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煉
(湖北美術學院 版畫系,湖北 武漢 430062)
已知的考古學資料證明,成就非凡、別具一格的楚文化藝術,是在西周以來的姬周文明的基礎上歷經(jīng)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機遇的洗禮,以強大的經(jīng)濟政治影響力,融合吸收被吞并的眾多周王室同姓、異姓封國及其他諸侯國的先進文化元素綜合提煉再創(chuàng)造而成的。至此,楚文化藝術突破了先秦姬周文明的樊籬,取得了迥異于其他文化藝術樣式的質的飛躍。皮道堅先生指出:“楚藝術不惟明顯區(qū)別于中國東周時期北方地區(qū)的藝術,也是與人類在古代世界所有杰出的藝術創(chuàng)造,與早于它的古代埃及藝術、巴比倫藝術,以及與它大致同期的古希臘藝術,稍后的羅馬藝術相互輝映的”。[1](p125)楚藝術的美學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考古學科及以湖北社會科學院為代表的人文學科研究機構、外國漢學相關的楚文化研究組織,對楚藝術本體的研究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难芯砍晒珜Τ囆g在當下社會的衍生應用研究力度及深度上還是很不夠。人們對這一點的重視遠沒有達到與楚藝術在藝術史中重要地位相對等的程度??梢哉f,目前關于楚文化的藝術衍生品的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市場上楚藝術和其他傳統(tǒng)藝術樣式的衍生品開發(fā)還停留在最初級的簡單模仿階段。對應的學術研究也僅僅停留在常識性或基本概念性的辨析層面。
人文學科的楚文化藝術研究可以為本文的相關設計應用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jù),考古等人文學科的研究深度與藝術品衍生研究程度的不對等,可以看出楚文化藝術傳承發(fā)展的不足及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楚藝術衍生品研究的相應思路整理可以為我們?nèi)绾蚊鎸鹘y(tǒng)、地域文化的傳承及具體應用提供些許方向性的引導,本文的意圖由此展開。
楚視覺藝術的形式大體可分為楚織繡、漆器、青銅器三大類,我們對楚藝術衍生品的設計及應用思路可以從這三種形式出發(fā)。
楚織繡指用彩線刺繡的視覺藝術形式,史料文獻記載的“繡衣而豹裘者”便是對當時楚都城這種藝術樣式普及性的描述。[2](p45)它既是鐘鳴鼎食的貴族顯赫華麗衣冠上的炫麗,也是普通大眾的謀生渠道和點綴日常生活的必需。楚地域桑蠶養(yǎng)殖業(yè)和絲織技術繁榮,所以楚織繡多以絹、錦等絲織品為繡地,在平整的絲織媒介上勾畫出花紋圖案,著棕、深棕、橘紅、朱紅、金黃、黃綠等色的繡底,運用鎖繡、辮繡、嵌繡、滿繡等刺繡技法完成。楚繡在針繡技藝上,講求“齊、光、直、勻”等要求。齊是指刺繡的線跡要齊整,光是要求繡面輪廓自然光亮,直則指針引繡線時直如弓弦,力度恰到好處。勻是更高標準的工藝標準,要求用線勻稱、針腳細膩、疏密相同。
1982年湖北江陵馬山發(fā)掘的楚墓里,出土了大批絲織、編結和刺繡品:材料種類有絹、羅、紗、錦等;織物上的裝飾紋樣有幾何紋、菱形紋、S形紋樣,還有龍鳳、麒麟和人物等等;根據(jù)用途分類有繡衣、繡褲、繡袍,多用絹為繡底,施以辨針法繡出龍、鳳、虎、三頭鳥、草葉、枝蔓和花朵。楚織物幾何紋飾包括動植物復合造型組織,色彩的使用均意有所指,大致均與楚人尚赤拜日、巫風盛行的文化語境有關,以其中工藝的精湛或意味的指向指導衍生品的設計是極為有趣且有意義的。
楚人的生活世界是一個漆的世界,生與死都離不開漆。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和娛樂用品大多是漆器,死后喪葬用品也多用漆器。目前出土的漆器可見,楚漆器生活用具有漆杯、漆碗、漆豆、漆盒、漆盤、漆勺、漆方壺、漆案、漆俎、漆幾、漆杖、漆箱、漆床;娛樂用具有漆鼓、漆瑟、漆琴、漆竹笛等;工藝擺件有漆鹿、漆座屏;喪葬用具有漆鎮(zhèn)墓獸、漆木俑、漆棺等。楚漆器以彩繪手法為主:雨臺山楚墓出土的漆耳杯中,彩繪耳杯占絕大多數(shù),所施漆色有金、黃、紅等;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耳杯上除了前面的所述的顏色外還有白色,彩繪木雕座屏上則有紅、綠、金、銀等色彩,其中綠色最為鮮明;河南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的漆瑟殘片上,其彩繪色種有紅、黃、綠、藍、白、金等。漆器代表的是楚藝術雕塑和繪色水平的復合產(chǎn)物,胎體的造型與漆繪的圖式色彩綜合凸顯了楚人的藝術觀和藝術精神。
楚漆器以復合造型表達楚人對神靈的敬畏和信仰,這一點仍留有原始信仰和崇拜的意識形態(tài)。[3](p118)因此,神靈便是楚藝術造型主要表現(xiàn)的創(chuàng)作意圖。神的形象在楚藝術中往往由自然生靈演變?yōu)榱硪环N方式呈現(xiàn),源自真實生命構成部分的重新組合。遠古神話中的龍鳳本身就集合了眾多動物特征形成一種超現(xiàn)實的虛擬的物象,龍鳳等虛擬的物種再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其他物種進行復合便形成了楚人心中奇特的形象,如鎮(zhèn)墓獸和虎座飛鳥等。漆繪的內(nèi)容與尺度多與器物造型緊密結合。楚漆繪藝術既有裝飾性抽象化的動植物紋樣,也有寫實性的場景再現(xiàn)手法,裝飾紋樣多為龍鳳紋和云雷紋。龍鳳紋飾是楚藝術的母體,楚漆器上的鳳紋變化多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有些鳳紋甚至符號化了鳳首或鳳尾部分。[4](p98)在衍生品設計上,楚漆器無論是形制還是做色方式抑或是紋飾應用層面進行深掘,均有許多可借鑒處。
從所有楚墓出土的文物來看,技藝精美、造型纖麗的青銅器無疑可以代表楚藝術的最高成就。楚青銅器的造型,根據(jù)生活用途的不同,大體可分為烹飪器、食器、酒器、水器、雜器、兵器、樂器、工具等八類。有的造型碩大敦實,有的造型則小巧精致線條圓潤。大型青銅器如鼎、敦、簋、壺,鑒、盤、尊之類,為貴族、卿大夫的所用;戈、矛、戟、劍、矢鏃等則是必備的武器;還有用于祭祀、書簡、車輿與百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等方面的器具。青銅器的造型特征及其美學核心與前文提到的漆器造型美學一致。[5](p76)楚青銅器的點、線、面造型結構,紋飾繁簡的組合在衍生品的設計中也是大有空間的。
現(xiàn)代衍生產(chǎn)品的設計可以從楚視覺藝術三大樣式的類別或材質屬性相同的范疇進行轉換。如楚織物對現(xiàn)代織品設計,漆器、青銅器中的生活器物對生活器具設計,均可以參考,大體量的漆、青銅藝術在鐘表等陳設品、工藝品設計等方面亦可做對應參照。
1949年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和1973年子彈庫1號楚墓出土的楚帛畫,整體畫面色調為暖灰色、黑色與赭、紅赭色搭配適宜,造型古樸,人物、龍鳳圖形符號均極為簡約,有類似現(xiàn)代抽象繪畫的韻味。將兩張帛畫直接設計為現(xiàn)在較流行的文化T恤衫,效果是不錯的,這組畫面在深淺色系的衣物上運用都非常協(xié)調。1982年湖北荊州市馬山1號楚墓出土的蟠龍飛鳳紋繡品,無論是織底、紋樣組織、針織技法均十分完美。在現(xiàn)在的服裝設計元素中適度應用,比如在衣服領口、袖口或花紋點綴上借用,抑或在高檔面料如絲、絹的禮服、婚紗設計上借鑒顏色搭配或沿用刺繡、紋樣手法,均會讓織物成品顯得大氣、雍容。其他器物上的幾何紋樣,漆器上紅黑兩色的搭配都可以直接應用在現(xiàn)代織物制作的某個局部或整體上?,F(xiàn)代織物中運用廣泛的紐扣設計亦可以參照類似1981年湖北荊州九店5號楚墓出土的透雕鳳紋銅鏡的圖式形態(tài)甚至透雕工藝。布藝制作的扣結也可以從青銅器的某些局部線狀造型中獲取靈感。系統(tǒng)地進行梳理,可以借鑒應用于織物類衍生品設計的地方遠不止這一些。甚至在其他領域如珠寶首飾設計上,前面說的透雕鳳紋銅鏡對貴金屬、寶石類的雕刻、造型均大有啟迪。
在工業(yè)產(chǎn)品設計中可以從楚器物上尋求靈感的比比皆是。比如1986年湖北省荊州雨臺山18號楚墓出土的雙頭鎮(zhèn)墓獸造型稍做修飾,便是一件優(yōu)美的落地燈或臺燈設計的范本。這件藝術品的點線面的組合序列是極具有形式美感。以方形并做小方塊分割造型為底座,視覺上較為簡潔、厚重、分割處理手法又使得整體不顯單調呆板,厚度比例也能達到燈具底座所需的穩(wěn)固性。中間部分的雙頭獸頭頸部分可做燈具的支架,頸部交纏中心孔用來安置燈具開關,頂部鹿角部分用來支撐燈罩。當然,要把握的尺度是其著色、獸首、鹿角蘊含的是引魂引天的心理暗示,須在局部造型上簡化或做些改動,以免給人造成不好的心理暗示。
由楚器物使用的屬性帶動現(xiàn)代生活領域的具有文化元素的器物設計亦是可行的。近些年,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人們對茶的酷愛和對茶具的講究也甚之以往。但器具使用的講究程度離古代宋明文化雅致的藝術品格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所能看到的許多茶寵都與錢幣、金蟾招財類的市俗套路有關。其實翻模精制些形如1990年河南淅川縣徐家?guī)X9號楚墓出土的青銅神獸類的陶或瓷器形態(tài)放到茶案上把玩,賞玩之余也是在以楚復合造型的奇麗、各種形狀細節(jié)恰到好處的安排、有節(jié)制的審美情趣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6](p94)茶具中紫砂壺的使用和收藏也越來越熱門,紫砂壺造型紋飾運用可以借鑒楚生活用品的紋飾美學。我們養(yǎng)壺用的壺托,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盤便可直接沿用。尊盤頂部平面可用來放置紫砂壺,下部空間可做接養(yǎng)壺茶湯的容器。在功能上既能很好的對接,且這樣設計出的精美器具本身就是一件有價值甚至可以傳承的能直觀感受楚藝術魅力的藝術品。茶盞這幾年各大古窯址均用了相當力度來研究古代燒制、密變技術。[7](p80)市場上可見的汝窯,均瓷、天目盞等精品茶器亦不在少數(shù),但是以楚漆器設色造型、紋飾為藍本的茶器十分少見,如能合理設計研究前景也是可觀的。
合理有度的將楚文化藝術中的豐富種類元素納入當下衍生品的設計研究的做法,往小里說是以楚藝術的審美情趣點綴工業(yè)化文明帶來的藝術品格缺失的人們的日常生活,提高我們的藝術修養(yǎng)和增加生活情趣。往大處說則是以傳統(tǒng)的、地域性的文化特點的宣揚對抗強勢經(jīng)濟體主導的強勢文化的侵勢,呼吁人們重視本民族的文化血脈與傳承。
本文的表述或許不夠詳盡、充實,但這種意向的提出能讓人們對此有所關注,各地域各行業(yè)都對這種方向有所推動,如中原文明、巴蜀文化做些設計研究,家具、文房用具廠家也能縱向的在歷史集大成的個案中吸收一些精華,那么上一段所說的作用和意義就一定會顯現(xiàn)。
[1]皮道堅.楚藝術史[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2.
[2]石濤.石濤畫語錄[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3]彭富春.哲學美學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
[5]上海書畫出版社.石濤研究[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6]吳冠中.我讀石濤畫語錄.榮寶齋出版社,1996.
[7]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