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召
(東南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210096)
柳宗元的詩歌今存一百六十余首,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卻兼?zhèn)浔婓w,古詩、律詩和絕句都有杰作;題材也很豐富,山水、詠懷以及寓言等均各具特色。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云:“柳州詩不多,體亦備眾家?!绷谠脑娨蚱洫毺氐娘L貌和高超的造詣在元和詩壇乃至整個中國詩史上別樹一幟。
柳宗元的人生經歷并不太復雜:他年輕時追隨王叔文集團,參加“永貞革新”;此后貶官永州司馬達十年之久;元和十年被召回京城,再貶柳州刺史。柳宗元的詩歌雖然不多,但是階段性的特點卻很突出,不論其體式還是題材,在柳宗元不同的人生階段上存在著一個比較明晰的演進過程。
柳宗元大部分詩歌創(chuàng)作于被貶謫之后,可以分成前后兩個階段:永州詩歌以五言為主,尤擅五古;柳州時期則主要是近體詩,最有代表性的是七律和七絕。這一變化,在元和七年至元和十年期間存在著一個過渡階段,并和劉禹錫的近體唱和有直接的關系。
柳宗元在永州時期創(chuàng)作最多的是五古。在詩歌風格上,他主要是師法陶、謝。所抒發(fā)的主要是貶謫情懷。貶謫永州的柳宗元和屈原有著相似的政治遭遇和放逐環(huán)境,故而深受《楚辭》的影響。《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鼻宕鷨虄|《劍溪說詩》卷一云:“柳州哀怨,騷人之苗裔,幽峭處亦近是?!绷谠乐萆剿娡谔接膶僦屑脑⒅鸪贾畤@和家國之思,如《南澗中題》:“去國魂已游,懷人淚空垂。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溪澗深處徘徊的身影正是他索寞心境在自然中的外化,詩歌感慨深沉而又風骨清峭。在風格上,柳宗元有些山水詩受到謝靈運的深刻影響。劉熙載《藝概·詩概》:“陶、謝并稱,韋、柳并稱。蘇州出于淵明,柳州出于康樂,殆各得其性之所近?!绷谠Хù笾x的一些五古山水詩善于鋪敘、刻畫工細,力求在模山范水的同時,消除政治挫折的塊壘,其風格也如謝詩一樣精深典奧,如《構法華寺西亭》、《初秋夜坐贈吳武陵》等。其次,柳宗元有些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詩歌語言簡淡,含蘊豐厚,極似陶淵明。蘇軾《評韓柳詩》云:“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所貴乎枯澹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也。”曾吉甫《筆墨閑錄》亦云:“《飲酒詩》絕似淵明”,“《田家詩》‘雞鳴村巷白’云云,又‘里胥夜經過’云云,絕有淵明風味?!边@類作品多是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閑適和歡娛的短章,如《首春逢耕者》、《冉溪》、《溪居》、《旦攜謝山人至愚池》等詩,都有陶詩的風味。柳宗元學陶諸作,是蓄憂憤于閑適恬淡之中。表面上的簡淡高逸,內在憂憤卻非常深厚,如《溪居》看似寫謫居的閑適,“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兩句,又可見詩人在貌似超逸淡泊的背后,仍有孤寂、悲憤在。柳宗元這些寄托孤傲情懷和政治失意的山水詩,詩境清冷而又韻味悠然。總之,柳宗元在永州時期的五古創(chuàng)作,受到了陶、謝和《楚辭》的深刻影響。清人汪森《韓柳詩選》曾有過很好的概括:“柳先生詩,其沖澹處似陶,而蒼秀處則兼乎謝,至其憂思郁結,纖徐凄婉之致,往往深得楚騷之遺?!?/p>
其實,柳宗元早年也擅長五律,今存最早的詩歌是五律《省試觀慶云圖詩》。貶謫永州初期,他還創(chuàng)作了兩首格律謹嚴、對仗精工的五言排律:元和三年的《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和元和四年的《酬韶州裴曹長使君寄道州呂八大使因以見示二十韻一首》。在后一首詩的序言中,柳宗元說:“韶州幸以詩見及,往復奇麗,邈不可慕,用韻尤為高絕,余因拾其余韻酬焉。凡為韶州所用者置不取,其聲律言數(shù)如之?!笨梢姡@是一首次韻詩,柳宗元有意在這首詩中不用對方用過的韻腳,用來展示自己在五律創(chuàng)作方面的造詣。不過,柳宗元在永州時期很少創(chuàng)作五律,卻把主要精力投向了五古創(chuàng)作,這可能有下面兩點原因:首先柳宗元此時潛心古學,永州又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幾乎沒有人和他唱和,所以他的五古創(chuàng)作和他的古文創(chuàng)作一樣,具有自覺意識,張耒《明道雜志》云:“柳少習時文,自遷謫后始專古學,有當世詩人之習耳?!逼浯?,永州秀麗的山水給他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作山水詩的環(huán)境,大謝的才情與遭遇和他心有戚戚;而貶官后的賦閑和陶淵明閑居有相似之處,陶淵明的恬淡和曠達有助于銷釋柳宗元心中的郁憤。
元和七年以后,柳宗元創(chuàng)作的興趣從古體又轉向了近體。此時的柳宗元想重返政壇,近體詩成了他向前輩投贈、與友人唱和的工具。元和七年柳宗元的岳父楊憑重返朝中任職,柳宗元寫了一首五十韻的五言排律,希望得到他的提攜,即《弘農公以碩德偉材屈于誣枉,左官三歲,復為大僚,天監(jiān)昭明,人心感悅,宗元竄伏湘浦,拜賀末由,謹獻詩五十韻以畢微志》。汪森《韓柳詩選》評價此詩云:“使事屬對之工,無一懈筆?!焙戊獭读x門讀書記》認為:“字字熔冶經史,無半點草料?!?/p>
次年,劉禹錫為張署創(chuàng)作了一首五十二韻的五言排律,柳宗元依其韻腳創(chuàng)作了八十韻的五言排律加以酬贈,即《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奉寄澧州張員外使君五十二韻之作,因其韻增至八十通贈二君子》。謝榛《四溟詩話》卷一評價此詩:“篇長韻險,逞其學問故爾?!蓖羯俄n柳詩選》稱:“用韻極奇險而無字不典,無意不穩(wěn)。六麻韻中字幾盡矣,而筆力寬綽有余,此可悟長詩用險韻之法。”總之,這兩首五排用典巧妙,對仗工切,尤其是大量押險韻,顯示出柳宗元在律詩方面的深厚造詣,是柳宗元的精心結撰之作。
隨著創(chuàng)作興趣轉向近體,柳宗元的七律、七絕藝術得到迅速發(fā)展,成為他晚期詩歌藝術的最大特點。柳宗元現(xiàn)存七律只有十首,數(shù)量很少但是藝術水平卻很高。在元和七年之前,柳宗元還沒有一首符合標準的七律,七絕也剛剛嘗試,只有兩三首,可見柳宗元此前創(chuàng)作的興趣并不在七言近體。元和五年柳宗元創(chuàng)作《冉溪》,此詩雖然是七言八句,但不對仗,也不合聲律,所以并不是合乎規(guī)則的七律。隨著柳宗元創(chuàng)作興趣轉向近體,柳宗元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七言體詩。本年十月,柳宗元創(chuàng)作了《聞籍田有感》:“天田不日降皇輿,留滯長沙歲又除。宣室無由問釐事,周南何處托成書?”該詩以貶謫長沙的賈誼和留滯周南的司馬遷自況,抒發(fā)了逐臣無緣參加國家盛典的悲哀和懷才不遇的牢騷,近藤元粹《柳柳州詩集》卷四云:“一聲一淚,自負亦甚矣。”此后,柳宗元還寫了《雨晴至江渡》:“江雨初晴思遠步,日西獨向愚溪渡。渡頭水落村徑成,撩亂浮槎在高樹。”此詩寫雨晴后江邊渡頭的退潮之景,所傳達的也是這一時期常見的孤獨落寞之情,體式上并不合乎七絕的格律要求。
在現(xiàn)存柳宗元的詩歌中,第一首合乎格律規(guī)則的七律創(chuàng)作于元和七年,是和劉禹錫的唱和之作。當時好友呂溫病死,劉禹錫、元稹等人都有吊唁之作。劉禹錫和柳宗元所擅長的詩體不同,柳宗元擅長古體,而劉禹錫擅長近體,他早年即致力于七律藝術,他是元和詩壇七律創(chuàng)作的代表詩人,喬億《劍溪說詩》卷下:“元和、長慶間……劉禹錫七言律絕……并出樂天之右。”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云:“李義山、劉夢得、杜牧之三人,筆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詩而不工古詩,七言尤工?!?/p>
劉禹錫創(chuàng)作的七律《哭呂衡州,時余方謫居》,柳宗元讀了這首詩后,和作一首《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并把這首詩歌贈給好友元稹和李景儉。元稹在此前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七律,所以柳宗元這首和詩下了很大工夫。該詩云:
衡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只令文字傳青簡,不使功名上景鐘。三畝空留懸罄室,九原猶寄若堂封。遙想荊州人物論,幾回中夜惜元龍。
呂溫卒于衡陽,故首句用衡山的天柱峰相比;次句“泣相逢”指劉、柳同哭;三、四句憐惜其文學足傳后世,但生前懷才不遇、功名寥落;五、六句寫呂溫官清且貧,室如懸磬,今已物化,徒見其墳冢;末句用典,元龍是三國名士陳登的字,年三十九而卒。后來劉備、劉表在荊州論天下人,嘆息陳登英年早逝。此時李景儉和元稹都在江陵,地屬荊州,此典暗指李、元二人對呂溫的悲憫之情。這首詩最工巧的是頷聯(lián)的對仗。“三畝”出自《淮南子》:“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也?!贝颂幹缸≌M小?!皯翼嗍摇背鲎浴蹲髠鳌焚夜辍笆胰鐟翼唷?;朱翌《猗覺寮雜記》:“言室中之物垂盡,以磬訓盡也?!薄熬旁笔菚x大夫的墓地所在,出自《禮記·檀弓》“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若堂封”出自《禮記·檀弓》“吾見封之若堂者矣”;鄭玄注云:“封:筑土為壟;堂,形四方而高?!边@一聯(lián)運用經傳語言,表達呂溫生前的貧困和死后的寂寞,語言典雅,對仗工穩(wěn),汪森《韓柳詩選》稱贊道:“用經傳事極穩(wěn)貼?!绷谠谕閰螠氐谋瘧K命運的同時,也暗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這雖然是柳宗元現(xiàn)存的第一首七律,卻具備很高的藝術水平。黃周星《唐詩快》卷十一稱贊道:“哀挽詩中最為得體。”
元和九年春夏之際,柳宗元又創(chuàng)作了一首七律?!稄拇拗胸┻^盧少府郊居》:
寓居湘岸四無鄰,世網難嬰每自珍。蒔藥閑庭延國老,開樽虛室值賢人。泉回淺石依高柳,逕轉垂藤間綠筠。聞道偏為五禽戲,出門鷗鳥更相親。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用典巧妙,對仗精工。三、四句一語雙關,因為甘草又稱國老,濁酒又稱賢人,所以既指稱事物,又暗含著對崔、盧二人的稱贊;末句用五禽戲引出鷗鳥相親,構思也很巧妙。上述兩首詩可以看出柳宗元在七律上關于用典、對仗、聲律方面的造詣,不過對仗太工,使事太巧,也可以看出他創(chuàng)作的刻苦態(tài)度。從元和七年至元和十年的三年期間,柳宗元只存有這兩首七律,可見,此時柳宗元對七律還抱著嘗試的態(tài)度。
元和十年正月,柳宗元和劉禹錫奉詔回長安,三月二人又再次被貶。在這段時間的長途奔波中,他們不斷以近體詩唱和,柳宗元的七律藝術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元和十年以后,柳宗元創(chuàng)作的熱情已從古體轉向了近體。在回京路上,柳宗元寫了不少七絕和親友酬唱,如《離觴不醉至驛卻寄相送諸公》、《詔追赴都回寄零陵親故》、《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李西川薦琴石》等。劉禹錫對柳宗元詩歌創(chuàng)作的轉變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他在此時和柳宗元進行了大量的近體詩唱和,如赴京途中柳宗元有五律《朗州竇常員外寄劉二十八詩見促行騎,走筆酬贈》和《善謔驛和劉夢得酹淳于先生》;再次遭受貶謫時的柳宗元有《重別夢得》(七絕)、《三贈劉員外》(五絕);柳宗元到達柳州后又寫了《殷賢戲批書后寄劉連州并示孟、侖二童》(七絕)、《重贈二首》(七絕)、《疊前》(七絕)、《疊后》(七絕)等。劉、柳的唱和也起到了相互切磋詩藝的作用,如柳宗元五律《答劉連州“邦”字》,不僅和劉禹錫以險韻相次韻,而且句子也更險怪。孫月峰《評點柳柳州集》卷四十二云:“險韻即用險句,亦系有意。”總之,劉、柳大量以近體唱和,改變了柳宗元貶謫永州時期封閉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并對他創(chuàng)作的熱情從古體轉向近體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劉、柳的唱和繼續(xù)推動了柳宗元七律藝術的發(fā)展。元和十年二月,赴京而來的元稹寫了一首七律《題藍橋驛留呈夢得、子厚、致用》,這首詩送給了一起奉詔回京的劉禹錫、柳宗元和李景儉。此時,柳宗元寫下了兩首七絕——《詔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和《奉酬楊侍郎丈因送八叔拾遺戲贈詔追南來諸賓二首》,送給這些南來的貶謫之臣。
隨著和劉禹錫唱和詩歌的增多,柳宗元的七言近體詩歌的藝術也不斷提高,主要有如下表現(xiàn)。
首先,從大量用典和經傳語言轉向用詩意的語言描寫即目所見。今存柳宗元第三首七律《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也是和劉禹錫重遭貶謫時期的唱和之作。柳宗元在此詩中表達了才名高則遭受讒言的悲憤。首聯(lián)寫二人貶謫十年始回京城,本以為是憔悴人生的結局,反而被貶嶺外,真是始料不及;頸聯(lián)寫分別之處風煙和草樹的凄迷;頷聯(lián)則點出“慵疏”和“文字”是這次被貶的原因,實際上表達了自己品德正直,不善媚人,才高遭忌的憤懣;末聯(lián)用“臨河”、“濯纓”再次表達了無罪被貶的怨憤之情。
六月,柳宗元至柳州,創(chuàng)作了七律名作《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分別贈給韓泰、韓曄、陳諫和劉禹錫: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嶺樹重遮千里月,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
唐汝詢《唐詩解》卷四云:“此登樓覽景慕同類也。言樓高與大荒相接,海天空闊,愁思無窮,驚風密雨愈添愁矣。況樹重疊,既遮我望遠之目;江流盤曲,又似我腸之九回也。因思我與諸君同來絕域,而又音書久絕,各滯一鄉(xiāng)。對此風景,情何堪乎!”該詩前六句描寫登樓所見,海天遼闊,風雨凄迷,山水相隔,可見柳州之遐荒偏僻,末二句不言貶謫之情,卻只說音書不達,更見出孤苦無告的絕望,吳闿生《古今詩范》卷十六云:“此時非子厚大手筆不能為?!?/p>
柳宗元這兩首七律都是和劉禹錫的唱和之作,表達了再次遭受貶謫的憤慨,奠定了柳宗元此后七律創(chuàng)作的基調。柳宗元柳州時期創(chuàng)作的七律,在描繪柳州奇異荒僻的風景中抒發(fā)遭受貶謫的身世之悲,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嶺南江行》、《別舍弟宗一》、《柳州城西北隅種甘樹》和《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等都是傳誦一時的名篇?!皬拇藨n來非一事,豈容華發(fā)待流年”;“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抒發(fā)久遭貶謫的酸楚;“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射工巧伺游人影,颶母偏驚旅客船”,在寫當?shù)仫L物的同時,融入憂讒畏譏之情;而“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鵝毛御臘縫山罽,雞骨占年拜水神”,又是一幅反映西南少數(shù)民族生活風情的風俗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卷四中選錄柳宗元五首七律詩,并評價云:“柳州詩精絕工致,……此五律詩比老杜尤工矣。杜詩哀而壯烈,柳詩哀而酸楚,亦同而異也?!边@一評論雖不免有溢美之嫌,但也的確是揭示了柳宗元近體詩的創(chuàng)作特點。吳昌祺《刪定唐詩解》卷十四云:“子厚本工于詩,又經困窮,益為之助。柳州之貶,未始非幸也?!?/p>
其次,感情基調從悲苦愁怨到輕松戲謔,詩體板滯嚴謹轉向自由活潑。這主要體現(xiàn)在柳宗元這一時期的七絕創(chuàng)作中。如柳宗元《殷賢戲批書后寄劉連州,并示孟、侖二童》:“書成欲寄庾安西,紙背應勞手自題。聞道近來諸子弟,臨池尋已厭家雞。”孟、侖二童是劉禹錫的兩個孩子,他們厭倦練習自家的書法,柳宗元借用庾翼子弟不喜歡自家書法、改學王羲之書法的典故,戲言劉家子弟可以改學柳家書法。劉禹錫的唱和詩《酬柳柳州家雞之贈》對此不依不饒,其詩云:“日日臨池弄小雛,還思寫論付官奴。柳家新樣元和腳,且盡姜芽斂手徒。”官奴是王羲之的女兒,柳宗元當時尚未有子,因此劉禹錫以“寫論付官奴”相戲;柳宗元的書法成名于元和年間,劉禹錫戲稱其為“元和腳”;“姜芽”,相書稱手如姜芽者貴。末兩句意為,您那種像元和腳一樣的書法,自有手如姜芽的貴人學習,我家的子弟怎么有資格學習呢。這兩首七絕,以戲謔的口吻和輕松幽默筆調相互對答,頗有魏晉名士談論時的機鋒,官場上的失意愁苦的情緒暫且被生活中的情趣消解掉了。
柳宗元意猶未盡,又寫下《重贈二首》相贈,劉禹錫分別以《答前篇》和《答后篇》相和。這些詩歌均為七絕,在寫法上依舊以輕松戲謔的口吻談論藝術。這種調侃和勉勵使柳宗元的詩情不斷迸發(fā),他又寫下了《疊前》、《疊后》兩首七絕酬和劉禹錫。劉、柳談論書法的唱和之作,亦莊亦諧,時而戲言調侃,時而勉勵鼓舞,一改貶謫時期悲音苦調的主旋律,緊張、繁亂的仕宦生涯和個人榮辱,在游戲、娛樂式的唱和中得到調節(jié)和排遣。
總之,柳宗元貶謫永州時期,處于相對封閉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他此時倡導文學復古,師法陶、謝大量創(chuàng)作五言古詩;元和七年至十年,柳宗元試圖重返政壇,開始用近體向前輩投贈和友人唱和,創(chuàng)作的熱情由古體轉向近體;劉禹錫和柳宗元交情深厚、命運相同,且在近體詩(尤其是七律、七絕)方面比柳宗元造詣更深厚,此時劉柳大量唱和,柳宗元在和劉禹錫唱和中開始嘗試七律,并最終在七律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梢哉f,劉、柳的近體唱和,對于柳宗元創(chuàng)作熱情從古體轉向近體,特別是柳宗元七律、七絕藝術的發(fā)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