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振陽
結核性腦膜炎32例臨床分析
龐振陽
目的分析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和治療。方法選取確診為結核性腦膜患者32例,患者入院后給予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分析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特點并采用必要治療方法,分析其臨床效果。結果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癥狀較多最為顯著的是頭痛、發(fā)熱、嘔吐;在臨床檢驗上主要表現為紅細胞沉降率升高,腦脊液的腦壓、蛋白質升高,而含糖量和氯化物量降低;腦電圖、CT和MR檢查異?;颊弑壤^大。使用藥物治療后,出院患者有27例,自愿放棄治療2例,病情無明顯好轉2例,患者因治療無效死亡有1例。結論腦脊液在檢驗結核性腦膜炎上具有顯著重要性,腦電圖、CT和MR輔助檢查可以增加疾病診斷的準確性,為早期發(fā)現疾病和治療提供治療,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結核性腦膜炎;臨床特點;治療效果
結核性腦膜炎是結核病中最為常見且病情較為嚴重的神經內科疾病,其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特點呈多樣性,了解其詳細的具體的特點有利于臨床上的診斷與治療[1]。目前對于結核性腦膜炎治療是使用藥物混合治療和腦脊液置換術等,在臨床上取得了一定療效[2-3]。本研究對確診為結核性腦膜的32例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玉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確診為結核性腦膜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20~76歲,平均(47.9±16.0)歲。其中5例患者既往具有肺結核病史,6例患者在入院后被診斷。
1.2 臨床癥狀 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有頭痛30例,占93.75%;發(fā)熱27例,占84.38%;嘔吐17例,占53.13%;咳嗽16例,占50.00%;全身無力13例,占40.63%;意識異常10例,占31.25%;肢體麻木8例,占25.00%。
1.3 方法
1.3.1 檢查方法 患者均進行血常規(guī)、紅細胞沉降率、腦脊液、胸部X線片、腦電圖、頭部CT和頭部MR檢查,對其檢驗、影像結果進行分析。
1.3.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行異煙肼針0.6 g靜脈滴注、每天1次、利福平針0.6 g靜脈滴注、每天1次和吡嗪酰胺片0.5 g口服、每天3次聯合使用。病情緩解較慢的52%患者在使用以上藥物的基礎上進行靜脈滴注5~10 mg地塞米松針,每天1次。部分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再給予腦脊液置換術進行輔助治療。同時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況給予甘露醇針或呋塞米針降顱壓、拮抗癲癇、對癥、支持等治療。
2.1 臨床檢驗和影像結果 紅細胞沉降率明顯升高有22例,占68.75%。17例患者白細胞計數出現輕微升高,占53.13%。腦脊液檢驗:腦脊液壓力出現增高,有29例,占90.63%;外觀出現明顯清亮有18例,占56.25%;出現輕微混濁有14例,占43.75%;細胞數增多大于1×109/L有27例,占84.38%;球蛋白試驗呈陽性,蛋白定量增加大于0.4 g/L有28例,占87.50%;含糖量低于1.65 mmol/L有30例,占93.75%;氯化物含量少于600 mg/dL有31例,占96.88%。腦電圖異常有26例,占81.25%。以慢波多見,另可見癲癇波。
CT和MRI檢查異常有28例,占87.50%。頭部CT或頭部MR主要表現為有炎性物質滲出到腦外,腦膜出現明顯的增厚,增強掃描出現環(huán)狀強化以及密度增高。常見于蛛網膜下腔基底池,大腦側裂及腦干周圍,伴有腦實質內粟粒性結節(jié)、低密度改變,病灶主要在顱底。其中腦室擴張患者7例,占21.88%;腦膜病變患者5例,占15.63%;腦水腫患者6例,占18.75%;腦梗死4例,占12.50%;腦結核瘤6例,占18.75%。
2.2 臨床治療結果 出院患者有27例,占84.38%;自愿放棄治療患者2例,占6.25%;病情無明顯好轉患者2例,占6.25%;患者因治療無效死亡有1例,占3.13%?;颊叱鲈旱臉藴剩号R床癥狀完全消失;腦脊液檢驗值恢復正常范圍內;經CT和MR檢測,臨床病灶消失。
結核性腦膜炎的發(fā)病機制與結核桿菌有著密切關系,該菌主要通過呼吸道進入而感染,不會引起免疫反應,通過血液流動進入腦膜引發(fā)疾病。病灶內的菌種會隨著腦脊液傳播,炎癥會迅速擴散,還會有滲出物沉積,纖維細胞的進入直接對腦膜造成損傷,同時炎性滲出物會對腦神經纖維進行擠壓,從而造成不同的臨床癥狀的發(fā)生[2]。本研究中頭痛30例,占93.75%;發(fā)熱27例,占84.38%;嘔吐17例,占53.13%,說明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癥狀特征的主要表現為頭痛、發(fā)熱以及嘔吐。
腦脊液檢查在結腦的診斷中起重要作用,抗酸染色找到抗酸桿菌或培養(yǎng)出結核桿菌是診斷結腦的金標準,國外有學者報道,CSF結核桿菌培養(yǎng)陽性率為63%,國內陽性率僅為6.67%~7.90%,而且培養(yǎng)時間長,對臨床早期診治沒有多大意義,因此早期診斷結腦不應依賴病原學檢查[3]。結核性腦膜炎的發(fā)生途徑主要通過血液和腦脊液,腦脊液是具有微神經膠細胞的純液體,可以緩沖對大腦皮質的刺激[4]。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出現異常,神經細胞的代謝會發(fā)生障礙,此時腦脊液的性狀和成分就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因此,腦脊液檢測在輔助診斷疾病方法中占有關鍵性地位[5]。對于不典型的腦脊液改變,懷疑結核性腦膜炎,應反復多次腦脊液檢查,而不應因某一項化驗結果不相符而延誤治療[6]。研究表明,大多數患者的腦脊液檢查結果為腦脊液的腦壓、蛋白質升高,而含糖量和氯化物量降低,部分患者腦電圖、CT和MR輔助檢查檢查出顯著的病灶,說明腦脊液檢驗對于結核性腦膜炎的檢驗效果顯著,其他輔助檢驗可以進一步確認疾病的發(fā)生[7-10]。應用抗結核藥物以及其他輔助治療對于治療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出院患者有27例,自愿放棄治療2例,病情無明顯好轉2例,患者因治療無效死亡有1例。
綜上所述,了解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特征并采用有效的檢驗方法并給與針對性的治療,可以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性,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依據。
[1] 李俊.小兒結核性腦膜炎42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9):1434-1435.
[2] 唐簡,周艷,彭忠田.腦脊液置換術治療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13,23(19):88-89.
[3] 趙偉杰,付雷,李芃,等.抗結核藥物及方案對結核性腦炎治療作用及藥物的藥代動力學/藥效學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5(5):1333-1334.
[4] 楊紹宣.結核性腦膜炎32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4):65.
[5] 陳濤,何小琴,蔡雄茂,等.結核性腦膜炎患者抗結核治療致藥物性肝炎臨床分析[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0,26(6):812-814.
[6] 鄭麗麗,李軍.小兒結核性腦膜炎合并低鈉血癥44例臨床分析[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12,35(6):441-443.
[7] 李三景,?;厶m,王香娜.兒童結核性腦膜炎36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24):64-65.
[8] 江麗麗.102例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4):55-56.
[9] 周勇.125例老年性結核性腦膜炎診斷及治療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4,19(4):724-725.
[10] 孫莉紅,莫鋒,邸靜,等.分析結核性腦膜炎的MRI和CT影像表現[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2):6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1.030
廣西 537000 玉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龐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