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6875 ( 2015) 03-0115-06
DOI:10. 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 03. 021
收稿日期: 2015-04-26
網絡出版地址: http: / /www. cnki. net/kcms/doi/10. 13937/j. cnki. sjzjjxyxb. 2015. 03. 021. html網絡出版時間:2015-06-20 15:30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普世價值’的區(qū)別研究”的成果( 2015-QN-249)。
作者簡介:沈賀( 1979—),女,河南泌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 [1]??梢姡诵膬r值觀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有利于統(tǒng)一價值共識,奠定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有利于引領社會思潮,匯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力量。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同解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之后,理論界的很多專家學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其進行了解讀,解讀的版本有很多,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普世價值”的關系問題。
一部分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大特征是“社會主義”屬性,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核心價值觀有本質的區(qū)別。比如有學者指出,“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也把例如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法治等等作為表述核心價值觀的用語,但它們的具體內容與我們是有原則區(qū)別的” [2]?!吧鐣髁x核心價值觀鮮明地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3]。中國社會科學院余斌教授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作家的相關論述中,深入闡釋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內涵,指出“我們提倡的富強、民主、自由、誠信等并不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向資本主義精神的妥協(xié)和簡單借用,而是具有更高的文明層次” [4]。駱郁廷教授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根源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關系,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的實質是“集體主義”,“我國社會倡導和實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西方國家在全球強勢倡導和推行的普世價值有著根本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實質上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本質區(qū)別” [5]。
另一些人則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普世價值”沒有本質的區(qū)別,甚至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同于“普世價值”。比如,有網絡媒體以“中共加強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普世價值”為題發(fā)表文章,將西方“普世價值”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重要理念都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共向現(xiàn)代社會的靠攏,這表示中共在意識形態(tài)以及治國理念上試圖“與時俱進”。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肯定普世價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有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公正等二十四個字幾乎都出現(xiàn)在所有西方國家的憲法和法律文獻之中,這毫無疑問地證明,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普世價值”。在這些人看來,黨的十八大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他們一貫所說的“普世價值”中的概念。
然而,“普世價值”本身卻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概念,對于其是否存在都爭論不休,對于其含義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西方資產階級將“普世價值”定義為“從全人類共同的利益出發(fā),只要出于良知與理性,為所有或幾乎所有人認同的價值” [6]。我國學者對“普世價值”有不同的理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侯惠勤認為:“‘普世價值’不是抽象的價值共識,而是思想統(tǒng)治的形式,即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支配人們頭腦、規(guī)范人們行為、支撐相應國家制度的統(tǒng)治思想。” [7]文中的“普世價值”特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認可的、并向其它國家不斷推銷的資產階級的核心價值觀,其主要包括自由、民主、平等、人權、博愛、法治等內容。
二、兩種核心價值觀存在著根本的區(qū)別
價值觀一般都是人類在認識自然與社會、改造自然與社會的過程中產生的。不同的民族、國家由于自然條件以及發(fā)展歷程的不同,核心價值觀也必然各不相同、各有特點。也就是說價值觀具有民族性、階段性、時代性等特點,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國家追求的目標以及文化特征等都有關系。
首先,提出的依據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在改革開放進行到深水區(qū),在社會利益不斷分化,在世界范圍內出現(xiàn)了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交流、交融、交鋒等新現(xiàn)象,國內出現(xiàn)思想與價值觀的多元、多變等特點的背景下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為適應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要求,為應對各種錯誤思潮和價值觀的挑戰(zhàn),為凝聚全國的思想共識與價值共識、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集聚強大的精神力量而提出的。而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權、博愛等價值觀念是資產階級在反封建、反王權、反專制、反教會的過程中,資產階級為了奪取政權、維護政權而提出的理念與口號。在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之前,民主、自由、平等等概念并沒有固定統(tǒng)一的解釋,也沒有被賦予任何“普世”的意義。然而,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科技實力的不斷壯大,西方資產階級逐漸把“民主”“自由”等價值追求和價值理念冠以“普世”的頭銜,“普世價值”才逐漸成為“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的代名詞,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以及維護其自身利益。冷戰(zhàn)結束后,西方國家更是加快了對“普世價值”的宣傳、傳播和推銷,以維護資本主義國家的世界霸主地位,維護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一統(tǒng)天下,維護國際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
其次,理論來源不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理論來源。首先,馬克思主義最大的價值理想就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沒有勞動的異化、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沒有剝削和壓迫,社會物質財富極其豐富、實行按需分配,人從其受奴役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平等與和諧。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傳承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 [8]。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多個價值目標都蘊含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如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反映了中國近代百年以來中華民族謀求獨立自強,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反抗壓迫、反抗侵略,實現(xiàn)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和科學發(fā)展,為實現(xiàn)國富民強、人民幸福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與基本價值追求。而西方“普世價值”的理論來源則主要是西方宗教文化、歐洲文明。德國學者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闡明了加爾文宗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即資本主義價值觀之間的親和關系,指出宗教的教義和神學實踐中包含了促進資本主義精神發(fā)展的因素,并客觀推動了資本主義以及西方文明的發(fā)展。同時,西方主要的宗教基督教的“普世主義”特性以及與神俱來的擴張性也與西方“普世價值”形成存在內在的關聯(lián)。而歐洲如斯賓諾莎、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的民主、自由思想和學說也是西方“普世價值”的主要理論來源。
再次,價值屬性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屬性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制度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最先進的社會制度,它脫胎于資本主義但又與資本主義有著本質區(qū)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繼承和發(fā)展人類一切文明精華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從本質意義上來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xiàn)真正科學意義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等價值追求。它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但是,由于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條件的制約,中國在實現(xiàn)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方面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西方“普世價值”則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產物,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到處是資本對人的剝削和壓迫,到處是金錢對人的奴化和異化,到處是“冷冰冰的利已主義的算計”。在這種制度下,只有資本家才會享有自由、平等、民主等價值和權利,而這些所謂的“普世價值”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只是口號和形式。而支撐資本主義文化“普世性”虛假幻象的現(xiàn)實基礎是當代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科技的優(yōu)勢,以及社會主義國家目前經濟科技等相對的不發(fā)達。社會主義的這些不足,會隨著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而改進和完善;資本主義的這些不足,則只有在資本主義覆滅之后才有改進的可能。
最后,價值定位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它以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經濟保障,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定位,其價值立場始終是為無產階級服務和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追求和價值訴求?!凹w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原則、基本主張和價值定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堅持集體主義原則,本身就已明確地界定了集體主義的內涵,就是既要承認尊重個人利益的集體主義,也要倡導和弘揚公而無私的集體主義,反對‘去集體主義’觀” [9]。列寧曾經說過,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民主是一種“真正實現(xiàn)大多數人享受的民主制度,是大多數人即勞動者實際參加國家的管理” [10]。而西方“普世價值”則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前提下,以極端個人主義為價值定位,為資產階級服務,反映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等利益訴求的價值觀。個人主義是西方核心價值的基本定位,他們只相信個人的力量、只重視個人的權利、只強調個人的自我支配和自我發(fā)展,以個人的存在和個人的欲望為歸宿。如美國學者羅伯特等人在《心靈的習性:美國人生活中的個人主義和公共責任》中就認為:“美國文化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個人主義,……放棄個人主義就等于放棄我們最深刻的本質” [11]。在以個人主義為價值定位的社會里,自由、民主、平等等只能是有錢又有權的“資本家”階層的專利,所以,這些價值觀念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總是以其固有的悖論方式存在著。
三、相同的價值詞匯有著完全不同的涵義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觀念或理念總要與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并由這個社會的經濟關系的性質所決定。在不同的社會經濟關系下,相同的價值詞匯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內涵。
我們以兩種價值觀重合的詞匯,也是爭議最大、最易混淆概念之一“民主”為例,分析其在兩種不同核心價值觀中的涵義。民主本身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概念,從古典到當代,民主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實現(xiàn)形式上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西方不同國家民主的具體形式也不盡相同,其一般特征是選舉、議會制、兩黨或多黨輪流執(zhí)政和三權分立原則。有人說“西方的民主是完美無缺的”,所以具有“普世價值”意義。事實究竟如何,需要用事實說話。
首先,普選制是西方民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民主真正實現(xiàn)“普選”卻經歷了非常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如美國獨立之后人民主權雖然體現(xiàn)在憲法中,但幾乎所有的各州憲法都把控制政府的權力置于“有產者”手中,本杰明·富蘭克林就稱“置于哪些沒有地產的人,允許他們選舉立法者是不適當的?!?[12]選舉有財產資格的限制,擔任公職的財產要求更高。如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憲法規(guī)定:州的參議員需要擁有2 000英鎊以上的財產,州長、副州長則需要10 000英鎊的財產。英國、法國等國的普選民主毫不例外的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直到20世紀50、60年代,西方國家的無產者、黑人、婦女等才逐漸擁有選舉權。然而,在現(xiàn)實中民主仍然是“富人的游戲”和資本玩弄民意的過程。競選活動拼的不是民意,而是金錢。如據美國聯(lián)邦選舉委員會稱,“2012年美國總統(tǒng)和國會選舉的總花費達到70億美元,遠超所有預期,創(chuàng)選舉史之最” [13]。連西方媒體說美國的聯(lián)邦選舉制度已經淪為“集團賄選制度”,通向白宮的道路是用美元鋪就的。所以,馬克思認為,民主制是資本主義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殼,民意做主其表、資本操縱其里,卻給人一種似是而非的、當家作主的滿足。英國的費邊社會主義的后期代表道格拉斯·柯爾提出了“職能民主論”,他認為一旦公民投票結束就讓代表們來統(tǒng)治,而自己卻喪失了參政的機會,因此這種普選的代議制民主根本就不是民主制。
而看似民主的兩黨或多黨參與競選、輪流執(zhí)政又是怎么回事呢?美國記者斯諾1939年訪問毛澤東時就曾經說過“我對這樣簡單劃分兩黨的辦法表示疑問,因為兩黨中都有各種各樣的資本家,‘大的金融資本家’一向都插手兩黨的事物” [14]。意思是雖然是兩黨輪流執(zhí)政,但是他們無論哪個政黨上臺執(zhí)政都要受大資本家的影響,都主要代表大資本家的利益,其政策自然不會有太大差異,否則就面臨下野的危險。所以,有人把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合稱為“民主共和黨”,表面是“兩黨”輪流執(zhí)政,實質都無非是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英國的情況亦是如此,如《英國的政黨制度》一書指出,“在所有的競選宣言的許諾中,大約有一半以上是超黨派的,在所有的政策、議案中,有重大分歧或不一致的僅占20%” [15]。甚至獲勝的政黨所提的議案大多數是競選失敗的政黨提出或未完成的。密爾在《代議制政府》中也強調真正的民主制是“代表全體”的民主制,而西方的兩黨或多黨輪流執(zhí)政是無論如何也不會“代表全體”的,如果非要如此贊美的話,頂多是“代表資產階級的全體”。
另外,民主是成為西方國家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美國獨立之后,民主就曾長期受到開國之父的冷遇。如第四任總統(tǒng)麥迪遜就認為:政府若采用民主形式,與生俱來的就是麻煩和不方便。他在《聯(lián)邦黨人文集》第十篇大談“共和政體可以避免派系斗爭”“共和政體優(yōu)于民主政體” [16]?!睹绹茟棔h記錄》也是充滿了對民主的聲討,民主一度是和“愚蠢、過分、危險、罪惡和暴政”連在一起的。民主最終成為西方的核心價值觀和外交工具的主要原因,一是反抗封建王權的客觀需要;二是維護資產階級統(tǒng)治地位的需要。通過民主的實踐,統(tǒng)治階級發(fā)現(xiàn),在財富和媒體仍然牢牢被控制的情況之下,“普選民主”“憲政民主”“代議民主”等民主手段與民主形式不僅沒有損害自己的權利和利益,反而使其政權合法性得到了增加。于是,統(tǒng)治階級發(fā)現(xiàn)“民主是個好東西”,既穩(wěn)固了政權,又順應了民愿,何樂而不為呢?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認為,世界上沒有抽象的,而只有具體的平等、自由、民主、人權。列寧認為“資產階級民主同中世紀制度比較起來,在歷史上是一大進步,但它始終是而且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不能不是狹隘的、殘缺不全的、虛偽的、騙人的民主,對富人是天堂,對被剝削者、對窮人是陷阱和騙局” [14]。在《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中,列寧指出:“如果不是嘲弄理智和歷史,那就很明顯:只要有不同的階級存在,就不能說‘純粹民主’,而只能說階級的民主” [10]。列寧通過對考茨基的“純粹民主”,即抽象的、普世的民主的批判,闡述了民主的具體性、階級性,這一論斷顯然也是對現(xiàn)在鼓吹民主是“普世價值”的那些人說的。毛澤東也曾說過:“實際上,世界上只有具體的自由,具體的民主,沒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在階級斗爭的社會里,有了剝削階級的剝削勞動人民的自由,就沒有勞動人民不受剝削的自由。有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就沒有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民主” [17]??梢姡敶鞣矫裰鞯膶嵸|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它只是眾多的民主形式之一;在這種民主體制之中,普通民眾毫無民主可言,它并不是民主的理想狀態(tài),更談不上“普世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也提出了“民主”的價值理念,這里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首先,我們追求的社會主義民主從本質上來講是對資本主義民主的一次歷史性超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試圖通過選舉和代議制來實現(xiàn)民主,但選舉往往被稱為“隱性政府”和“無形帝國”的大型利益集團所綁架,結果民主只是少數有錢人的特權,無法實現(xiàn)民眾參與,更無法實現(xiàn)政治權利的平等,其決策更不會體現(xiàn)公平與平等。而民主就其本意和人民的價值訴求而言,應該是能夠保障民眾“自主管理、自主治理”,也就是“人民自主”“人民主權”的民主制度設計。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制度,在人民民主制度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我國選舉法規(guī)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和軍隊選出的代表組成。各少數民族都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梢?,我國人大代表的產生從來不以財產的多寡為依據,從不同地區(qū)、不同行業(yè)、不同職業(yè)以及不同民族中由人民選舉產生,他們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監(jiān)督、對人民負責,是選舉的民主和多黨政治協(xié)商的民主的結合,真正實現(xiàn)了“人民主權”。人大代表采取非專職形式,平時回到工作崗位,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意、調查民情,從而更好滿足人民的利益訴求和價值追求。
其次,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自治制度也是很好地體現(xiàn)“人民自主”“人民主權”的民主制度設計。以基層民主自治制度為例,它的優(yōu)勢與特點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它是一種直接民主的形式,人民群眾在自己生活的社區(qū)或村莊內,通過選舉、決策、監(jiān)督等方式,直接參與基層公共事務的管理,使得民主參與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其次,它是一種更接地氣、切合實際的實質民主。在自治的內容上涉及到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眾多事務,這樣就有利于調動人民群眾民主參與、民主決策的熱情和積極性,提高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能力。最后,它是一種成本低、效益高,方便操作的民主,人民不需要有專業(yè)的知識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就能夠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能夠自己參與政策決定的制度,能夠保護自己的各種權利不受侵犯,有利于培養(yǎng)人民群眾的現(xiàn)代意識,推動社會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指出經濟與政治的關系是: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經濟。由于基層群眾自治實踐的許多環(huán)節(jié),都是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展開的,既鍛煉了人民群眾的議事能力,又維護了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民主目的性與手段性的統(tǒng)一??傊覈幕鶎尤罕娮灾沃贫仁前l(fā)揮群眾主體作用與發(fā)揮國家主導作用有機結合的民主自治之路,是培育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與維護人民的實際利益有機統(tǒng)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程序性民主與實質性民主有機統(tǒng)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真正體現(xiàn)了“人民主權原則”的自治之路。
另外,在政黨制度方面,我國實行的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人民民主在我國現(xiàn)階段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tǒng)一,最終目標是促進國家權力的自行消亡。堅持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保障,因為民主向來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馬克思主義自產生以來就以推翻剝削制度,建立沒有剝削壓迫的人民民主的社會為己任,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一直為爭取實現(xiàn)人民民主而努力,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為國體的新中國,為人民民主的實現(xiàn)提供了政治前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亡黨亡國的慘痛教訓也告訴我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就會改變,就必然倒退到資本主義階段——私有制、剝削、不平等就會接踵而至,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就會喪失。另外,中國共產黨本身實行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全國民主。而且,中國共產黨對黨員各方面的要求比對群眾的要求高得多,這是西方政黨所沒有的,本身也是保證民主的體現(xiàn)。中國共產黨堅持“為人民服務”原則,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堅持“以人為本”,心系百姓,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不是說說而已,不是政治口號,而是真正實現(xiàn)了人民民主和實質民主。同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政治協(xié)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實現(xiàn)形式。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是協(xié)商民主的重要渠道,通過政協(xié)會議各階層能夠共商國是、協(xié)商議事,而不是一個階層專權獨攬,這樣可以更好的聽取各方意見,更好地讓不同利益代表者建言獻策。所以,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講的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實際上是壟斷資本的民主,無非是多黨競選、三權鼎立、兩院制。我們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 [18]。
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普世價值”的民主存在本質的區(qū)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人民民主、實質民主,而“普世價值”中的民主資產階級民主、工具民主和形式民主。其最大的不同是權力主體,我們是人民民主,而西方國家則是資產階級的民主。民主是歷史的、具體的,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民主模式和民主發(fā)展道路。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曾在《衛(wèi)報》上撰文指出“西方的民主模式就像其他所有事物一樣,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特定階段。它不是普遍適用的,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 [19]。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普世價值”存在著根本區(qū)別。西方國家大力宣揚“普世價值”的根本用意是用西方價值觀取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質是推行所謂“普世價值”掩蓋下的資本主義制度。對此,我們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不移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