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8078(2015)04-0016-04
收稿日期:2015-01-03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5.04.04
作者簡介:劉保安(1962-),男,河南西平人,廣東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教授。
基金項目:2013年度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重點項目,項目編號:粵- 0012- A;廣東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科研團隊資助基金項目。
意象是考察詩人創(chuàng)造力的標準,因為意象是“詩的力量的源泉”:“思想、感情、意象……以及語言肌質(zhì)和節(jié)奏的這種密度,這種滲透,這種融匯,乃是詩的本質(zhì),詩的力量的源泉”。 [1](p196)弗羅斯特善用意象,學者們對此有過論述:“弗洛斯特的詩歌突出意象,與龐德的詩歌新感念十分合拍。” [2](p264)還有學者指出:弗羅斯特“從新英格蘭的鄉(xiāng)村擷取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意象和具體事例,含蓄地象征著外部的大世界,用極具區(qū)域特征的人和物來指涉具有普遍意義的哲理?!?[3](p144)有的學者認為,弗羅斯特“往往以新英格蘭的田園生活為題材,通過描繪自然風光和農(nóng)村的日常生活,引導讀者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和人生的真諦”。 [4](p365)觸覺意象主要指講話者或者聽話人用身體或者身體的某個部位所能感知的物象。由于觸覺意象是客觀物象作用于人的身體或者身體的某個部位后對人的感官和大腦產(chǎn)生的刺激和影響,因此,這類意象是由感知進而上升到認知的。正因為此,這種感知和認知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在詩歌層面,這種由感知到認知的升華凝結而成的意象往往滲透著詩人個人的情感和思想。弗羅斯特詩歌中有很多觸覺意象。學者們對弗羅斯特詩歌中其他種類的意象進行了深入的挖掘,但是對其詩歌中的觸覺意象的研究明顯不足,有鑒于此,對弗羅斯特詩歌中的觸覺意象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弗羅斯特的詩歌藝術。
一、弗羅斯特詩歌中觸覺意象的種類
弗羅斯特詩歌中的觸覺意象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兩種:
一是表示程度的觸覺意象。表示程度的觸覺意象如“他是冬日里微風一陣” [5](p25)(“風與窗臺上的花”),“夜晚的微風”(“我們的營地——在秋日的森林中”)等。微風的吹拂使人產(chǎn)生不同的感覺,夏日的微風給人的感覺是舒適和涼爽,而冬日的微風則會使人感到更加寒冷。再如“凍硬的積雪”(“不情愿”)、“凍硬的雪地”(“白樺樹”)、“冰變得越來越硬”以及“冰面又重新變得平滑”(“沿著小溪”)等。在這些詩行中,弗羅斯特使用觸覺意象集中描寫了冬日里的極度嚴寒天氣。
二是表示溫度的觸覺意象。表示溫度的觸覺意象有表現(xiàn)潮濕的如“潮潤的林中”(“風暴之歌”)、“秋天的濕潤”(“一粒幸運的橡樹籽”)、“路邊野花太潮濕”(“風暴之歌”),有表現(xiàn)溫度和熱度的如“溫暖的火”(“愛情和一道難題”)、“溫煦的火爐旁邊”(“風與窗臺上的花”)、“燒得太旺的火爐”(“斧柄”)、“溫暖的被窩”(“我要歌頌你喲——‘一’”)、“溫暖的陽光”(“絕望”)、“溫暖的原野”(“仲夏時節(jié)的鳥”)、“灼熱荒原”(“風和雨”)、“炎炎夏日”(“泥濘時節(jié)的兩個流浪工”)、“滾燙的身子”(“接受”)、“我們曾在炎熱中俯身”(“紅朱蘭”),“烈日當空酷熱難耐”(“割草”),“太陽烤熱的山坡使我的臉發(fā)燒”(“地利”);有展現(xiàn)寒冷的如“凜凜寒風”(“星星”)、“茫茫冰天雪地”(“雪”)、“冰涼的水雪”(“茅草屋頂”)、“夜黑風冷”(“埃姆斯伯里的藍綬帶”)、“一挖地人正倚鋤佇立迎著寒風”(“投資”),“一陣寒氣掠過湖面”(“仆人們的仆人”),“‘我得承認下這樣一場雪天很冷’”(“雪”),“在天就要黑盡時這么說一聲再見、/朝一片如此幼小的果林襲來的嚴寒/都使我想到這遠在農(nóng)場盡頭的果林”(“再見并注意保冷”);有描寫干燥的天氣的例如“夏風干燥”(“林中野花”)、“干燥溫暖的地上”(“我們歌唱的力量”)等。潮潤、溫暖、炎熱、寒冷、干燥都是新英格蘭天氣的真實寫照,然而它們給人帶來的感覺是不同的,這些感覺都是經(jīng)由人的肢體傳達到人的大腦之中的。溫暖常常給人帶來舒適、愜意的感覺,而潮潤、炎熱、干燥、寒冷等都會使人感覺難以忍受,同時也會讓人感到壓抑或煩悶??梢?觸覺意象給人的感受不僅僅是肢體方面的,而且也是精神層面的。
值得說明的是,弗羅斯特詩歌中表示溫度的觸覺意象遠遠多于表示程度的觸覺意象,這是因為弗羅斯特的許多詩歌都是以風霜雨雪和季節(jié)(尤其秋冬)為背景。因此,有的學者將弗羅斯特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黑夜、荒野、嚴冬和雪稱之為“冷色意象”。 [6](p26)弗羅斯特詩歌中經(jīng)常再現(xiàn)風霜雨雪的場景與其生活經(jīng)歷有一定關系。弗羅斯特成名前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馬薩諸塞州和新罕布什爾州度過的,這兩個州的冬天都是十分寒冷的,新罕布什爾州的降水量和降雪量都很大。
弗羅斯特以觸覺意象描寫天氣的詩篇往往具有象征意義?!兑掵B,在冬日黃昏》的第二行“空氣早已在嚴寒中凝滯”(“覓鳥,在冬日黃昏”)是對嚴寒天氣的實寫,也以嚴寒的天氣襯托詩中人的孤獨和寂寞。詩人以觸覺意象展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孤寂和西方社會的荒涼景象?!兑欢涯静瘛分械摹氨鶅龅恼訚傻亍奔让鑼懥撕涞奶鞖?也寫了詩中那個獨自漫步者的孤寂?!度丝谡{(diào)查員》中,詩人以觸覺意象“爐子冰涼”再現(xiàn)了西方社會的“人蹤絕滅”。
有時,弗羅斯特還會反復使用表示程度與溫度的觸覺意象,如《豆棚》中的第二、第三、第四詩節(jié)的前兩行:“在剛砍了樹的那片狹長的空地/就五月一日來說陽光實在太熱,……//無論在何處只要有潮濕的洼地/就有青蛙發(fā)出成千上萬的尖鳴,……//空地上到處都堆有白樺樹條! /剛被斧子砍下,新鮮而結實?!北硎境潭鹊挠|覺意象與表示溫度的觸覺意象的反復再現(xiàn)集中突出了那片空地的狀況。
應該說明的是,弗羅斯特詩歌中的一些觸覺意象與視覺意象的劃分不是十分明顯的?!段业暮分械摹按拄?shù)奈黠L從側面吹來,/把什么東西猛然拋在我臉上——”既可以視為觸覺意象也可以視為視覺意象,因為人們既可以感受到粗魯?shù)奈黠L也可以看到強勁的西風。有的時候,弗羅斯特詩歌中的觸覺意象與視覺意象和動覺意象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我們可以認為,“我會感到梯子隨壓彎的樹枝晃動”(“摘蘋果之后”)既是觸覺意象,也是視覺意象或動覺意象。因為摘蘋果的人是站在梯子上,他只能感覺到梯子的晃動,而站在樹旁邊的人則會看到梯子的晃動。
二、弗羅斯特詩歌中觸覺意象的呈現(xiàn)方式
弗羅斯特詩歌中的觸覺意象主要以以下幾種方式呈現(xiàn)出來:
(一)觸覺意象與視覺意象相結合 弗羅斯特常常將觸覺意象與視覺意象相結合在一起使用。例如“讓路邊凍硬的雪堆融化流淌”(“致春風”) 中,“凍硬”是觸覺意象,“雪堆融化流淌”既是視覺意象又是動覺意象。弗羅斯特以此不僅將春風的威力展現(xiàn)了出來,而且有效地將雪融化時的情景描繪得十分生動,給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運石橇上的一顆星》中的“一塊石頭又黑又冷”也是將觸覺意象與視覺意象結合在一起的范例。視覺意象“黑”與觸覺意象結合在一起集中再現(xiàn)了石頭的特征?!斑@種大波浪干燥而褐黃”(“沙丘”)中,弗羅斯特將觸覺意象(干燥)與視覺意象(褐黃)結合起來,將大海中的波浪的溫度與色彩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再如“在他倆被拋進大海之前,/他倆親吻,吸著對方的氣息。/他倆互相摟緊對方的脖子,/擁抱著沉入冰冷與黑暗,/用自身充當婚宴去喂鯊魚?!?“馬德拉群島之發(fā)現(xiàn)”)觸覺意象“冰冷”與視覺意象“黑暗”結合在一起共同說明大海的狀況。弗羅斯特旨在以此突出強調(diào)沖破道德底線的這對情侶所受到的嚴厲懲罰?!斑@兒色彩濃艷芳澤馥郁空氣潮濕”(“氣氛”)中,詩人將視覺意象(色彩濃艷)、嗅覺意象(芳澤馥郁)和觸覺意象(空氣潮濕)結合在一起,集中再現(xiàn)了花園中被一道墻遮掩的地方花兒散發(fā)出的芳香、花兒濃艷的色彩以及潮濕的空氣。弗羅斯特將觸覺意象與視覺意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描寫的物象更加具體生動,栩栩如生,從而獲得了更為鮮明生動的藝術效果。
(二)兩個觸覺意象相結合 弗羅斯特還將兩個觸覺意象結合在一起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弗羅斯特有時在同一詩行中將兩個觸覺意象結合在一起使用。例如“土壤的性質(zhì)也發(fā)熱發(fā)燙”(“運石橇上的一顆星”),詩人將兩個表現(xiàn)熱度的觸覺意象“發(fā)熱”和“發(fā)燙”結合在一起集中描寫了土壤的性質(zhì),并且十分有效地將土壤的特性凸顯出來。
有的時候,弗羅斯特還會將兩個觸覺形容詞結合在一起共同修飾一個名詞,以此使描寫的物象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更加清晰更加分明。如“在春天干燥溫暖的地上”(“我們歌唱的力量”)寫的是由于春天的到來,嚴寒漸去漸遠,但是由于雨水不足,大地顯得十分干燥。詩人以寥寥數(shù)語將春日的大地描繪得淋漓盡致。再如“濕漉漉冷颼颼的風/從我身后的山上不斷吹來。”(“在英格蘭”)寫風給人帶來潮濕和冷的感覺?!耙驗槟秋L是英格蘭的風——/永遠清爽的濕漉漉的海風”(“在英格蘭”)寫海風盡管濕漉漉的,但是卻給人清爽之感。詩人通過寫風展現(xiàn)了自己對英格蘭的熱愛之情。兩個觸覺意象結合在一起,突出強調(diào)了所展現(xiàn)的物象,單個的觸覺意象是難以創(chuàng)造如此極佳的藝術效果的。
(三)擬人 擬人是修辭學中的一個術語。弗羅斯特善于以擬人化的手法將觸覺意象展現(xiàn)出來。弗羅斯特對觸覺意象予以擬人化的處理,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體,更加形象生動,以求給讀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弗羅斯特用擬人化手法賦予嚴寒人類的行為能力:“不眠的我們正忍住不去注意/爐火熄滅后寒冷爬得多近——”(“害怕風暴)暴風雪在夜晚不期而至,室內(nèi)的一家人對此充滿了恐懼之感,而屋內(nèi)的爐火熄滅之后,他們不得不直面寒冷的步步逼近。被擬人化的寒冷似惡魔,令人恐懼?!皣篮畷ψ?鐘樓上那個鐘/的鍍金指針,/從而停止它們/前進的腳步?!?“我要歌頌你喲——‘一’”)嚴寒是弗羅斯特在新英格蘭的真實生活經(jīng)歷,詩人以此再現(xiàn)了大自然的威力以及人在面對自然時的尷尬和窘境。在詩人的筆下,風具有人的特性。詩中的西風缺乏紳士風度,顯得十分粗魯無禮:“粗魯?shù)奈黠L從側面吹來”(“我的蝴蝶”),“三個人站著仔細聽狂風再次發(fā)威,/風剛才夾著大雪猛撞了一陣房子,/然后又無拘無束地呼嘯?!?“雪”)在《清朗而且更冷》的第二詩節(jié)中,詩人將寒風擬人化:“當我沿小徑穿過那片公地,/頭頂上的天空蒼白而蕭瑟;/在一陣子寒風的逼迫之下,/我看見有顆樹剩一枝樹葉,/其余樹枝成了無葉的木棍”。弗羅斯特使用擬人化手法將觸覺意象展現(xiàn)出來,增加了其詩歌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使其詩歌語言極富感染力。同時,這一方式使描寫的事物具有親切感,有助于調(diào)動讀者的情緒,進而打動讀者感染讀者。這一方式也有助于詩人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感。
(四)比喻 弗羅斯特還會以比喻的手法將觸覺意象呈現(xiàn)出來。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明喻如“我斷定這水晶般的寒冷/不過是白雪上再添嚴霜,/如金上敷金,難以增光?!?“覓鳥,在冬日黃昏”)詩中人在嚴寒的冬日里踏著茫茫白雪回家,站在小山頂上,眺望遠方,認為天氣已經(jīng)寒冷到了極致。詩中流露出的是詩中人面對極度寒冷天氣的無奈、抱怨、蔑視?不同的讀者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秲蓚€女巫》之一《科阿斯的女巫》中使用的明喻如:“我丈夫覺得我惟一的缺點/就是我往往在上床之前就已入睡,/尤其是在冬天,當床鋪比冰還涼,/身上的衣服比雪還冷的時候?!痹偃纭爱敃r雪鋪的臥床/肯定羽毛般松軟?!?“死者的遺物”)暗喻如“他是冬日里一陣寒風”(“風與窗臺上的花”)。詩人以嬌花和冬日的微風分別比喻一對戀人。由于嬌花眷戀溫暖,冬日的微風“關心的是白雪和堅冰,/關心的是枯草和孤鳥,/但卻幾乎不懂得愛情?!币虼?他們最終也沒有如愿地走到一起。弗羅斯特修辭中的比喻手法將觸覺意象呈現(xiàn)出來,使其描寫的物象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給讀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同時,這一呈現(xiàn)方式還能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讀者浮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在詩歌藝術層面上,這一呈現(xiàn)方式使詩歌語言極具感染力,易于打動讀者,烘托氛圍。
(五)對比 弗羅斯特還善于以對比的方式將觸覺意象呈現(xiàn)出來。如“‘但讓你覺得更怪的是那條河的水,/它永遠是夏天清涼,冬天暖和?!?“山”)以及“‘其實我并不認為水溫有什么變化。/你我都非常清楚,要說它暖/是同冷比,要說它冷是同熱比。’”(“山”)觸覺意象“清涼”和“暖和”、“暖”和“冷”、“冷”和“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以此將河水的獨特特征描繪得淋漓盡致。再如“你們使這四四方方的一小團空氣/靜謐,明亮而溫暖,盡管四周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寒冷和冰雪”(“雪”)?!皽嘏焙汀昂洹毙纬闪藦娏业膶Ρ?。同時,詩中還有視覺意象“明亮”和“黑暗”的對比?!赌康氖歉璩分?“寒冷”與“溫暖”也形成了極其明顯的對照:“人把一小口風深深吸進嘴中/并久久不張口,直到寒冷的/北風早已變成溫暖的南風,/然后才有板有眼地將其吹出?!薄段覀兏璩牧α俊分?“干燥溫暖”的大地與濕冷的大地形成了明晰的比照:“下雪了,在春天干燥溫暖的地上/雪花找不到可以落腳成形的地方。/為把大地變濕變冷雪花前赴后繼,/可它們?nèi)匀浑y以占有永久性陣地。”由于春天的到來,大地漸漸變暖,但是天空中偶爾還會有雪花飄落,但雪花剛一觸地就被溫暖的土地融化。又如“我已感覺到腳下草地的寒氣,頭上卻是紅日當空/”(“尋找紫邊蘭“)?!昂畾狻迸c“紅日當空”構成強烈的對比,詩人以此展現(xiàn)了夏天已經(jīng)過去,“秋天就要到了”。“太陽暖烘烘的但風卻很涼”(“泥濘時節(jié)的兩個流浪工”)以溫暖的太陽和涼風的對照勾勒出四月里多變的天氣。弗羅斯特以對比的方式將觸覺意象呈現(xiàn)出來,有效地突出了所描寫的物象,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同時,用對比的方式將觸覺意象呈現(xiàn)出來,還使詩作具有極強的吸引力,賦予詩作無限的生命力,也有助于真實地再現(xiàn)詩人復雜的思想情感。
此外,弗羅斯特的一些詩歌的題目也會呈現(xiàn)出觸覺意象,如《清朗并更冷些》、《清朗而且更冷》、《火與冰》、《再見并注意保冷》、《冬天的風》等。從這些詩歌的題目中,我們可以直接發(fā)現(xiàn)一些觸覺意象。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弗羅斯特詩歌中有很多觸覺意象。弗羅斯特詩歌中的觸覺意象是其生活經(jīng)歷的再現(xiàn),弗羅斯特將自己對新英格蘭的風霜雨雪、季節(jié)的變遷的感悟以詩的形式向讀者予以詮釋。這種肢體的感受經(jīng)由詩人的思辨往往充滿真知灼見。《希望之風險》中,觸覺意象“暖和”和嚴寒構成了極強的對比:“因為再暖和的地方/也會不惜一切代價/趁著這樣的時機/來一夜寒露嚴霜?!北砻婵磥?詩人描寫的是天氣的變化,實則以季節(jié)的變遷闡釋了居安思危的道理。弗羅斯特詩歌中的觸覺意象大多源自大自然、鄉(xiāng)村生活和日常經(jīng)歷。
文學是對現(xiàn)實的折射,現(xiàn)代詩人弗羅斯特的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研究弗羅斯特詩歌中的觸覺意象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詩人的生活歷程。由于弗羅斯特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往往將自己的主觀情思付諸于意象之中,因此,透過其詩中的意中之象,我們還可以準確地把握詩人的心路歷程,窺見隱藏在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復雜的思想情感以及其對自然、事物、社會、人生的認知和詩思。
弗羅斯特使用觸覺意象使描寫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具體、真實,可感可觸,弗羅斯特以意象觸覺為載體,為讀者描繪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物象。弗羅斯特詩歌中的觸覺意象賦予其詩歌語言極強的表現(xiàn)力,使其詩歌語言達到了高度凝練的佳境,這種凝練經(jīng)由讀者的闡釋迸發(fā)出一種彈性美。有的學者認為,弗羅斯特的詩歌“語言平易,寓意深刻,雅俗共賞,魅力四射”。 [7](p365)弗羅斯特詩歌質(zhì)樸的語言外表中往往具有深邃的含義?!端{漿果》中的拇指大和“天藍”是視覺意象,“沉甸甸”是觸覺意象:“一粒粒藍漿果有你的拇指頭那么大,/真正的天藍,沉甸甸的”(“藍漿果”)。兩個視覺意象和一個觸覺意象結合在一起有效地將藍漿果的狀態(tài)和特征描繪了出來。農(nóng)場詩人弗羅斯特對農(nóng)場和鄉(xiāng)村懷有特殊的感情。碩大的藍漿果是農(nóng)民辛苦勞動的成果,也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希望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像藍漿果一樣豐滿而又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