師對文本解讀內(nèi)容的取舍較為困難。所以,我的困惑是:既然教師不能最大程度在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掌控自己的課堂,為什么在組織全省范圍內(nèi)的觀摩課比賽時不找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達成雙贏?
體裁決定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語言使用技巧。筆者認為,教學需歸于體裁,讓學生能夠感悟該體裁的寫作目的和寫作語言的精妙,最終服務于個人寫作。
作者信息:312500,浙江紹興,浙江省新昌中學
觀課教師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