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崇波
(廣西文聯(lián) 民間文藝研究室,廣西 南寧 530023)
仫佬族民間故事是仫佬族人民在勞動和生活中口頭創(chuàng)作、口頭流傳的文學樣式,是仫佬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反映了仫佬族人民對生活的理解以及對民族歷史的獨特記憶。仫佬族民間故事從內(nèi)容和題材上可以分為幻想故事、生活(愛情)故事、動植物故事等,這些故事無論在內(nèi)容還是形式上,都獨具特色,有著仫佬族的文化烙印。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多元化、多樣性的文化特征。
民間文學是直接扎根于人民群眾生活土壤中的文學。各民族民間文學,從它產(chǎn)生的那一天起,就與人民的生活保持著血肉般的聯(lián)系。民間故事源于勞動人民群眾的生產(chǎn)與生活,它是民間文學的重要樣式。仫佬族聚居的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屬半山區(qū)地帶。境內(nèi)多高山大嶺,溝壑縱橫,河流密布。高山大嶺和溝壑間有原始森林和茂密的草木,森林和草木間生長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因此,仫佬族的民間故事具有濃郁的山林特色、稻作文化因子,反映了仫佬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及其相對應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
仫佬族是南方的稻作民族,過去的生活主要以農(nóng)業(yè)種植為主,漁獵經(jīng)商為輔。因此,在仫佬族民間故事中,人物活動多以耕作、打獵活動為背景,反映仫佬族民眾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生活。如《羅義射獅》在故事開頭就交待了仫佬族生活的環(huán)境:“古時候的仫佬山鄉(xiāng),這塊山谷地帶很像一條走廊。其間山林密布,刺蓬過人;溝壑縱橫,茅草遍地。前輩們歷盡艱辛,一鋤一鍬地開墾出盆一塊碗一塊似的耕地;還沒等到收獲的季節(jié),種下的五谷雜糧,不是被蚜蟲咬死了,就是被山豬、猴子、鳥雀偷吃了,顆粒無收,連種子都不剩?!惫适伦詈罅_義在鳳凰的幫助下馴服獅子,降服百獸,仫佬族山鄉(xiāng)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為結(jié)局。整個故事帶有濃郁的山林特色,映現(xiàn)稻作文化的影子。此外,人物的活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與狩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相關(guān),如《山鷹姑娘》《三堆造罐》《小黑炭》等等,這些故事開篇即交待了故事的人物都是從事打獵、種地、挖煤等生產(chǎn)活動,居住在山寨里。“在一個寨子里,住著兄弟倆,哥哥叫索洛,弟弟叫索尼。父母臨死時留給他們一支獵槍和一副弓箭,一間破竹樓,兄弟倆相依為命,一年四季爬山穿林打獵,到頭來還是挨餓受凍,長年過著黃連般的苦日子?!?《山鷹姑娘》)“從前,五里坡下居住著仫佬、壯、漢八九戶雜姓人家,又耕田地,又挖煤炭賣,過著半農(nóng)半工,半饑半飽的生活。”(《三堆造罐》)“當時的仫佬族山鄉(xiāng)有一個格佬,無田無地,無兒無女,只有一把煤斧和兩只煤簍,日里在窿道挖煤,夜里就在煤井旁邊的窩棚里棲身?!?《小黑炭》)有的故事更是直接指明是“仫佬族人”,如《墾王山》敘述的是仫佬先祖?zhèn)?,因為和皇帝語言不同,無法溝通,還反抗朝廷的徭役貢稅?;实塾谑桥杀?zhèn)壓,從北方往南方一路追擊。而《稼》中的故事卻直接表明,故事是發(fā)生在仫佬山鄉(xiāng)的?!皬那?,仫佬山鄉(xiāng)犀牛潭邊有個犀牛村,村頭有座破舊的草房,草房里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婦,兩口子種著幾塊旱田,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貧苦日子”。故事敘述仫佬族的英雄“稼”為窮人趕山造田,扎草為兵,苦練殺敵本領,一心推翻皇帝統(tǒng)治的英雄事跡。與“冬頭”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直至被迫害致死,還變成蜜蜂蟄死“冬頭”為父親報仇。再如《稼》的異本《石覽王》中這樣描敘:“你做粽巴山!”大山呼呼地響著往上升,變成尖頂粽巴山。他又指著對面的大石山說:“你做糍巴山!”大石山就嘩嘩響著向兩邊展開,變成又圓又扁的糍巴山。他要搬走粽巴山和糍巴山來造海,灌田,就順手拉起一根青藤說:“你做扁擔!?!鼻嗵亳R上變得圓滾滾的,“嗖”的一聲響,挺直了腰桿,變成一條粗又長的鐵扁擔,他使勁握緊鐵扁擔,“叭”的一聲穿透糍巴山,又“叭”的一聲穿透粽巴山,聳起扁膀一下子把兩座山挑了起來。因該故事主要流傳于羅城縣小長安、地州、石覽村一帶,故事在講述中突出這一帶石山、土嶺的特點,把周圍的尖山、穿山等自然景物聯(lián)系起來。顯示出鮮明的地域特點。此外,仫佬族民間故事中,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動物故事,其中的動物絕大多數(shù)都是山林動物,如虎、牛、猴子、山豬、兔子、蜈蚣、鷓鴣、斑鳩等,較少出現(xiàn)其他類型的動物。這些動物都是過去仫佬山鄉(xiāng)中常見的。故事形象生動地解釋了各種動物的形狀、特性,反映了仫佬族群眾在長期的農(nóng)業(yè)耕作、圍獵生活中對它們的探索與認識。
仫佬族的民間故事同樣表現(xiàn)了仫佬族生活中信仰的多元。仫佬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既信奉道教,也信奉佛教。既信奉原始宗教信仰中所崇拜的諸神,也信奉佛教、道教所崇拜的佛、神,還信奉人造神。懼怕鬼邪,因而驅(qū)鬼、趕邪、敬神就成為仫佬人一種不可缺少的祭祀活動。因此,《潘曼又贏了》中,潘曼為母親過七十大壽,放了九枚地雷炮,其中三響敬天,三響敬地,凸顯出天地在仫佬族信仰中的地位;《神棍》中“上山祭祖”的情節(jié),體現(xiàn)出仫佬族族對祖先的崇拜;《張鬼師怕豆腐》仲“驅(qū)鬼招魂”的情節(jié),則體現(xiàn)出仫佬族對逝者的敬畏;《獨龍羅盤》看風水,選吉日,體現(xiàn)了仫佬族對佛教的皈依;《三界的傳說》則有著鮮明的道教色彩。同時,在此類故事中還出現(xiàn)觀音、雷神、和尚、道士、鬼師等人物及寺廟、社王廟等場景、有建佛寺鑄銅鐘的故事情節(jié)。形象說明了仫佬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表明仫佬族民間故事蘊含“多神崇拜”以及“萬物有靈論”的文化積淀。仫佬族民眾在根據(jù)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審美理想創(chuàng)作民間故事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或是無意識地通過各種世俗生活的演繹傳達出自己的民間信仰與精神追求。
可見,仫佬族地區(qū)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仫佬族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賦予了仫佬族故事獨特的民族風格,孕育了仫佬族民間故事鮮明的民族色彩與地域特色。
小聚居,大雜居的生活方式,使仫佬族在生產(chǎn)、生活上與漢、壯、侗、毛南等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在與其他民族長期雜居的過程中,善于學習的仫佬族積極吸納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各種文化的交融使得仫佬族文化具有多元性。這種文化的多元性反映到仫佬族民間故事中,表現(xiàn)在故事中的人物、生活習俗等體現(xiàn)出漢、壯、毛南等民族文化因素,只是,在創(chuàng)作這些故事時,仫佬族民間故事家又按民族審美習慣進行重組和重構(gòu),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仫佬族特色又兼容其他民族特色的民間故事。
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仫佬族人在堅守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通過與漢、壯、毛南、侗等民族的交流學習,借鑒、吸收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不斷建構(gòu)自身文化,形成了具有仫佬族特色的文化。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使仫佬族民間故事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
三界是仫佬族民眾崇敬的民間神,《三界的傳說》講述具有神奇醫(yī)術(shù)三界,熱心為民治病,皇帝威逼他給自己的女兒、叔叔治病,但三界不從,皇帝將三界罩在大銅鐘里,要把三界燒死,但三界卻跳出銅鐘回家,繼續(xù)為鄉(xiāng)親們治病,最后成仙的故事。這則故事是從漢文古籍中的故事演化而來的,《古今圖書集成·梧州府部》說三界姓許,曾在山上遇仙,得一件上下無縫仙衣,又會給人治病,能道過去未來之事。由于三界有悖權(quán)貴,官府以其妖言惑眾之罪名,將他捕獲,關(guān)在一口大鐵鐘里,大鐘外面堆滿柴草,燒了三天三夜。當鐵鐘打開了,卻不見三界形跡,人們發(fā)現(xiàn)他當晚卻在其家鄉(xiāng)。這與仫佬傳說中三界被皇帝罩在大銅鐘里火燒的情節(jié)有相似之處。除了三界,仫佬族民間故事中也不乏漢族歷史人物、傳說人物的形象,如薛仁貴(《背馬坳的傳說》)、魯班(《潘曼的故事》),仫佬族人民根據(jù)自己的審美習慣和生活方式將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進行重組和創(chuàng)造,使作品深深地打上了仫佬族文化的烙印,也充分體現(xiàn)了漢族文化對仫佬族文化的影響。
仫佬族文化既汲取漢族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同時也與壯族等少數(shù)民族進行文化的交流,促進仫佬族文學的發(fā)展。如仫佬族的《猴子與螞蚱》講述猴子原來住在平原,一只螞蚱從山中飛到平原找食物,猴子不給它到平原沾光,要和它較量,誰贏誰住平原。山羊、兔子、山雞,竹鼠等聞聲圍過來,為螞蚱打抱不平。于是,螞蚱、猴子相斗。大公猴持大木棒先動手,朝螞蚱打去。螞蚱跳到母猴鼻尖,大公猴一棍打去,螞蚱跳走,卻把母猴打死。大公猴追打螞蚱,螞蚱飛到小猴子頭上,大公猴一棍打去,螞蚱跳走,又把小猴子打死了。大公猴又追打,螞蚱跳到一塊石頭上,它一棍打去,螞蚱跳走,卻把棍棒打斷了。在大伙的嘲笑聲中,猴子只得逃到山上去。故事解釋了猴子住山上的緣由。與同處嶺南的毛南族的故事《猴子為什么住山上》,侗族的《螞蚱和猴子打架》有相似之處。但仫佬族故事為一只螞蚱從山上來到平原與一只猴子斗,而毛南族、侗族故事卻是一群螞蚱與一群猴子斗,其中毛南族為它們同居田垌,猴子想攆走螞蚱,獨占田垌。侗族為石山上的猴子想占螞蚱的草坪,可見仫佬族的故事與之均有差異,而具有仫佬特色。再如仫佬族“狼外婆型”故事《發(fā)髻的來歷》和《勒英智斗婆獼》,是漢族和壯、侗、毛南諸族都流傳的故事,在仫佬族中流傳的故事與仫佬族婦女發(fā)式習俗掛鉤,這是仫佬族民間故事家根據(jù)民族生活與聚居地區(qū)自然風貌而變異的部分,有顯著的民族特色,表達了仫佬族人民的文化心態(tài)。
仫佬族在長期的與漢、壯等民族雜居的過程中,相互間有深入的接觸與交流,在與漢、壯等民族的文化交流過程中,自然受到這些民族文化的影響。仫佬族人民從中汲取營養(yǎng)發(fā)展本民族的文學,使仫佬族文學體現(xiàn)出顯著的仫佬族文化特色又內(nèi)涵著漢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因素,促進了仫佬族文學的發(fā)展。
仫佬族民間故事是仫佬族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仫佬族民間故事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它富有其他民族民間故事的共性特色,又獨具仫佬民族民間故事的個性特征,諸如結(jié)構(gòu)嚴謹、形式短小、手法多樣和故事質(zhì)樸等等,充盈著鮮明的仫佬民族口頭文學的藝術(shù)特色。
仫佬族的民間故事條理清楚,結(jié)構(gòu)完整,主線突出,因而構(gòu)成比較嚴謹?shù)恼Z篇。在表現(xiàn)上,主要角色鮮明,敘述描寫得當,因而顯得集中。在故事情節(jié)上,離奇曲折,變化多端,但又合乎情理,令人信服,因而生動感人。如《稼》的故事,“稼”是仫佬族的英雄,故事從他的出生講起,然后以他的活動為線,一直講到他被殺害后變成蜜蜂結(jié)束。結(jié)構(gòu)完整也不復雜,但情節(jié)曲折離奇,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層層推進。先是稼在犀牛潭遇到死去父親化身的犀牛,得到一根金犀牛毛,稼用犀牛毛制成神鞭為無田無地的鄉(xiāng)親趕山造田,進而與冬頭產(chǎn)生矛盾,引發(fā)沖突,冬頭帶領打手強搶稼的神鞭和鄉(xiāng)親們的新田地。稼燒掉神鞭到縣衙、州衙、京城告狀,但冬頭行賄送禮,稼反而挨打板子。告狀吃虧的稼決定造反,故事從這里向高潮發(fā)展。稼開始練習武藝,從犀牛那里要到第二根金毛,稼用石灰畫成三腳馬,口含犀牛毛向大白馬噴水,三腳馬突地站起,發(fā)出響雷般的長嘯,揚蹄奔到京城,鬧得京城亂紛紛?;实鄢龈媸?誰人捉得三腳馬,皇位讓他坐十春。稼趕到京城,捉住三腳馬,開弓射下皇榜。箭頭正中“十”字變成翻“千”字?;实鄯椿?、派兵捉他,稼騎馬回家鄉(xiāng)。跑馬射箭練武,準備起兵造反,皇帝派兵討伐。稼再次向犀牛求助。犀牛給他最后一根金毛,交待他用七七四十九天,扎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個草兵,用金毛灑上水,就會變成真兵。他在牛糞嶺扎草兵。冬頭把皇兵領到,放火燒山。時辰未夠,草兵失靈。稼從大火中突圍出來,騎上大白馬沖向敵群,大戰(zhàn)三天三夜。最后斗爭失敗,稼被砍頭殺害。故事到這里,本可以結(jié)束,但情節(jié)繼續(xù)推進。稼叫母親把自己的頭裝到壇里封好,九天九夜后開壇。稼的母親心急,不到時辰便開壇來看,稼的頭變成一窩黃蜂,只因不滿時辰,翅膀還嫩,飛不起來。只有三只飛去蟄死州官,三只飛到京城蟄皇帝,路途太遠。飛到京城已沒有氣力了。那些飛不起來的黃蜂,有些變成了蜜蜂,在山上筑蜂巢,采花釀蜜,澤被仫佬鄉(xiāng)親。這個故事情節(jié)復雜多變,但始終圍繞人物的斗爭活動為主線,稼的形象在曲折往復的情節(jié)中得到凸顯。而稼三次潛入犀牛潭得到三根金犀牛毛明顯屬于民間故事典型“三段式”結(jié)構(gòu)的運用。其他如《三件寶》講述孤兒“得寶”砍柴為生,砍多少柴,種回多少樹,從不馬虎偷懶,感動上地公公贈他“飛龍袍、百寶筒、金銀篩”三件寶。后地主強占“金銀篩”,得寶用飛龍袍卷財主女兒,飛到山洞下,用百寶筒念口訣要東西吃。財主女兒哄得寶去摘野果,偷了寶物飛回家中。得寶失人丟寶,只好摘野果當餐。有一天,他摘從未見過的鮮黃果子吃,吃后頭上長角。第二天摘青紫果子吃,頭上的角脫了。得寶用果子懲治財主要回了三件寶物。短小的故事,但得寶、獲寶、丟寶、寶物還家的情節(jié)卻曲折離奇。而《仫佬人的八月十五》講述“買糖佬”一家三口聯(lián)絡、發(fā)動仫佬人起來反抗外來侵略者,兒子犧牲了,母親抹干眼淚繼續(xù)兒子未競事業(yè),妻子倒下了,丈夫挺身而出,直到把侵略者打敗。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仫佬人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的斗爭精神在一波三折的故事結(jié)構(gòu)中得到了較好的表現(xiàn)。
民間故事源于生活本身,但又超越真實的生活合理范圍。它們既包含超自然的神化,又不乏異想天開的成分。仫佬族民間故事概莫能外。不管是關(guān)于生活的故事,抑或關(guān)于動植物的故事。在寫實的基礎上,都有著豐富的想象、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仫佬族人民憑借雄奇神化的想象,賦予故事中的人或物超常的本領,哪怕面對殊異的遭遇,也會發(fā)生特殊的異變,化險為夷。從而把人民的憧憬和期望在不能實現(xiàn)的情況下,當作可能的事件表現(xiàn)出來。這種頗具浪漫主義的色彩以及離奇的想象和幻想,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并與之存有密切的聯(lián)系的。例如《儂達搬山》的故事講述了仫佬山鄉(xiāng)處處是高山深谷,仫佬族沒有土地耕作,生活艱辛,仫佬族青年儂達要把群山搬走。在白胡子老人的指點下,他跟著白胡子老人的黃狗,翻越高山深谷,找到長在高山頂上的高大的木棉樹,儂達用木棉樹變成金扁擔挑山,他戳通一個個山頭,挑走一對對山峰,把山地挑出平壩。故事反映了仫佬族先民改造山區(qū)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殷切愿望,也反映了仫佬族地區(qū)分布在石山之間的較寬闊的田垌和若干“穿山”(石山半腰有穿空的洞)的地貌實況。仫佬族民間故事家用白胡老人、黃狗、木棉樹所化的扁擔等具有神異力的人物和動植物器物來幫助儂達,完成現(xiàn)實中難以完成的理想愿望。儂達用木棉扁擔挑山搬山的形象,反映了一個人口較少民族的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又如《首烏的故事》講述一個眉毛胡子都雪白的仫佬族老人,天天上山砍柴。有一天他上到清明山頂,砍下許多準備作犁弓、牛軛,扁擔、腳鍬柄的木料。但想要下山時,天卻黑了,他鉆進草蓬倒頭就睡。睡了不知多久,一道光亮掠過,老人見兩條金蛇藤閃射著金光慢慢向前移來,合成一條金鏈子,發(fā)出串串金花,一扭一擺跳起舞來,又分開漸漸縮回原來的方向。天亮后,他循向找去,只見兩條藤對攀在草蓬土。他細心挖起捧回家種下,金蛇藤越長越粗壯。老人年年砍下一些泡酒喝,過了不知多少年,白發(fā)轉(zhuǎn)烏,身板也挺直了。老人家“長壽公”的名聲傳到京城,皇帝派兵來搶藤,藤條飛走了?;时验L壽公打翻在地,燒了草棚走了。金蛇藤卻又飛回來,老人拔起,砍成一寸長一節(jié),分給眾人泡酒,自己卻上山而去。山下的人喝著金蛇藤后頭發(fā)變得又黑又亮,身體格外強壯。人們把這種植物稱“首烏”,酒稱“首烏酒”。故事解釋了首烏神奇的來歷和它帶給仫佬族人神奇的效果,一定程度的反映了仫佬族人的社會生活,故事可謂現(xiàn)實與幻想的結(jié)合?!镀呙门c蛇郎》故事中,七妹被大姐害死后靈魂變成小鳥、翠竹等來揭露、諷刺大姐的罪惡陰謀,最終使大姐受到懲罰、七妹復活夫妻團圓?!恶R脖子》上的銅錢講述一個欠債不還的人,死后變成馬來償還前世之債。這些死而復生、由人變物的奇異想象,折射出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的宗教影子,看似不合常理,卻以仫佬民族人民生產(chǎn)生活為基礎,是現(xiàn)實和想象的統(tǒng)一體,彰顯出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相結(jié)合的特性。
民間故事內(nèi)容的豐富性,決定了民間故事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和創(chuàng)作手法。仫佬族民間故事中,靈動運用了諷刺、擬人、夸張和對比等手法,凸顯仫佬族故事家嫻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豐富的寫作表現(xiàn)手法。諷刺手法常用于仫佬民間故事,并且多見于生活故事。如《一個美夢》中的貪得無厭的富人,《貪財?shù)呐泄佟分械摹昂谘劬σ姴坏冒足y子”的判官,《張鬼師怕豆腐》中的張姓鬼師,《供神》中迷信的父親,《獨龍羅盤》中濫竽充數(shù)的地理先生,都是仫佬民間故事針砭的對象。有關(guān)“潘曼”的故事,屬于機智人物故事類。機智人物的故事更具諷刺性與意蘊,比如,故事中的地方縣官、財主和奸商,它們的貪婪、自私和愚蠢備受諷刺;他們的驕橫跋扈、貪得無厭和為富不仁丑惡心態(tài)倍受揭露;而潘曼的聰明機智卻得到褒揚,給仫佬人民帶來巨大的精神慰藉,激起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弘揚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精氣神。
擬人手法也常用于仫佬族民間故事,但多見于動植物故事。在大量的動植物故事中,仫佬人民把大自然中的動植物都人格化,賦予它們語言描繪,給予它們行為描寫,催生它們的秉性和情感。仫佬族故事家將動植物擬人化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創(chuàng)作出《桃子樹下》《水牛和老虎》《雄雞報曉》《公雞、蜈蚣和馬鹿》《蚯蚓和螞蟻》《小麥姑娘臉上的淚痕》《杉樹和松樹》等動植物故事,借以解釋動植物的形狀、特性。故事里的動植物具有了人的語言、人的行為、人的思想和情感,已經(jīng)不再是自然界的生物種類,而是經(jīng)過人類藝術(shù)化加工后的動植物角色。這其實反映的是仫佬族社會的社會狀態(tài),仫佬族人的世界觀、道德觀,表現(xiàn)了仫佬族人民豐富的想象力。
對比也是仫佬族民間故事中常見的手法。仫佬族故事家善于通過故事中善惡、貧富、是非的對比揭示不同性格人物命運遭際和結(jié)局的不同。如《兩老庚》中善良的穆以與壞心眼的盧懷,《大鸞和小鸞》中貧窮善良的小鸞和富有貪心的大鸞,《兩個媳婦》中好吃懶做的春花與勤勞能干的菊花,《兄弟倆》中心毒手狠的老大和誠實年幼的老小等等。此類故事中,善良、勤勞、誠實的人最后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貪心、懶惰、狠毒的人最后或是被野獸吞吃、或是被雷劈死、被毒蛇咬死,無一善終。故事宣揚了善惡有報的倫理思想、批判了不勞而獲的心理,體現(xiàn)了仫佬族愛憎鮮明的道德觀。
綜上發(fā)現(xiàn),仫佬族民間故事積累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nèi)核,積淀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反映出仫佬族民族藝術(shù)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直接關(guān)系。仫佬族民間故事不僅折射出仫佬族發(fā)生發(fā)展的起源與歷程,還展現(xiàn)了仫佬族文化的原生性,體現(xiàn)出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契合性與共通性。可見,仫佬族民間故事具有一定的仫佬族史傳色彩。仫佬族民間故事對相關(guān)藝術(shù)技巧的追求、運用,不僅是仫佬族藝術(shù)成就的體現(xiàn),還呈現(xiàn)出本色童真的民族心理以及獎善罰惡的價值觀念,成為管窺仫佬族民族文化多樣性與歷史性的窗口和載體。
[1]包玉堂.仫佬族民間故事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2]潘琦,銀建軍,龍殿寶.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龍殿寶,吳盛枝,過偉.仫佬族文學史[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
[4]羅日澤,過竹,過偉.仫佬族風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
[5]吳保華,胡希窮.仫佬族的歷史與文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
[6]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志編輯委員會.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7]陽崇波.從民族習俗看仫佬族教育觀[J].廣西民族研究,2013(3):94-97.
[8]莫艷婷.從《潘曼的故事》看仫佬族文化特征[J].河池學院學報,2013(4):57-60,+90.
[9]吳大倫.萬山里的鳳和凰——仫佬族[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
[10]周鴻.文化特性與仫佬族文化資源開發(fā)探究[J].河池學院學報,2014(1):38-41.
[11]楊炳中.仫佬族文化與仫佬族文學[J].廣西社會科學,2007(6):161-164.
[12]張聯(lián)秀.京族民間動物故事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