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佩琴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學報編輯部,河北 承德 067000)
北方少數(shù)民族佛教文化傳承
——以承德外八廟為例
于佩琴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學報編輯部,河北 承德 067000)
我國北方居住著滿族、蒙古族、藏族等許多少數(shù)民族,他們自古崇信佛教。承德是全國首批確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舉世聞名的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1994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登瑫r期清政府為團結(jié)北部眾少數(shù)民族,維護邊疆地區(qū)安寧與穩(wěn)定,尊重他們對佛教的崇信,在山莊周圍興建了十二座金碧輝煌的喇嘛寺廟,成為我國北方規(guī)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圣地。這些散落在山莊周圍的皇家寺廟,積淀著深厚的民族宗教歷史文化資源,內(nèi)涵極其豐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這里都是內(nèi)地與蒙古諸部在宗教方面直接聯(lián)絡(luò)的主要寺院,成為清政府宗教活動的中心。至今普寧寺仍在舉行佛事活動,在北方影響巨大。這些寺廟融合多民族宗教建筑風格,供奉多而全,且造型藝術(shù)價值極高,大量佛像、碑刻、楹聯(lián)等體現(xiàn)民族宗教文化的載體,不僅在我國北方地區(qū)、而且在世界范圍也極為罕見。因此,對如此深厚的民族宗教資源進行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
北方少數(shù)民族;佛教文化;外八廟;供奉佛像;禮佛盛況
我國北方居住著滿族、蒙古族、藏族等許多少數(shù)民族,他們自古崇信佛教。承德是全國首批確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舉世聞名的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1994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登瑫r期清政府為團結(jié)北部邊疆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尊重他們對佛教的崇信,在山莊周圍興建了十二座金碧輝煌的喇嘛寺廟,成為我國北方規(guī)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圣地。這些散落在山莊周圍的皇家寺廟,積淀著深厚的民族宗教歷史文化資源,內(nèi)涵極其豐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這里都是內(nèi)地與蒙古諸部在宗教方面直接聯(lián)絡(luò)的主要寺院,成為清政府宗教活動的中心。至今普寧寺仍在舉行佛事活動,在北方影響巨大。這些寺廟融合多民族宗教建筑風格,供奉多而全,且造型藝術(shù)價值極高,大量佛像、碑刻、楹聯(lián)等體現(xiàn)民族宗教文化的載體,不僅在我國北方地區(qū)、而且在世界范圍也極為罕見。因此,對如此深厚的民族宗教資源進行研究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而且可以大大提升承德的宗教民族文化遺產(chǎn)群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外八廟是“康乾盛世”清帝在我國北方興建的最大的皇家藏傳佛教寺廟群,它所包含的佛教藝術(shù)內(nèi)容十分豐富。一座座廟宇中供奉著數(shù)量眾多、栩栩如生、千姿百態(tài)的佛像,顯示了清代高超的佛教造像藝術(shù)水準,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一)外八廟供佛全而多
康乾二帝為了加強與蒙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上層人物的往來,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宗教信仰,利用佛教懷柔蒙藏等地少數(shù)民族的政治和宗教上層人物,在避暑山莊外圍興建十二座藏傳佛教寺廟即外八廟,每一座寺廟的主殿供奉的主尊佛都各有側(cè)重,全面而又周到。這些佛像多為清代宮廷造辦處監(jiān)造,以藏傳佛教的造像體系為主流,佛像制造精美、細膩,體現(xiàn)了清代皇家審美趣味,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溥仁寺、溥善寺是康熙皇帝最早在承德興建的廟宇,其造像反映了康熙年間考究、秀美、富有寫實性的特點,技術(shù)精益求精,較多地保留了明末清初佛教塑像的藝術(shù)風格,代表了清代佛教造像的最高工藝水準。溥仁寺正殿供奉的是豎三世佛。西邊為主持過去世的迦葉佛,中間為主持現(xiàn)在世的釋迦牟尼佛,東邊為主持未來世的彌勒佛。在釋迦牟尼佛兩側(cè)有兩尊羅漢像,左邊為摩柯迦葉,右邊為阿難。三世佛面目豐圓適中,表情慈祥,較為秀美,雙眼較為寫實,身著袈裟呈跏趺吉祥座。左右脅侍比例舒適,神態(tài)平和自若,富有生活氣息。溥善寺形制與溥仁寺相同,東西配殿內(nèi)供奉蒙古各部王公,為康熙皇帝祝壽而敬獻的銅鎏金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
除溥仁寺、溥善寺之外的其他寺廟,均為乾隆時期建造。乾隆對于在承德敕建寺廟中供奉佛像的制造極為重視,他親自過問佛像的樣式,因而造像制作工藝精細,其佛像各自具有鮮明的特點。普寧寺大乘之閣中的主尊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通高23.7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大佛,1999年入選世界吉尼斯記錄。安遠廟的主體建筑普度殿,殿內(nèi)第一層供奉主尊綠度母,佛像木雕金漆,頭戴寶冠,面貌慈祥,體態(tài)豐滿,線條流暢,雕刻精美。綠度母相傳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是藏傳佛教本尊之一。普樂寺的主體建筑旭光閣曼陀羅中央供奉主尊上樂王佛,俗稱歡喜佛,為雙身銅像,主臂擁抱明妃金剛亥母裸體,呈男女交歡狀,此像是承德寺廟歡喜佛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所謂歡喜佛,多指密宗佛像中的雙身佛像,是藏傳佛教密宗的菩薩名,其佛像為上樂金剛與明妃金剛亥母的合抱像,是喇嘛教密宗中一種最高級的修觀本尊佛。普陀宗乘之廟的主殿萬法歸一殿中,供奉著一尊銅旃檀釋迦牟尼佛站像。據(jù)說這是古印度優(yōu)填王,為紀念釋迦牟尼佛,仿其生前形象用旃檀木雕塑的釋迦像。殊像寺的會乘閣和寶相閣主尊都是文殊菩薩。寶相閣的這尊木雕文殊騎著綠鬃的白獅子,面容慈祥、莊嚴,服飾飄然若飛,雕刻精細入微。殊像寺又有乾隆家廟之稱,會乘閣內(nèi)懸掛乾隆御筆詩匾“殊像亦非殊,堂堂如是乎。雙峰恒并峙,半里弗多紆。法爾現(xiàn)童子,巍然具丈夫。丹書過情頌,笑豈是真吾。”詩中暗示這里供奉的主尊就是皇帝自己。據(jù)傳這尊文殊菩薩像是按乾隆皇帝的御容雕塑的。須彌福壽之廟主殿妙高莊嚴殿,供奉著一尊木雕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塑像,獨具特色。他頭帶黃色尖頂僧帽,雙足結(jié)跏趺坐于蓮臺之上,雙手在胸前作轉(zhuǎn)法輪印。雙手各捻一支纏繞的盛開蓮花,蓮花生在雙肩上,雙肩的蓮花上分別放一疊經(jīng)書與一支寶劍。經(jīng)書狀的法器名為寶篋,篋本是古印度盛貝葉經(jīng)的小匣子,后代指佛經(jīng)。大師造像面帶微笑,寧靜中略顯慈祥,生動地刻畫出大師生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性格特征。普佑寺的主殿法輪殿,殿內(nèi)供奉的主尊釋迦佛像還有一段傳奇的經(jīng)歷。達什達瓦部因不滿沙俄的統(tǒng)治,不畏艱險,歷經(jīng)磨難,跋涉萬余里遷至承德時,從伊犁河畔帶來了被阿穆爾撒納燒毀的固爾扎廟中殘留的銅佛像殘片,敬獻乾隆皇帝,表達了佛教信徒的至誠之心。當時乾隆皇帝命熱河總管海保,將殘缺的銅佛像熔化,重新鑄造了一尊釋迦牟尼佛銅像,并將這尊重新熔鑄的佛像供奉在法輪殿內(nèi),還在這尊銅佛像背后銘文記述了這曲民族團結(jié)的凱歌。羅漢堂主殿內(nèi)供奉著五百零八尊木雕金漆羅漢塑像。這些羅漢悉為仿海寧安國寺制造。此次奉旨承造羅漢像的為原造羅漢像的杭州織造經(jīng)辦,所造羅漢身法、尺寸比上次更加精細。羅漢為小乘佛教修煉的最高果位。據(jù)西晉《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jīng)》載,五百羅漢是釋迦圓寂后,他所教過的弟子第一次聚會時所到的人數(shù)。承德五百羅漢中還增加了許多歷史、民間傳說人物,如面帶微笑、左手持扇、右手拿瓶的濟公。瘋僧的形象極為生動,他赤足雙腿交叉站立,雙目炯炯有神,嘴角歪斜,左手拿把破掃帚,身著破僧衣,是位敢于伸張正義、有膽有識的瘋僧。介子推實為春秋時晉國的貴族,寧肯餓死,也不接受晉文公的賞賜。這里塑造的介子推身背老母,兩人面帶微笑。劉海歷史上實有其人,多稱為“劉海戲蟾”。劉海塑像面帶微笑,左腿屈膝,右腿站立,左手向前斜指。這些羅漢造像法相精美,神采各異,活靈活現(xiàn),一尊尊羅漢,其神態(tài)無不惟妙惟肖,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廣安寺的主體建筑定慧樓,是喇嘛參禪修行之處。在群樓下層面南供奉五方佛,即東方阿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廣緣寺天王殿內(nèi)供奉著木雕大肚彌勒佛和泥塑四大天王。
承德外八廟所供奉佛像不僅制作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而且佛像數(shù)量巨大,數(shù)不勝數(shù)。外八廟的佛像究竟有多少,這是個很難說清的問題。由于歷史和人為的原因,外八廟中的佛像已十不存一,我們只能從相關(guān)的史料中一探究竟。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是乾隆后期修建的兩座規(guī)模宏大的廟宇,殿內(nèi)供奉的佛像數(shù)額巨大。據(jù)《普陀宗乘之廟佛像、供器、陳設(shè)等項清檔》記載,廟內(nèi)供奉佛像17652尊。在廟內(nèi)大紅臺的西側(cè)的千佛閣內(nèi)供奉著當時各少數(shù)民族王公向皇帝祝壽貢獻的千尊無量壽佛像。須彌福壽之廟建成后,蒙古四十八家王子為給皇帝祝壽敬獻了千尊無量壽佛供奉在千佛閣,其他內(nèi)外蒙古王公、文武大臣、官員等共造銅鍍金等無量壽佛像2299尊乘以9,合計為20691尊佛像,該廟內(nèi)供奉佛像21691尊。羅漢堂內(nèi)僅羅漢塑像就有508尊。廣安寺雖說在外八廟中占地面積最小,但由于此廟興建一是為皇太后祝壽,二為蒙古王公瞻禮,因此廟內(nèi)供奉佛像數(shù)額卻眾多。該廟的戒臺是佛教徒舉行受戒儀式的地方。三層戒臺,一層供奉護法神52尊,二層供奉護法神40尊,三層供奉29尊。群樓中的佛龕中供有3094尊喳喳佛,定慧樓內(nèi)供奉12尊佛像??傆?227尊。喳喳佛是藏傳佛教中以活佛的骨灰和藏泥用銅模翻出,然后涂上金粉而成的小佛像。外八廟中供奉的喳喳佛最高不超過20厘米,最小只有2厘米。佛像雖小,卻神態(tài)安詳莊嚴,比例勻稱。外八廟的佛像供奉中喳喳佛占相當大的比例,清代外八廟佛像供器等項清檔中記載了喳喳佛的供奉情況。普寧寺大乘之閣供奉喳喳無量壽佛10090尊;普陀宗乘之廟供奉喳喳無量壽佛693尊;須彌福壽之廟供奉喳喳佛16742尊;普佑寺供奉喳喳無量壽佛7尊;廣安寺供奉喳喳無量壽佛3094尊;殊像寺供奉喳喳無量壽佛1320尊;總計32000余尊,現(xiàn)保存下來的不足7000尊。另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溥仁寺供奉佛像約50余尊,溥善寺供奉佛像約150余尊,其中蒙古王公敬獻的佛像數(shù)量不詳,安遠廟約30余尊,廣緣寺約10余尊,普佑寺供奉佛像30余尊,普樂寺約30尊。粗略不完全統(tǒng)計外八廟供奉的佛像大約55000多尊。外八廟佛教造像種類包括祖師、佛、菩薩、度母、羅漢和空行護法等類別,囊括了藏傳佛教神像體系各種類別,可謂佛像大全。
(二)外八廟禮佛盛況
康乾時期,清帝在塞外承德避暑山莊周圍興建了十二座寺廟,這些皇帝敕建的藏傳佛教廟宇,是為滿足前來山莊覲見皇帝的蒙古各部少數(shù)民族王公貴族、宗教領(lǐng)袖拈香拜佛的需要而建的。蒙古各部篤信黃教,清帝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以藏傳佛教作為連接蒙藏民族的紐帶,廣泛開展民族宗教事務(wù)活動。伴隨著一座座寺廟的陸續(xù)落成,隆重的開光慶典、盛大法會、瞻禮拈香等宗教活動頻繁展開。由于這里每一座寺廟的建立都有鮮明的政治、宗教目的,因此,這里的盛大的禮佛活動,既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又蘊含著強烈的政治意義。在大清皇帝的運籌帷幄下,不論是喇嘛教的大活佛,還是蒙藏少數(shù)民族的王公貴族,清政府官員、皇室宗親都集中到承德,心悅誠服地覲見皇帝,歡天喜地地拈香拜佛。政治與宗教在這里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登墼诰唧w落實“興黃教”政策的過程中,卓有成效的舉措之一,就是在外八廟舉行盛大的宗教活動中,通過對藏傳佛教格魯派領(lǐng)袖的敬奉尊崇,利用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來感召和吸引蒙藏民族傾心朝廷。
外八廟中每一座寺廟的落成典禮,都是一次盛大的宗教活動。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為炫耀平定達瓦齊叛亂的武功和安撫蒙古諸部而建的普寧寺落成,乾隆皇帝率領(lǐng)宗室親王、大臣、和各民族王公貴族參加,舉行隆重開光典禮。此時舉部投歸清政府的達什達瓦部已遷居熱河安居,乾隆特命其大小頭目參加了普寧寺隆重的開光典禮儀式。在普寧寺廣場舉行了大型的跳步踏表演,俗稱“打鬼”活動,參加誦經(jīng)和跳踏步的喇嘛不下四百人。這是一種掃除惡魔的宗教表演藝術(shù)活動,來源于西藏、青海。據(jù)說是為了紀念鏟除搗毀佛教的“郎德瑪”而沿襲下來祛妖驅(qū)邪的佛事活動。大型的跳踏步參加的喇嘛有一百三四十人,身著各式錦繡鎧甲,頭戴大如笆斗的天神、鬼怪、海螺、骷髏、牛頭、鹿頭、佛冠等奇形怪狀的面具,手拿各種降魔法器,在震耳欲聾的鼓樂聲中天罡地煞等相繼出場,在廣場圍成一圈,打鬼即在圓圈內(nèi)進行,神怪魔影紛紛跳躍起舞。表演動作奇異、輕松、幽默,樂曲激昂、威武雄壯,具有濃郁的蒙藏民族特色。觀音菩薩的化身鹿仙優(yōu)美活潑的舞姿,把降服魔鬼的打鬼表演推向高潮。最后一幕“轉(zhuǎn)寺”開始,眾喇嘛抬著釋迦牟尼佛的轎亭、儀仗等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緩緩繞行三圈,眾喇嘛伴隨著鼓樂跳迎神舞。善男信女不斷地從轎亭底下穿過,據(jù)說可以得到佛的保佑。遠遠望去,五彩繽紛、香煙繚繞、樂曲激昂的宗教舞蹈隊伍,宛如天上降下的彩虹,如同置身于迷離的神話世界。全部表演歷時四個多小時,圍觀的群眾可達上萬人。當?shù)厍皝碛^看的百姓更是摩肩接踵,絡(luò)繹不絕。遠在蒙古各地的喇嘛親屬,前來看望自家的親人,喇嘛教的虔誠信徒也“磕拜香”,趕來參加,不管路程多遠,一步一磕頭,磕到普寧寺,這是孝子為父母消災(zāi)除病的至誠表現(xiàn)。乾隆做詩 《普寧寺觀佛事》,在小序中說:“蒙古等皆敬宗客巴黃教,故于山莊之北建此梵剎,聚黃衣者流,而唪梵唄。且達什達瓦余部歸降者向風慕化,咸使安居樂業(yè)。茲令演踏步法事,俾眾觀之?!痹娭袑懙馈跋簖埐教の┨炝Γ嫌遵売^與眾娛?!毙蜗蟮赜浭隽似諏幩麻_光禮佛并上演步踏法事的歡樂場面。
須彌福壽之廟是乾隆為迎接六世班禪前來祝壽而修建的駐錫講經(jīng)之所。清政府為落成開光典禮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規(guī)格俱照普陀宗乘之廟之例。據(jù)清檔記載,為大規(guī)模的誦經(jīng)活動準備了儀仗,包括:旗傘幡扇47對,瓜斧槍杖29對。還制作了頂幔、幡傘、纛幅、千佛衣、七衣、五衣、藏帽、丈尺衣、銀曼達、銅鏡、銅盤、苯巴壺、嗩吶、銅曉、竹經(jīng)板、桌張、木架、靶鼓等物件備用。為裝飾都罡殿群樓、供佛樓、白臺懸掛歡門幡,僅各色錦緞就用179匹。清帝對班禪的到來做了周密安排,沿途送迎,重賞不斷,僅賞賜的袈裟就有鑲嵌珍珠的和金絲袈裟及尋常袈裟若干套,還有鑲嵌寶石的御帽等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月二十二日,乾隆親臨須彌福壽之廟在妙高莊嚴殿舉行了盛大法會。藏傳佛教在明清之際形成四大活佛系統(tǒng),佛教徒對活佛表現(xiàn)出虔誠的信仰,相信活佛法力無邊?;罘鹦叛霾粌H是一種宗教行為,還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心理現(xiàn)象,并且內(nèi)化為蒙藏民族的一種心理寄托。班禪是藏區(qū)最重要的兩大活佛之一,地位尊崇,享有極高的宗教與世俗地位。因此,參加盛典的人員位高尊崇,史無前例。得知班禪前來為乾隆祝七旬萬壽,青海、蒙古等地的少數(shù)民族上層人物紛紛要求入覲。厄魯特、喀爾喀、杜爾伯特及內(nèi)蒙古、青海各部的王公貴族齊聚一堂。來承的皇室宗親、大臣等也爭先恐后參加慶典。章嘉國師與隨從班禪的三大寺堪布、各大德及眾僧職人員等參加了典禮儀式。須彌福壽之廟裝飾一新,無數(shù)條彩幡迎風飛舞,佛殿內(nèi)點燃著無數(shù)盞燈火,香煙繚繞彌漫。法樂齊奏,數(shù)百名喇嘛誦經(jīng)祈禱,低沉雄渾的梵音回蕩在須彌福壽之廟的上空。乾隆皇帝同班禪一起參觀了寺內(nèi)各佛殿,乾隆帝親臨拈香,六世班禪在大殿上唱誦無量壽經(jīng),章嘉國師親自翻譯。典禮結(jié)束在禪堂舉行豐盛的宴賞,乾隆還專門學習了藏語,并用藏語問候班禪,令班禪萬分感激和崇拜。班禪在熱河行宮的40天,頻繁參加各種宗教活動。每天率領(lǐng)眾僧為乾隆誦經(jīng)祝福,乾隆又兩次去須彌福壽之廟拈香,班禪向乾隆皇帝施無量壽佛大灌頂,以示洗滌塵世,進入佛境。在承德的皇室和蒙古王公爭先恐后求班禪摸頂,并向班禪捐獻供養(yǎng),求賜法名。其中賜予小公主的法名為“四朗白吉竹瑪”,為福祥度母之意。他還參加了七月十五舉行的盂蘭盆會。乾隆還特意在普寧寺安排了跳步踏表演,班禪親自扮演文殊菩薩,乾隆皇帝做詩以紀此事?!白a嵾h至鬯宗風,三接欣于避暑宮。敬一人而千萬悅,垂名冊亦乃予同。雪山青海胥增忭,色罽精金許獻忠。初見宛然舊相識,本來如是非神通?!痹娭屑让枋隽税喽U東行入覲途中蒙藏民族至誠供奉的情景,又表達了乾隆對六世班禪此行所取得的政治效果的高度贊譽。
外八廟的寺廟,不僅滿足喇嘛教禮佛的需要,還要考慮到喇嘛教徒受戒的需求。戒臺,是佛教徒舉行受戒儀式的場所,廣安寺的營建,除為皇太后祝壽外,乾隆皇帝還考慮到蒙古、新疆等少數(shù)民族諸部王公貴族覲見瞻禮和舉行法會、受戒儀式的需要,決定將安遠廟建成以戒臺為主要形式的藏式寺廟,以滿足蒙藏等少數(shù)民族的宗教需求。廣安寺建成時,乾隆皇帝參加了該寺的落成慶典法會。此后,每年蒙古諸部王公貴族到承德覲見,都在廣安寺舉行法會和瞻禮,章嘉活佛曾在此主持受戒儀式,為喇嘛教眾受戒,乾隆皇帝多次參加了蒙古等諸部王公貴族在此舉行的法會和瞻禮,據(jù)說還在此接受章嘉活佛為其進行的隆重受戒儀式。
康乾時期外八廟的宗教活動十分盛行,除日常的佛事活動外,還經(jīng)常舉行各種規(guī)模宏大、形式多樣的法會。外八廟喇嘛宗教活動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誦經(jīng),即誦念經(jīng)文,包括日常誦經(jīng)和各種法會中的誦經(jīng)。普寧寺是佛事活動最多的寺院。正月初八是“開經(jīng)日”,即開始誦經(jīng),正月十二日止。據(jù)說正月初八是佛祖講經(jīng)說法的日子。這天外八廟能誦經(jīng)的喇嘛都集中到普寧寺,在大雄寶殿月臺上設(shè)壇,南北縱列安放四排經(jīng)棹、蒲團,念經(jīng)的喇嘛,都頭戴僧冠,身披袈裟,皆跌跏坐好。各廟主事的達喇嘛在三世佛前就坐,由身份最高的達喇嘛,敲動木魚,搖響鈴杵,蘇拉達喇嘛雙手持鈸合擊,開始由翁斯達(文贊)領(lǐng)誦,眾僧齊聲誦和。喇嘛們念的經(jīng)文,都是藏文。經(jīng)卷呈長方形,寬三寸,長一尺以上,單篇,不裝訂。每念一段便有節(jié)奏地敲擊法鼓、擦鈸,吹奏蟒號,聲音圓渾而低沉。在燈火輝煌、香煙繚繞的佛堂內(nèi),充滿了神圣、超俗的宗教氛圍。
總之,民族與宗教問題是關(guān)系到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的大問題,清朝統(tǒng)治者高度重視民族與宗教問題。清王朝得以建立與鞏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同各民族的關(guān)系處理得比較得當??登蹫闋幦 F結(jié)蒙古族、藏族等各少數(shù)民族的上層人物,密切與他們的友好關(guān)系,從我國邊疆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信奉佛教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始終奉行“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的基本國策。為了籠絡(luò)眾少數(shù)民族,在全國廣修寺廟。為加強與蒙藏僧侶人員及上層人物的往來,在塞外熱河修建避暑山莊的同時,不惜投入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敕建融和我國各民族建筑風格的藏傳佛教寺廟群,它們是清帝在蒙、藏、京、承等地修建眾多寺廟中的典范。拱衛(wèi)在避暑山莊周圍金碧輝煌的外八廟,既彰顯了康乾盛世大清王朝的富有與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也滿足了前來朝覲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王公貴族、宗教領(lǐng)袖拈香、禮佛的宗教需要,不愧為我國北方最大的佛教圣地。
參考文獻:
[1]和珅,梁國治.欽定熱河志[M].文淵閣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
[2]避暑山莊研究會.避暑山莊論叢[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3]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故宮博物院,承德市人民政府.山莊研究[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
[4]常少如.藏傳佛教古寺雍和宮[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2.
[5]余梓東.清代民族政策研究[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3.8.
[6]梁啟超.中國佛教十六講[M].北京:長征出版社,2008.9.
[7]楊曾文.中國佛教基礎(chǔ)知識[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1.
[8]胡適.胡適講國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1.
[9]陳寶森.承德避暑山莊與外八廟[M].臺灣:臺海出版社,2012.
[10]馮樹林.承德寺廟與佛像[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12.
[11]蘭曉東.承德寺廟[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shù)出版社,2000.7.
Buddhist Culture Inheritance from the Northern Minorities——a Case Study of the Outlying Temples in Chengde
YU Pei-qi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e,Hebei 067000,China)
Many minorities live in Northern China like Manchu,Mogolian and Tibetan who believe in Buddhism.Chengde,a famous historical city in China,whose Mountain Resort and the outlying temples have been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y UNESCO in 1994.During the Qing Dynasty,the government built twelve fabulous Lama Temples which became the biggest holy place in Northern China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borderlines and make peace and respect their religious belief.Those temples around,rich with national and religious resources,have been the main connection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Until now,the Puning Temple holds religious rituals with great influences.Those temples are combinations of national religious art styles with great values which are quite rare around the world.So a research on this is of great academic value.
Northern Minorities;Buddhist Culture;the Outlying Temples;Buddha Worship;Worship Pageant
B925
:A
:2095-3763(2015)01-0001-05
2014-05-25
于佩琴(1958-),女,滿族,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編審。
2014年承德市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重點課題,北方少數(shù)民族佛教文化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1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