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視域下的大學生的幸福觀
朱磊,李云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幸福是人類始終關注的主題,作為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幸福是每個人的終極追求。現(xiàn)實中的每個人都在向往著幸福,向著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努力地尋求著幸福。中國夢的提出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到來就是夢想成真的時候,我們追求夢想就是為了實現(xiàn)我們的幸福生活。大學生作為我們祖國的未來,一定要樹立科學的幸福觀,才能科學地理解和踐行中國夢,才能真正實現(xiàn)幸福生活。
關鍵詞:中國夢;大學生;幸福觀
(一)中國夢的內涵
2013年3月,習近平提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其基本內涵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1]中國夢不僅僅是民族夢、國家夢,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幸福夢,它的實現(xiàn)與我們每個中國人息息相關。中國夢的提出讓人們對自己的夢想有了一個科學的審視,對追求未來的幸福生活指明了方向。中國夢的本質是幸福夢,中國夢提出與實現(xiàn)過程都與人們的幸福生活緊密相連,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是中國夢的承載者和踐行者,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其踐行中國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幸福的內涵
關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有的人認為事業(yè)有成,家庭和睦就是幸福,有的人認為權利和金錢能給自己帶來幸福,還有的人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得到大家的認可是一種幸福。可能大家對幸福進行這樣或那樣的理解與回答。幸福是人生理想實現(xiàn)的心理體驗,是對人生具有重要意義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實現(xiàn)的心理體驗,是獲得了對于人生具有重大意義的利益的心理體驗。[2]幸福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后,內心產生的一種完滿的心理體驗,會使人感到滿足和愉悅。并且人是生活的主體,要分析幸福的內涵,必須從人自身出發(fā)。每個人都是獨立而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和人生閱歷,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每個人對幸福的認知程度是不一樣的。中國夢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也規(guī)范了每個人的個人夢想,個人夢想一定是符合國家夢想的價值規(guī)范的,是與社會價值導向相一致的。為了使大學生在追求幸福的時候能與中國夢的主旋律保持一致,與我國的主導價值規(guī)范相一致,我們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只有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幸福理念,他們才能合理地追求幸福、享受幸福。
(三)夢想與幸福的內在聯(lián)系
中國夢是由每個人的個人夢想構成的,追求夢想也是因為我們渴望幸福的生活,當我們感到幸福的時候,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們夢想成真的時候。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幸福是終極的和自足的,它就是一切行為的目的。”[3]每個人對生活都是存在期待、向往和憧憬的,這些既源于生活的現(xiàn)實,又源于人們對生活的理解。生活的現(xiàn)實與對生活的理解,構成了每個人幸福觀的現(xiàn)實基礎。中國夢讓我們每個人對未來有了新的期待,它讓我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有了方向,它讓我們每個人平凡的夢想與宏偉的國家夢想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也就是追求幸福生活的過程,依托于對現(xiàn)實生活理解的幸福觀科學與否直接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夢的認同程度和踐行的積極性。
當代的中國大學生,處在一個復雜多變的時期和環(huán)境下。他們朝氣蓬勃,但卻總是在迷茫中追求著自己理想中所謂的“幸?!睜顟B(tài)。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在多元化的選擇和沖擊下,他們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tài)、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和沖擊。過分關注物質帶來的快樂,忽視精神生活的富足;不能正確地對待挫折與不幸,對幸福的體驗能力較弱;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缺乏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這些都是當代大學生追求幸福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一)過分關注物質幸福,忽視精神幸福,幸福觀存在偏差
幸??梢苑譃槲镔|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質幸福是人的物質性需要得到實現(xiàn)和滿足的幸福感受,主要是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一種較低層次的幸福。精神幸福是人的精神需要得到滿足的狀態(tài),主要是指人的認知、理解、審美、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幸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的經濟有了穩(wěn)步快速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也日益富裕起來,這給我們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物質保障,但是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弊端也影響了當今大學生的價值觀。他們對于金錢的價值認識變得絕對化,片面的追求物質生活,崇尚炫耀性消費,追求非理性潮流,進行物質上的攀比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種純粹追求物質生活的富有,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體驗,并且很快就會被空虛和迷失感包圍。個人主義的蔓延也造成了大學生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生活態(tài)度散漫,對什么事情都抱有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忽視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幸福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后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既然是需要的滿足,那就應該有層次之分,精神富足才是最高層次的幸福。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幸
福觀教育的時候,一定要強調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幸福是人的一種心理體驗,是對當下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自我滿足感,只有精神生活得到了升華,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和幸福。
對城市道路每盞燈實現(xiàn)全面的感知、智能的控制、廣泛的交互和深度的融合,在滿足正常照明需求的前提下,通過智能調光、降功率、按需開關燈等管理方式,減少過度照明,電能節(jié)約率可達30%~60%。
(二)不能正確地對待挫折與不幸,體驗幸福的能力較弱
幸福是一種體驗能力,這種體驗不僅僅是直覺范圍內的體驗,更重要的是深入內心的體驗,所以對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也離不開教育的教化功能。當代大學生生活在物質比較富足的時代,按理說實現(xiàn)幸福的條件還是比較充裕的,但是很多大學生還是缺乏那種深入內心的幸福感受,尤其是遇到挫折和不幸的時候,對幸福的體驗就迅速下降。人的幸福因為人自身需求的多樣性和生活領域的多變性而具有復雜性的機制,不幸是幸福的否定面,幸福與不幸是一對辯證統(tǒng)一的矛盾。人們謀求幸福的命運不是一種凝固的“定勢”,而總是流動著,復合著程度不一的苦難、禍患等等的不幸。[4]所以處于發(fā)展期的大學生,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也必然伴會隨著不幸和挫折的考驗。既然追求幸福的過程中總會伴隨著挫折和不幸,那么大學生在樹立幸福觀的時候,就不僅僅要認識到幸福是什么,怎樣獲得幸福,還要思考怎樣對待不幸與挫折,怎樣提高面對不幸和戰(zhàn)勝挫折的心態(tài)和能力。
(三)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缺乏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
人作為主體,主體性是人的最高本質規(guī)定性。沒有主體性或喪失了主體性的人,只有活動而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他與動物沒有兩樣,不是“真正的人”。人要成為實踐的主體,充分發(fā)揮主體性的作用,是需要內部條件和外部的條件相配合,來激發(fā)人的主體性的,而激活人的主體性的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就是接受主體性教育。主體性教育是培養(yǎng)具有主體性的人,是能夠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社會實踐,更好促進全面發(fā)展的人。但是現(xiàn)在的高校教育在貫徹主體性教育方面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教師仍然按照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進行教學,以社會和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來培養(yǎng)學生,沒有以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主要導向來培養(yǎng)學生。并沒有真正地理解主體性教育的內涵,沒有把主體性教育系統(tǒng)地貫徹到理論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仍然處于被動的地位。這種忽視學生主體性的教育,不僅壓抑了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造成了學生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缺乏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
幸福不僅僅是追求物質生活帶來生存欲望的滿足感,幸福更多地承載著個人對于美好生活和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夢想。對幸福的認知和理解決定著人的幸福感受,針對當前大學生對幸福理解存在的種種偏差,我們必須引導當代大學生對幸福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和理解,大學生才能正確地樹立幸福目標,然后以積極健康的方式去實現(xiàn)人生價值,感受人生幸福。。
(一)正確處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提高大學生認知幸福的能力
當代大學生處于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新時期,國家的物質、經濟、文化、生態(tài)都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但是物質生活的快速提升,也造成了人們過分關注物質因素,輕視精神和道德的影響,對幸福的認知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人的幸福不是單一的物質生活富有就能獲得的,真正的幸福是指物質生活幸福與精神生活幸福的統(tǒng)一。幸福的獲得離不開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但是幸福的內容并不是指物質生活本身,它只有同豐富的精神生活結合起來的時候,才能成為實現(xiàn)幸福生活的物質基礎。幸福依賴于心靈上的完滿和精神上富足,在某種程度上,精神生活帶來的幸福體驗更長久更穩(wěn)定。所以大學生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要正確對待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的關系,要能權衡二者在人生中的價值和作用,面對物質幸福,我們要做到知足常樂,面對精神幸福,我們要不懈追求。幸福是建立在物質與精神相統(tǒng)一的基礎之上的,只有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才能真正實現(xiàn)物質與精神的統(tǒng)一,所以大學生必須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去認知幸福和追求幸福,才能獲得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和諧統(tǒng)一的幸福。
(二)樂觀面對不幸與挫折,提升大學生體驗幸福的能力
培養(yǎng)大學生面對挫折的樂觀心態(tài)是幸福觀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良好心態(tài)的培養(yǎng)也成為幸福觀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幸福是人的一種理想追求,是必須通過人的努力并且付出一定的代價才可能換取的。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生活隨時都面臨著挫折和困難,所以挫折教育就變得尤為重要了。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主要是提高其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增強其克服挫折的應變力和適應力。很多學生都害怕挫折,害怕處于逆境,認為這些都是不幸的遭遇。這就需要讓大學生對挫折和不幸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其實在人生旅途中,挫折和不幸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當我們面對逆境時那種夸大失敗與痛苦,消極逃避的悲觀態(tài)度。所以一定要引導大學生對挫折與不幸進行理性地認識,培養(yǎng)他們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心態(tài),鼓勵他們在挫折中積極地去克服困難和不幸,提升自己體驗幸福的能力。只有這樣,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他們才能穩(wěn)定自己的心態(tài),正確認識、發(fā)揮和利用自己的價值,更好地適應社會、貢獻社會。
(三)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大學生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
主體性是人的本質的最高體現(xiàn),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主體性的最集中、最充分的展現(xiàn)。自主性是主體性的前提,提高大學生的自主性就是要培養(yǎng)其自立意識,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都要注重獨立自覺地進行學習、選擇和追求,用理論和實踐去充實自己和發(fā)展自己。能動性是主體性的核心,提高大學生的能動性,就要激發(fā)其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主動性,敢于選擇,敢于驗證,不畏懼挫折和失敗,能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zhàn)。創(chuàng)造性是主體性的基本特征,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開展實踐教學,充分提高其創(chuàng)造性。在高校教學中,一定要高度重視主體性教育的貫徹實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將提高大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作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重要目標。只有充分激發(fā)起大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其創(chuàng)造力,才能真正增強其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3-24.
[2]孫英.幸福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18.
[3]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1.
[4]陳根法,吳仁杰.幸福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